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89228e+09
1705389228
1705389229 这个七千年前的传说,表明夜郎竹渊源,因为竹王诞生的三节大竹,就是指竹王所代表的“谢”“狼”“獠”三个氏族。所以,夜郎文化又是竹文化。
1705389230
1705389231
1705389232
1705389233
1705389234 湘西夜郎文化名城新晃
1705389235
1705389236 “夜郎”一词的本义是“团结的多筒”,就是民族团结与融合。“遁水圣母”就是今仡、佬、彝、土家、布依、侗、苗、瑶等诸多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
1705389237
1705389238 据史载,夜郎,可分为古夜郎、汉夜郎和晋夜郎。
1705389239
1705389240 古夜郎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居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说明当时古夜郎的规模,已雄锯西南民族地区之首,据说,一旦发生战争,可动员十万兵力应战,因而对周边地域有很大的控制力。
1705389241
1705389242 汉夜郎存在于西汉初到公元前二十六七年。当时夜郎很富有,以至巴蜀商人因为与夜郎通商而致富。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夜郎积极响应,配合汉军打击南越叛军,汉王朝还向夜郎首领颁发了夜郎王金印。
1705389243
1705389244 晋夜郎是从西晋到晚唐。中央政府在贵州北盘江上游地区、桐梓、正安及湖南新晃,相继设置过州、郡、县。
1705389245
1705389246 夜郎文化是夜郎各族所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夜郎精神可概括为:一是首创繁荣的创业精神;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多民族共荣精神;三是探索求新精神。
1705389247
1705389248 湖南的新晃县是湖南夜郎文化的根据地。夜郎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705389249
1705389250 “看山可到张家界,访古必到夜郎城”,新晃县就是夜郎城。
1705389251
1705389252
1705389253
1705389254
1705389255 侗文化城
1705389256
1705389257
1705389258
1705389259
1705389260 皇都侗文化村
1705389261
1705389262 夜郎属地是中国出现人类最早的地方之一。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采集、渔猎、农耕三大时代,夜郎文化就是这三大时代文化的产物,由于历史悠久,而且具有神奇、古拙、怪异的特点,因而内涵丰富,可以细分为以下4种文化形态:
1705389263
1705389264 一、竹文化
1705389265
1705389266 夜郎文化是渔猎文化的一部分,包括语言、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文化内容,其中,竹王出世、竹王祭、葬竹、陪竹等习俗,最具代表性。所以,夜郎文化,信奉竹神,以竹为图腾。
1705389267
1705389268 二、傩文化
1705389269
1705389270 傩文化是夜郎文化的精华,属农耕文化,新晃是世界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傩符(驱邪治病)、傩祭(做法师)、傩戏。其中的傩戏,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是原始农耕文化反映农业生产活动的民俗,被称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
1705389271
1705389272 傩戏又称傩堂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万物有灵”观念产生时期。苗族先民信鬼不信神,认为人的灵魂不灭,祖先死后灵魂仍在,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因此,苗民往往寻求祖先助其实现愿望,一旦如愿,便要敬祀祖先,俗称“还傩愿”。“还傩愿”主要是由苗巫师主持,跳傩时,配以唱、念及动作,仪式非常庄严肃穆。
1705389273
1705389274 明末清初,民间艺人开始将还傩愿的部分内容整理加工,完善后搬上舞台,便成了傩戏。因此,傩戏是从庄严的祭祖仪式脱胎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曲目。傩戏没有管弦乐,但有节奏明快的锣鼓伴奏,曲调流畅悦耳,剧情风趣诙谐,更具浓郁神秘的楚巫文化色彩,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傩戏有“土、俗、纯、细”特点,“土”与“俗”,集中表现在戏曲内容的地方特色,富有自然古朴之美;“纯”与“细”,则表现在剧情构架单纯细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富有艺术哲思之妙。
1705389275
1705389276 目前流行的傩戏,是“两大腔十二大调”。两大腔,分别是“傩堂腔”和“高台腔”。“傩堂腔”包括“开山调”“先锋调”“师娘调”“搬算匠调”“童儿调”五大调;“高台腔”包括“姜郎调”“姜女调”“庞氏调”“白望调”“表堂调”“卷子调”“安安调”七大调。“傩堂腔”与“高台腔”各有特点,内容截然不同,“傩堂腔”具有浓厚的祭祖还愿色彩,唱腔古老原始;“高台腔”则注重表达人间的喜怒哀乐,对真情逼真刻画,悲哀处催人泪下,欢乐处则令人击掌称快。
1705389277
[ 上一页 ]  [ :1.7053892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