1705372445
1705372446
皇帝给予郑和的命令也是一种炫耀式的,除让他带很多钱去之外,还要求他必须对着这些国家的国王宣读天子的诏书,再赏赐他们财物。如果这些国王承认明朝的权威,就炫耀一番后离开,如果不承认,就用武力解决他们[123]。
1705372447
1705372448
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后,先经过占城,然后过爪哇、苏门答剌、阿鲁[124](Aru)、满剌加[125]等地,最后到达印度的小葛兰[126](Quilon)、古里[127](Calicut)。
1705372449
1705372450
古里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最远端,不过这些地方实际上都已经被他之前的使臣考察过了,因此他第一次航海并没有增加任何新的地理知识。
1705372451
1705372452
在这一路上,庞大的军队也没有耀兵的机会,只是在爪哇岛可能有一次小冲突[128]。在当时,爪哇岛上分成了两个王国,东王和西王相互残杀,最后西王灭掉了东王。当中国使节经过东王原来的治所,登岛贸易时,被西王的军队误杀了170人。西王听说后连忙派遣使节到中国来谢罪,并赔偿黄金6万两。这个使团应该是搭乘郑和的船队前来的,与船队同时到达中国。
1705372453
1705372454
除了这一件事,没有记载任何别的冲突。如果这样空手而归,那么如此庞大的军队就显得徒劳无功,对于郑和后来的职业发展也没有好处。
1705372455
1705372456
但到了旧港之后,机会终于来了。
1705372457
1705372458
根据史书的记载[129],当郑和回程经过旧港时[130],听说陈祖义依仗强权,劫掠商旅,所以要求他投降。陈祖义选择了诈降,同时阴谋劫掠船队。这时,有一个叫作施进卿的人[131],也是陈祖义的同乡,前来告密,使得郑和有了准备。
1705372459
1705372460
当陈祖义果然前来偷袭时,郑和将计就计将其抓获。在这次战斗中,郑和军杀死陈祖义同伙5000余人,烧毁战船10艘,缴获另外7艘,抓获了陈祖义等三人,还缴获了两颗铜印,据说这是他称王称霸的证据。
1705372461
1705372462
陈祖义被郑和带回了中国,皇帝下令将其杀死。同时,告密的施进卿受到了优待,继承了陈祖义的地盘。皇帝同时宣布设立一个名义上的机构,叫作旧港宣慰司,施进卿就这样成了名义上的明朝官员。
1705372463
1705372464
虽然表面上明朝政府控制了旧港,但这实际上只有羁縻属性,明朝无法干预旧港内部事务,与旧港联系更加紧密的爪哇才是它真正的主人。明成祖死后,旧港的朝贡就变得稀少,到最后不了了之了[132]。
1705372465
1705372466
郑和擒陈祖义,成了他第一次下西洋最大的功劳,他率领着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经历了两年航行,四处宣旨和赠送礼物,最后剿灭了一处中国人的“海盗”,这就是第一舰队的作为。
1705372467
1705372468
但如果仔细推敲,陈祖义事件却是有疑问的。首先,陈祖义作为一个海外的中国人,很难说会去袭击一个比他强大许多倍的朝廷舰队。如果从海盗的常理讲,他更应该避开,而不是袭击。因此,这种指控是否站得住脚,是可以合理质疑的。
1705372469
1705372470
另外,郑和舰队是有理由将事情扩大化的。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郑和是一个很会经营的人,很知道每次出征都制造一些话题性事件,在尤其重要的第一次出行中,如果只是率领庞大的舰队,走一圈其他使臣已经走过的道路,很难体现这个舰队以及郑和的价值。必须利用舰队在海外发生一定的冲突,才能说明皇帝权威满溢八荒。从这个意义上,回程时的旧港是制造话题的最佳地点。
1705372471
1705372472
旧港由于是由中国人把持,也给了郑和更方便下手的机会和更完美的理由。其时,中国人将海外的移民当作抛弃了家园的不肖子孙,这些人即便被镇压,也不会引来国内一丝一毫的同情。
1705372473
1705372474
同时,旧港还存在着几股势力的争执。除陈祖义之外,还有皇帝更加喜欢的梁道明,以及主动投靠的施进卿,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打击一方,扶持另一方,是最容易表现权威的方法。
1705372475
1705372476
综合这些角度,陈祖义事件的真相,可能只是郑和参与了旧港的内争,而并非是一次对海盗的剿灭。但是,由于有限的史书只提供了孤证,因此无法推翻对陈祖义的指控了。
1705372477
1705372478
在历史上,知道陈祖义的人非常少,但人们却记住了郑和的丰功伟绩。人们只是不知道,郑和功劳的第一块砖,是由不幸的陈祖义奠基的。
1705372479
1705372481
代表秩序的大舰队
1705372482
1705372483
除了对陈祖义的干预,郑和舰队在接下来的历次下西洋中,还以宗主国的身份对东南亚和南亚的当地事务进行了两次干涉。
1705372484
1705372485
其中第一次发生在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或者1411年第三次下西洋时[133]。这一次,郑和舰队在去程时到达锡兰山国。这个国家位于现在的斯里兰卡,国王叫亚烈苦奈儿,他不仅对皇帝的舰队侮慢不敬,还试图谋害郑和。郑和察觉后,选择了离开。据称,亚烈苦奈儿是这个区域一霸,不仅对郑和舰队不好,还与邻国不和睦,常常袭击来往的使臣,周围的国家都敢怒不敢言。
1705372486
1705372487
郑和回程时,再次经过锡兰山,亚烈苦奈儿将郑和诱骗到国中,令他的儿子向郑和索要金银珠宝。郑和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亚烈苦奈儿就暗地里准备了5万兵马去洗劫郑和的舰队。这时郑和还在城中,为了斩断他和舰队的联系,锡兰山王伐木断绝了道路。
1705372488
1705372489
郑和发现他的阴谋之后,连忙带领下属回船,却发现道路已经中断了。看到这种形势,郑和决定将计就计,一面派人绕路回到船上,叫大家拼死抵抗,另一方面,自己率领剩下的2000人进攻锡兰山王的都城(是一座土城),将城攻破,生擒锡兰山王。
1705372490
1705372491
在海边的敌人一听说国王被抓,连忙回师猛攻郑和,明军顽强抵抗,让他们无法得逞。最终,战斗以锡兰山王被抓而结束[134]。
1705372492
1705372493
这件事同样没有锡兰山一方的记述,只有明朝的记载。如果仔细推敲,仍然可以发现,也许事情并不像记载中那样非黑即白。不管记载怎么掩饰,但显然,郑和是带了至少2000人进入锡兰山首都的。当一个外来的舰队带着数万人来到海岸,它的首领又带了两千兵马进入另一个国家的首都,不管怎么说都称不上友好。即便不是敌对,这也是一种来自中央帝国的傲慢。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都会认为对方是一支入侵部队。如果是弱小的国家,很可能不得不屈服,如果是当地的大国,则可能采取敌对的军事行动。
1705372494
[
上一页 ]
[ :1.7053724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