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75887
1705475888
金沙象牙经鉴定为亚洲象,亚洲象仅雄象产牙,每头雄象两根,如此说来,金沙1000余根象牙至少取自500多头雄象。今天的亚洲象分布在东南亚、南亚地区,四川盆地并不产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说数以吨计的象牙经由蜀道从域外运来,就当时的交通状况而言可能极为困难。那么,这些象牙有没有可能产自四川盆地呢?
1705475889
1705475890
史料提供了一些线索。《吕氏春秋》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意思是商朝人曾驾驭大象与东夷部落作战。殷商时期河南一带气候温暖,适合象群生存。远古时期的象群可能分布极为广泛,北到黄河流域,西到成都平原,都有象群的足迹。古人由于象群离去,产生想念,这才有了“想象”这个词,文字学上,想象的本意就是对象的想念。
1705475891
1705475892
1705475893
1705475894
1705475895
3-8 金沙遗址(梅苑)中心发掘区出土了多达千根象牙
1705475896
1705475897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中残留大量烧骨渣,经鉴定为象的门齿与臼齿;彭县竹瓦街曾发现一批商周青铜器窖藏,铜罍上的大象栩栩如生,由此推测蜀人是见过象的,这才根据象的模样创造了这件艺术品。比起黄河流域,四川盆地气候更为湿润,林木茂盛,是百兽飞禽栖息的乐园。在金沙象牙坑北部,还分布着近500平方米的野猪獠牙、鹿角,以及犀牛、黑熊、猪獾、牛、马的牙齿,这些獠牙与鹿角至少来自1500头野猪与1000头鹿——金沙人真是高超的猎手。
1705475898
1705475899
金沙人贮藏如此多的象牙,到底有什么目的?三星堆的象牙被雕刻成圆珠,金沙人则把象牙切成了一块一块的薄片,并没有进行再加工,也许他们认为,这些充满光泽、完美无瑕的象牙本身便是艺术品。
1705475900
1705475901
除了雕刻,完整的象牙也被古人视为神物,用于祭祀、祈祷、消除灾难等神圣的场合。三星堆出土过一件带纹饰的玉璋,上面雕刻两幅对称的图案:三个排成一排的古蜀人,戴着椭圆形帽饰,他们的脚下,是两座虚无缥缈的山峰,山的旁边还有一个粗大的弯尖状物。戴帽子的很可能是古蜀国的巫师,弯尖状物正是象牙。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璋上,也隐约可以看到一个侧跪的人,正吃力地扛着弯曲的象牙,这是个高冠直鼻、方耳方颐的古蜀人,或许也是金沙古国的巫师,而象牙依旧是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神物。
1705475902
1705475903
金沙石像,为何赤身裸体?
1705475904
1705475905
金沙遗址共出土了12件跪立石像,也是我国发现时代较早、制作精良的一批立体圆雕石刻艺术作品,人像虽有大小区别,基本形态却相差无几:全身赤裸,脸型方正瘦削,颧骨高凸,瞳孔巧妙地利用了石质本身的纹理及色差来表现特征,并绘有朱砂;嘴巴扁平,亦绘朱砂;双手被反缚在身后,手腕用绳索捆绑,双腿并拢,双膝跪地,臀部坐在脚跟之上。(图3-10)此前,国内曾发现过4件类似的石跪人像,其中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收藏1件,成都方池街四川省总工会商周遗址工地发现1件,三星堆遗址出土2件。学者巫鸿认为4件跪立人像与三星堆文化有关,时间在晚商到西周前期。
1705475906
1705475907
1705475908
1705475909
1705475910
3-9 金沙遗址(梅苑)中心发掘区出土的石跪立人像、石虎、玉璧
1705475911
1705475912
1705475913
1705475914
1705475915
3-10 石跪立人像,赤裸的身体,反缚的双手,它们究竟是谁
1705475916
1705475917
跪立石像的裸体造型,是最神秘的谜团,在古代,人们什么时候可能会一丝不挂?在流传至今的神话或传说中有详细记载,就是在人与神交流的时候。金沙博物馆研究员王方认为,这种现象非但不低俗,恰恰是献祭者为了表达对崇高的受祭对象——日月、天地、山川、佛祖等的虔诚、敬畏,在他们看来,尽可能以脱俗的身子献祭,才是最神圣的,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战国螭虎噬人纹玉珮、安徽阜南商代虎食人青铜尊等器物上,那些正在升天、成仙抑或献祭的人样,几乎都是赤裸的,而红山文化、山西晋侯墓等出土的与天地沟通的玉雕巫师形象,也多是露脐或显乳的。
1705475918
1705475919
一种观点是,石像是奉献给神灵的。这些古蜀人,很可能是当时古蜀国地位低下的阶层。裸体男性石像出土时,瞳孔、耳朵、嘴唇却像古代女性一样描上了鲜艳的朱砂,尤其是嘴唇,如同涂了口红。数千年前,他们可能是浓妆艳抹的——奉献给神,描上朱砂更显得虚幻和神秘。
1705475920
1705475921
跪立石像除了裸体外,另一些特征也颇值得关注。首先是他们被反缚的双手,双手交叉背于身后,腕部被绳索绑缚,重重叠叠缠了很多道,似乎是为了防止逃跑。更让人不解的是手指:一件石像手上有四根粗大的手指,却不见大拇指;另一件石像两只手总共才七根手指;最少的让人吃惊,两只手总共只有五根手指。
1705475922
1705475923
从这些石像的发型看,似乎与文献中“椎髻”的古蜀人有较大的区别。他们头上像顶着一片特别的瓦,中间低凹,两边翘起的形状如同一本打开了的书。后面是长长的辫子,双股并列下垂,拖在脑门上,跟“麻花辫”很是相似,不同的是,辫子是在脑门上并列下垂的。在此之前,古蜀人从来没有梳过这种发型,三星堆与金沙的青铜人头像也没有类似发现。
1705475924
1705475925
另一种说法认为,金沙石像被反缚的双手、奇异的发型说明他们不是古蜀人,自己人当然没有捆绑的必要,他们是战争中俘获的战俘,所以才被捆绑起来,扒光衣服。这些石像的脸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痛苦的表情,有的诚惶诚恐,有的闷闷不乐,有的胆战心惊,总之,没有一个是快乐的。他们或许觉得,自己将有性命之虞。
1705475926
1705475927
商王朝的甲骨文卜辞中,诸如“征蜀”“克蜀”的记载屡见不鲜,古蜀国与商王朝之间的战争不断,商人经常在甲骨文中诅咒远在西南边陲的古蜀国。既然商人与蜀人之间的战争不断,一些商朝士兵可能在战争中被俘,成为蜀人的阶下囚。也有学者提出,当时成都平原部族众多,秦将司马错就说“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这些戎狄时而归顺,时而反叛。商朝士兵也好,“戎狄”也罢,跪立人像可能正是以它们为原型雕刻的,自然也不需要精雕细琢了。
1705475928
1705475929
十节玉琮,来自良渚文化的神物
1705475930
1705475931
金沙人还是一个与玉有着密切联系的古族,象征着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玉琮、雕刻着金沙人祭祀仪式的玉璋、代表军权的玉钺、举世无双的玉剑鞘——金沙人的祭祀、战争无不与玉器有关。
1705475932
1705475933
金沙遗址共出土了26件玉琮,大多是单节素面的,只有一件多达十节,故得名“玉琮之王”。十节玉琮通高22.26厘米,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四面从中间开出竖槽,将玉琮每面分成左右两部分,又刻出九条横槽,分为十节,这样一来,玉琮器身被分解成80个凸面,而如果以四个角为中轴线,每两个凸面又神奇地形成一个简化的神面纹:大圆圈与两侧的三角形代表眼圈,圆圈中的小圆点表示眼珠,眼睛下方雕琢相互交错的直线与弧线表示嘴巴。方寸之间,工匠用细微的几何图案,勾勒出他们心中的神灵。(图3-11)
1705475934
1705475935
这些繁复的人面,是良渚文化晚期典型的神面纹。良渚文化发源于浙江余杭,这个充满朝气的遗址,一直被考古界认为代表着中华文明的黎明时代,它的影响,曾经不止一次地跨越时间和距离。大约距今4800年,良渚文明以余杭为统治中心,极力向外发展。玉器是良渚文明的精髓,其数量之众多、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的中国乃至世界独占鳌头,玉琮便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
1705475936
[
上一页 ]
[ :1.7054758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