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75937
十节玉琮器身泛青色,质地温润,器身制作规整,这些特征都与江苏武进寺墩、吴县草鞋山、上海青浦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相似,应该是典型的良渚玉琮,辗转流传到了成都平原。
1705475938
1705475939
在古代,玉琮是国家重器,良渚人必不肯轻易以此宝物与人,这件玉琮如何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来到古蜀金沙?史前的历史令人如坐云端。可以肯定的是,玉琮辗转来到成都平原,金沙人引为国宝,用于重大的祭祀场合,玉琮上的线条已模糊不清,似曾几经易手。
1705475940
1705475941
在古人眼中,玉琮被认为是沟通天与地、人和神的神物,《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中间上下相通的圆孔有“贯通天地”的含义,在原始宗教活动中被用为法器。玉琮外方内圆,代表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相信,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地是方的,天是圆的,笼罩大地。学者张光直曾说过:“玉琮,是显示一种独特的宇宙观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仪式用具。”
1705475942
1705475943
千年之前,以玉琮为代表的良渚人对金沙人的祭祀礼仪产生了深远影响,玉琮上的神徽折射出的天神、地祇、祖先三位一体,“天人合一”的信仰被金沙人引进祭祀。这似乎可以构成一个假设:金沙人与良渚文明有某种渊源。考古资料显示,古蜀文化与良渚文化其实已有频繁的交流,三星堆仁胜村墓地就出土过良渚文化典型的玉锥形器。
1705475944
1705475945
奇怪的是,在玉琮的一面,却刻着一个人,这个戴着长长冠饰、神情庄严、双手平举、长袖飘逸、双脚岔开的人似乎正在虔诚祭拜,传神地重现了当时的祭祀场面。也许,玉琮从遥远的江浙地区来到成都,可能到了某代蜀王手中,他觉得应该加上点古蜀特色的东西,所以才加上了这个祭祀的人。
1705475946
1705475947
金沙玉器约占出土文物的40%,有玉琮、玉璋、玉戈、玉璧、玉环、玉斧、玉刀、玉剑、玉牌、玉贝等诸多类别。玉钺有梯形、风形(类似汉字“风”字)、环形之分,透着肃穆之气。在宽不到10厘米的兽面纹玉钺上,古蜀国的工匠耐心地雕刻出层层精细的兽面纹:一张若隐若现的脸,一双纵目的眼睛,耳朵外卷,下颌张开,露出三组对称的牙齿。兽面纹一般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金沙古国与中原文明似乎有过频繁的交流。
1705475948
1705475949
1705475950
1705475951
1705475952
3-11 十节玉琮可能是来自良渚文明的神物,说明金沙人与外界曾有频繁的交流
1705475953
1705475954
1705475955
1705475956
1705475957
3-12 玉琮
1705475958
1705475959
1705475960
1705475961
1705475962
3-13 玉兽面纹斧形器
1705475963
1705475964
1705475965
1705475966
1705475967
3-14 玉贝形器3-16ᅠ玉面人像
1705475968
1705475969
1705475970
1705475971
1705475972
1705475973
1705475974
1705475975
3-15 铜虎张口露齿,昂首怒目,双耳竖立,长尾上翘,正欲扑食猎物
1705475976
1705475977
1705475978
1705475979
1705475980
3-17 石卧虎
1705475981
1705475982
1705475983
1705475984
1705475985
3-18 木雕上能看到人脸,大眼睛和浓眉毛栩栩如生,凹凸有致,充满立体感
1705475986
[
上一页 ]
[ :1.7054759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