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45989e+09
1705459890 ○○○唐摹《万岁通天帖》卷。纸,佚目物!
1705459891
1705459892 硬黄,双钩而有浓淡,难得!
1705459893
1705459894 岳珂、文徵明(88岁),董其昌跋指出非名手钟绍京莫属。项子长物。
1705459895
1705459896 “佚目物”是指清宫散佚书画目录里的一件;“硬黄”是一种纸的称呼,这种纸只有唐代才有,可以说通过这个纸就能判断这件作品是唐代的;临摹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是一种常见的学习书法的方式。临和摹是不同的:“临”是照着写,笔势是顺畅的,但缺点就是字形上难免有细微的差别;“摹”是用透明的纸盖在原作上描写,字形是准了,但是受到框的影响,写的时候没法那么顺畅,运墨也不会太自然。“双钩填墨”法其实现在每个人都用过,简单地说这种临摹方法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学书法时用的空心字“描红”;“有浓淡,难得!”几个字点出《万岁通天帖》是一件运墨很自然的临摹品;岳珂、文徵明(88岁)的题跋,董其昌跋指出非名手钟绍京莫属,钟绍京可能是临摹人。
1705459897
1705459898 杨老曾在两袋无人赏识的碎纸片中,拼出37件清宫散佚作品。这个传奇故事大家可以看看《国宝沉浮录》[1]。
1705459899
1705459900
1705459901
1705459902
1705459903 我刚入门向杨老学鉴定的时候,曾经向杨老请教过。我问他:“您是鉴定界的权威,您在鉴定上有没有什么诀窍点拨点拨我?”杨老听了之后大发雷霆,十分严肃地把我痛骂了一顿,杨老说:“这个鉴定找诀窍是行不通的,年轻人做学问,就不能走捷径,你这个人生态度是不行的,思想也是有问题的。”当时我觉得自己好像犯罪了一样,背后全是冷汗。即便十多年后再说起这个事情,我现在还是心有余悸。
1705459904
1705459905 其实今天我们辽宁博物馆所有的工作人员,不管做着什么样不同的工作,都把自己当作杨老的弟子,因为大家共同继承了杨老的一个心愿,那就是好好保管这些存留下来的文物,“让国宝不再沉浮”。
1705459906
1705459907 “让国宝不再沉浮”是我们博物馆的历史使命,是所有文博工作者的信仰。
1705459908
1705459909 这件国宝可以说是九家博物馆推荐文物中,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万里挑一。其实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手机,年轻一代好像对书写的兴趣越来越小了。但中国的书法很奇妙,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在写字,唯独中国把它发展成艺术。我认为书法艺术是不会消亡的。为什么?你看不管多少年过去了,王羲之的字还是会唤起人们内心的感动。书法和我们的黄皮肤、黑头发一样,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当我们需要书法艺术的时候,其他的东西无法替代。我坚信我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1705459910
1705459911 我们有始终致力于寻找散佚国宝的有志之士,也有杨仁恺先生这样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国宝鉴定者,更有我们的博物馆文博工作者世世代代的守护,就是这样的一群群人,留给后人伟大的遗产,让我们在当今世界继续感受并继承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1705459912
1705459913 亲历 国宝背后,是几代人的心血
1705459914
1705459915 在准备辽宁博物馆节目的时候,因为自己是辽宁鞍山人,所以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它。所以我给自己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一个像故宫梁金生先生一样的传奇故事。
1705459916
1705459917 因为我们的总导演于蕾也是辽宁人,所以于导在一开始就为我们指了一条明路,让我们去了解辽宁博物馆故去的老馆长——杨仁恺先生的故事。杨仁恺先生写的《国宝沉浮录》,将溥仪把故宫国宝带去东北的经历写得跌宕起伏,让人忍不住想将他的书改编成电视剧。而其中关于《万岁通天帖》的故事也是一波三折。为了能够体现东北特色,我们还一度希望用评书的方式,把《万岁通天帖》的今生故事“拍”出来,连定场诗都写好了,我和另一位导演还十分羞耻地在大会上表演了一下,可能是我们演得不够好,所以这个呈现方式被放弃了。
1705459918
1705459919 最后定下的今生守护人董宝厚老师,是杨仁恺先生生前最疼爱的学生之一。董宝厚老师是一个实在的东北汉子,说话特别直接,一上来就跟我说,他觉得自己太年轻了,有些问题不适合讲。可是当说到杨老坚持的书画鉴定原则,说到中国书法文化的延续,他又变得斩钉截铁,毫不犹豫。
1705459920
1705459921 临到要播出的时候,还是觉得遗憾,由于时长的原因,关于杨仁恺先生和辽博的故事,还没有讲透,担心观众并不能完全地感同身受。因为这件文物太好了,杨老也太好了。只能默默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真的能把杨老的故事,再详详细细地讲一遍,讲给更多人听。
1705459922
1705459923 传奇 让中华文脉延绵不息、薪火相传
1705459924
1705459925 故事发生在公元697年。那时距武则天从大唐的皇后变为大周国的皇帝已经有七年了。她从当朝宰相王方庆手里得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王氏一门书法真迹,甚是喜爱,常邀大臣一起赏帖。
1705459926
1705459927 身为王羲之第十代后人的王方庆,献出了祖传的法帖后,内心就一直忐忑不安。同朝为官的狄仁杰察觉到他的苦楚。经过一番商量,两人决定,要把王氏一门的十卷墨迹珍宝请回王家书阁。武则天,能让他们得偿所愿吗?
1705459928
1705459929 在武成殿殿外,王方庆(名綝)与狄仁杰(字怀英)站在一角,低声细语,好像在商量什么重要的事情。
1705459930
1705459931 “怀英,你我所商之事还是罢了,区区几卷法帖,不值让你犯险啊。”王方庆面露愁容,又忍不住劝狄仁杰。
1705459932
1705459933 狄仁杰打趣道:“难道王大人还偷留了几卷,没有把全部真迹献给陛下?”
1705459934
1705459935 王方庆急忙环顾左右:“怀英,莫戏弄我!人言可畏啊。”
1705459936
1705459937 狄仁杰:“王大人,那就听我的,咱俩今天好好配合,一定把帖请回王家书阁。”
1705459938
1705459939 此时,两人听到宣召,于是匆忙上殿面君。
[ 上一页 ]  [ :1.705459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