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59840
1705459841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记载了这件事。
1705459842
1705459843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1705459844
1705459845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记载相同。
1705459846
1705459847
武则天虽然非常喜爱这件作品,但并没有将之据为己有,而是在万岁通天二年(697),命内府弘文馆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用双钩填墨法复制摹本,并将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方庆。她还嘱咐王方庆,这是祖先的手迹,后代子孙应当善加守护。唐代窦臮《述书赋》:“后不欲夺志,遂尽模写留内,其本加宝饰锦缋,归还王氏。”
1705459848
1705459849
然而,王氏后人未能守护住先祖的真迹,真品下落不明,反而是武则天命弘文馆复制的摹本保存下来,并被后世人一再临摹和刻拓。
1705459850
1705459851
从卷尾王方庆题记可知,该帖摹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故被称为《万岁通天帖》,又因其含有王羲之等七人十帖,也被称为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1705459852
1705459853
沉浮 天佑国宝
1705459854
1705459855
中国历史上每逢大乱,必有书画国宝被毁或流失。《万岁通天帖》在朝代更替和战乱中幸存,因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经历而更富魅力。
1705459856
1705459857
很多人对摹本都不够重视,包括乾隆皇帝,刚开始对这件作品也不是很重视。《万岁通天帖》虽然是摹本,但是它经历过各种磨难流传下来,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
1705459858
1705459859
1922年,溥仪开始假借赏赐皇弟之名,从故宫偷偷地运出大量字画和古籍。这些精中取精的珍品,既能为溥仪笼络人心,也能买卖用于保命。这其中,就有这件《万岁通天帖》。这批国宝跟随溥仪一路辗转,来到长春伪满皇宫。
1705459860
1705459861
1945年日本投降,伪满洲国土崩瓦解,溥仪仓皇出逃,国宝们被遗忘在一栋不起眼的小白楼里。哪知当时的伪国兵竟然乘虚而入,大肆争夺洗劫。很多传世名作在争抢中被撕毁,身首异处,无法复原;一时间,大量文物在长春街头被以麻袋论价,有的被倒卖出国再也无法收回,有的被送进灶坑,化为灰烬。千年文明的传承,就这样毁于瞬间。天佑国宝,《万岁通天帖》在这场文物浩劫中幸存,几经流转,它安然无恙地掩埋在一堆部队用的作战地图和计划档案里,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1705459862
1705459863
1954年,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的周桓同志,在军事地图和档案之中发现了《万岁通天帖》,并将它转交给了当时还叫作“东北博物馆”的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1705459864
1705459865
今生 让国宝不再沉浮
1705459866
1705459867
讲述人:董宝厚,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
1705459868
1705459869
今天我带来了一个特别的卡片,这是一个明细分类卡片,记录于1954年9月25日,记录了《万岁通天帖》的重要信息,相当于它的第一张“户籍本”和“身份证”。此帖1954年的估价为2亿元,现在已经成为无价之宝。
1705459870
1705459871
这个卡片标志着《万岁通天帖》在辽宁博物馆“落户”了,这件国宝从此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涯,从此它安全了、有家了。
1705459872
1705459873
《万岁通天帖》文物卡片上注明的鉴定人是杨仁恺先生。杨老是辽宁省博物馆的老馆长,也是我的恩师。千里马需要伯乐,这文物也需要有一双“慧眼”识得它的价值,而让它得到应有的保护。
1705459874
1705459875
1705459876
1705459877
1705459878
其实文物界还有文物“普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以国家的名义对中国古代书画进行系统的大规模整理大概有三次,第一次是在900多年前的宋徽宗时期,第二次是在300多年前清朝的乾隆嘉庆年间,第三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就是杨老和其他几位老先生一起完成的。这一次的“普查”,被文物界称为史上难以复制的壮举。
1705459879
1705459880
1983年6月,文化部文物局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包括: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
1705459881
1705459882
这是一群至今无人超越的书画鉴定大师,当时的专家组平均年龄超过66岁,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踏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历时8年、跨越25个省市自治区,走进208个书画收藏单位,每天平均鉴定120件作品,为61596件文物正名。
1705459883
1705459884
杨老从69岁鉴定到76岁,这8年来,杨老付出了太多的辛酸,他的一只眼睛接近失明,另外一只眼睛也是高度近视,正因为如此,杨老总是戏称自己是“独具慧眼”。每次我到杨老家里,总是能看到他伏在书案上,额头几乎碰到案子了,用高倍的放大镜鉴定书画、看论文,让人特别心酸。杨老坚持写下了60本的鉴定笔记,大约有240多万字,相当于“一代鉴定宗师”给我们后人留下的一套宝贵的百科全书。
1705459885
1705459886
杨老和鉴定小组对《万岁通天帖》进行了两次鉴定。
1705459887
1705459888
杨老的鉴定记录是这样的:
1705459889
[
上一页 ]
[ :1.705459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