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73860
皇帝要求得如此具体,一方面是他事无巨细的性格,另一方面则是对自己的尊严没有信心。在乾隆时期,在礼节上还能够缓和,皇帝大不了说一句外国人不懂礼法。乾隆时期的大臣也更加懂得变通,即便外国人没有行大礼,装模作样一番也就容忍了。
1705373861
1705373862
但嘉庆帝刚刚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腐运动,人们都知道和珅的下场。另外,人们也都知道嘉庆帝更加在乎礼节,谁也不敢变通。胆小的蕴端多尔济也让事情更加复杂化,他奉行的原则是:紧紧跟随皇帝的指示,不做任何变通,以免引起麻烦。这几件事情叠加起来,就成了戈洛夫金的噩梦。
1705373863
1705373864
戈洛夫金以为经过一段时间争执,必将找到一个顾全双方颜面的办法,或者嘉庆皇帝最终会宽容地对待他们。不想,嘉庆帝本人是同意蕴端多尔济的看法的,表示如果使臣不叩头,就直接遣返回去。
1705373865
1705373866
得到了指令的蕴端多尔济再也不犹豫,在俄国使团逗留了一个月之后,令他们离境。于是,戈洛夫金满怀着为国立功的豪迈,却无处施展,连北京都没有到就灰溜溜回了国。他带的贵重礼物不仅送不出去,反而由于笨重连拿回去都困难。这个使团成了出使中国最窝囊的使团[344]。
1705373867
1705373868
在整个事件中,除看到礼仪之争外,还要看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政府对俄国使团其实是很重视的,为了迎接这个使团,皇帝与大臣之间的通信来回折腾了十几次,还动用了理藩院、军机处等机构。不仅如此,皇帝还给所有位于使者道路上的封疆大吏(直隶、察哈尔等)都打了招呼,一一指导他们怎么对付这些路过的外国人[345]。
1705373869
1705373870
为一个使团动用如此众多的官僚力量,的确是得不偿失,但这就是明清时期皇帝对使团的本质:接见使者绝对是赔本买卖,但为了皇家的威仪,接见使者是必需的。只是这个俄国使者太不懂事了,因此赶回去予以惩戒。
1705373871
1705373872
但惩戒过后,皇帝又有些意犹未尽,毕竟这些黄发、高鼻子的外国人无法出现在他的生日宴会上了。于是,他又下令,等下一次使者再来时,降低他们的礼遇等级,不再给他们赐宴,但也不用他们叩头了。
1705373873
1705373874
嘉庆皇帝在盼着俄国人还会回来,但俄国人却并不接招了。事实上,不是他们不想接,而是拿破仑在欧洲引起的破坏终于波及俄国,他们应对拿破仑已经精疲力竭,没有精力再派使团到中国了。
1705373875
1705373876
但俄国人对中国的愤恨一直保留了下来,他们已经意识到,与这个老大帝国谈判,不管是合理的要求还是不合理的要求,几乎都不可能得到任何结果。
1705373877
1705373878
于是,到了公元1840年中英战争之后,他们终于抓住了机会,连哄带骗地将黑龙江以北,以及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都拿走了。[346]清朝不仅是在为自己的无知付账,也是为自己的傲慢买单,它虽然是受害者,但在国际上却没有引起丝毫的同情。当然,通过武力打开国门之后,外国使臣也不再对着皇帝三跪九叩,只会把这件事当作一个夜郎自大的例子加以引用。
1705373879
1705373880
注释
1705373881
1705373882
[1]这方面的内容可参考《欧洲形成中的亚洲》。
1705373883
1705373884
[2]参考《利玛窦书信集》《利玛窦中国札记》。
1705373885
1705373886
[3]本书作者曾经去果阿参观过,对沙勿略的事迹记忆犹新,见《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1705373887
1705373888
[4]上川岛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西南部的南海中,在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中外贸易地点。
1705373889
1705373890
[5]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7—138页。
1705373891
1705373892
[6]即今泰国。
1705373893
1705373894
[7]《明史·暹罗传》记载,沙勿略死后的第二年(嘉靖三十二年),暹罗国进贡白象,由于大象死在了路上,使者只好把象牙用黄金包裹,和尾巴一起进贡。沙勿略要加入的应当是这个使团。
1705373895
1705373896
[8]参考《明史·穆宗纪》。
1705373897
1705373898
[9]参考《明史·鞑靼传》。
1705373899
1705373900
[10]参考《明史·佛郎机传》。
1705373901
1705373902
[11]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39—146页。
1705373903
1705373904
[12]根据《明史·黄应甲传》推算。
1705373905
1705373906
[13]陈瑞事亦见《明史·黄应甲传》。
1705373907
1705373908
[14]参考《明史·郭应聘传》。
1705373909
[
上一页 ]
[ :1.705373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