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72495
在这里,不应该忘记明成祖给郑和的命令:如果对方屈服,就宣读圣旨赏赐对方,如果不服,就动用武力。[135]
1705372496
1705372497
郑和的第三次军事行动发生在他第四次下西洋时,时间是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地点在苏门答剌国。在郑和去往苏门答剌时,该国正在经历一场无法分清是非的内斗。
1705372498
1705372499
之前,苏门答剌国曾经被那孤儿国侵略,那孤儿国的人民都有在脸上刺青的习惯,因此被称为花面国。这两个国家都位于现代的苏门答腊岛的北部区域,是邻国。在争斗中,苏门答剌国王在战争中被毒箭射中身死,他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显然无法率领大家抵抗侵略。这时,国王的遗孀站出来发誓:谁能打败花面国为丈夫报仇,就嫁给谁让谁当国王!
1705372500
1705372501
有一个渔翁听说后,率领人马打败了花面国,杀死了对方的国王。于是,前王的遗孀就嫁给了渔翁,让他成了国王(渔翁被当地人称为老王)。[136]
1705372502
1705372503
在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这位老王亲自到中国进贡,三年后才回到苏门答剌。这时,前王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他暗地里纠结了一帮人杀死了老王,自己当上了新王。
1705372504
1705372505
老王的儿子叫作苏干剌,带领家口逃往山上,建立了一个新寨,与新王结成了世仇。双方时不时发生战争。[137]
1705372506
1705372507
到了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郑和来到了这里,于是新王与郑和取得了联系,请求郑和将苏干剌消灭,郑和发兵将苏干剌生擒,带回了中国。
1705372508
1705372509
苏干剌与新王之间的战争本来只是内斗,但是到了郑和汇报工作时,却是另一番说辞。根据郑和的汇报[138],他前往苏门答剌赐予国王财宝时,前伪王的儿子苏干剌正在阴谋夺取国王之位,又对郑和不赐给他礼物(而是赐给国王)不满意,发兵袭击了郑和,于是郑和率领舰队和苏干剌手下士兵发生战斗。苏干剌逃走后,郑和追击直到南渤利国,才将他抓住。
1705372510
1705372511
就这样,原本是王族内部的纷争,在郑和的汇报之下就变成了苏干剌对明朝舰队的攻击,也是苏干剌对明朝地位的挑战。通过这种方式,原本占据了道德优势的苏干剌反而成了乱臣贼子,于是明成祖将其名正言顺地处斩。
1705372512
1705372513
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件事的曲直,是因为这件事不再只有孤证,而是有两方面的证据。一方面,是郑和的随从中一个叫作马欢的人留下的比较详细的记载,另一方面有《明实录》和《明史》中简略的更加形而上的记载。通过对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明朝人善于把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装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这个框架就是:你是否愿意朝贡?你是否承认明王朝的宗主地位?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明朝政府的判断。
1705372514
1705372515
这个模式也决定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方式,他虽然率领着如此庞大的舰队,却极少表现出对世界的好奇心,只是依仗着火与剑,到西洋上的各个国家耀兵一番,获得对方表面上的尊重。
1705372516
1705372517
在这里,对中央朝贡秩序的维持,是舰队出发的主要目的。明朝将自己定位为现有儒教秩序和宇宙观的维护者,而不是新世界的发现者,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解开郑和下西洋的许多谜团。
1705372518
1705372519
人们常常询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郑和的舰队比西方地理大发现早了近百年,为什么这个舰队的规模比西方还大,却没有产生出与之匹配的成果?
1705372520
1705372521
答案就在于双方的目的是不同的。郑和的目的不是想发现新的事物,他只对表面上的臣服感兴趣,维持的是皇帝脑子里想象出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1705372522
1705372523
他所去的地方并没有任何一处是未知的,对阿拉伯人来说,郑和经过的地区就是阿拉伯人都到过的地区,不管是东南亚群岛,还是印度,还是阿拉伯半岛地区,以及东非,郑和一路上搜集的都是阿拉伯人早已经知道的信息,再将它重走了一遍,要求对方臣服。
1705372524
1705372525
至于那些已知世界之外的东西,不是他感兴趣的。
1705372526
1705372527
就连那巨大的宝船,也并不是明朝人创造的。事实上中国的造船技术从唐朝开始就有了巨大的突破,到了宋朝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元朝更是加入了波斯、阿拉伯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第二个高峰,之后就陷入了停滞。明成祖时期虽然造出了如此庞大的航船和舰队,却只不过利用了元朝的现成技术,没有任何改进。
1705372528
1705372529
郑和舰队的技术没有任何改进,他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秩序和耀兵,航行的地点只是重复阿拉伯人的线路,一遍一遍重复着,直到把明朝的财政耗空,维持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停止。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和的航行不是为了发现新世界,只是为了印证旧世界的回光返照,其意义也就小得多了。
1705372530
1705372532
下西洋时期的世界
1705372533
1705372534
如果将郑和下西洋这个事件拆开来看,又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705372535
1705372536
他的第一次下西洋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阶段,称为尝试期。此时明成祖多次派遣使节前往西洋,郑和只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之一,并非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行程也中规中矩,如果不是发生了陈祖义事件,激发了皇帝的雄心,很难说会有后来的六次航行。
1705372537
1705372538
在这一次航行中,舰队出发后,首先到达了越南南部的占城国,再从占城国经过东南亚,最远到达了印度的古里。[139]
1705372539
1705372540
这一段路其实已经被郑和之前的使者考察过,并未超出明朝政府的认知。这条路的重点地区包括几个:
1705372541
1705372542
第一个是越南南部的占婆,占婆作为中国南部的守卫者和受益者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
1705372543
1705372544
如果继续向南,在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穿过,就到了著名的爪哇海。爪哇海是东南亚贸易的中心,也是必须掌握的通路。在古代,从爪哇海通往印度洋有两条通路:一条是走现代苏门答腊岛北面的马六甲海峡,这要经过阿鲁、满剌加(马六甲)、苏门答剌等国家;另一条是走现代苏门答腊岛南面的巽他海峡,这要经过旧港和爪哇等国家。因此,满剌加、旧港和爪哇,或者说苏门答腊和爪哇这两个岛屿,就成了南洋路上的最重要停留站,也成了占婆之外的下一个重点地区。
[
上一页 ]
[ :1.7053724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