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477120
1705477121
1705477122
1705477123
1705477124
11-1 仁寿牛角寨大佛只雕出了半身,高15.85米,头长6米
1705477125
1705477126
大佛前的坡地迷宫般遍布上百个大石包,其中十六块分布着101龛、1519尊唐代造像,题材有千佛、观音、地藏、西方净土变等。可以想象,以大佛为中心,这些石窟组成了完整的朝拜空间。
1705477127
1705477128
令人不解的是,乐山大佛是全身坐像,双手抚膝;仁寿大佛只刻出头部与胸部,胸部以下与山岩融为一体,双手合十于胸前,手的比例与全身极不协调,应该是后世补凿而成的。这天,村里的老人相互搀扶着来到牛角寨,给大佛进香,他们告诉邓仲元,过去祖辈说村里有尊大佛,是乐山大佛的哥哥,工匠先造了这尊大佛,尔后才背着行囊去开凿乐山大佛。这似乎正是仁寿大佛只雕出半身的原因——作为蓝本,只需对大佛头部进行精雕细琢,胸部以下便无须作过多要求了。
1705477129
1705477130
荣县大佛,中国最大的释迦牟尼佛?
1705477131
1705477132
如果说牛角寨大佛只雕了半身,荣县大佛就可谓乐山大佛的翻版了。荣县城郊有座大佛寺,寺里有个山头唤作真如岩,荣县大佛就雕凿在山巅之上。远远望去,大佛被一座四重檐歇山顶仿古建筑遮住佛身,仅露出佛头。荣县大佛高36.67米,头长8.76米,大脚趾直径近1米,一个成年人也无法环抱,规模仅次于乐山大佛,堪称中国第二大佛。
1705477133
1705477134
荣县大佛双耳垂肩,右手抚膝,足踏莲台,与乐山大佛如出一辙。虽然有着这般相似,对其身份与年代的争论却始终莫衷一是。民国《荣县志》记载:“开元中,僧海通于渎水、沫水、蒙水三江之会,凿山为弥勒大像,高逾三百六十尺,建七层阁。荣特无江耳,所凿乃释迦牟尼佛,非弥勒也!”言下之意,乐山大佛开凿于三江交汇之处,是弥勒佛;荣县无江,就是释迦牟尼佛了。按照县志的说法,荣县大佛便是中国最大的释迦牟尼佛。
1705477135
1705477136
1705477137
1705477138
1705477139
11-2 荣县大佛高36.67米,头长8.76米,荣县人在街上就能望见硕大的佛头
1705477140
1705477141
1705477142
1705477143
1705477144
11-3 荣县大佛硕大的手掌,几个成年人站上去也绰绰有余
1705477145
1705477146
这位编纂县志的老先生显然有点糊涂了,判断佛像的类别,依据不是临江与否,而是佛的手印、坐姿等,荣县大佛善跏趺坐,这是巴蜀弥勒佛最常见的坐姿(敦煌、云冈石窟中许多弥勒为交脚形象,即通常说的交脚弥勒,塑造的是弥勒未成佛前的菩萨形象)。
1705477147
1705477148
关于大佛的年代,《荣县志》的记载也是糊里糊涂:“元丰十八年僧淳德凿像,元佑七年成。”元丰是宋神宗赵顼年号,只用了八年,《荣县志》所谓“十八年”,可能是“八年”之误。而《古今图书集成》等史料则认为大佛出自唐人之手:“大佛山,在县南一里,唐人刻大佛,与山齐。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
1705477149
1705477150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荣县新发现了几尊唐代大佛,比如二佛寺高8.5米的荣县二佛,古佛寺高4.6米的弥勒佛,望佳镇高8.72米的武官大佛,无一例外全为弥勒佛,可见唐时弥勒信仰在荣县颇为盛行。晚唐五代以来,中国几次农民起义,首领皆托言弥勒佛下凡,弥勒崇拜由此受到北宋朝廷的禁止与打击,没有了弥勒崇拜的土壤,自然不会开凿弥勒大佛了。荣县大佛开凿于唐代的说法,似乎更为可信。
1705477151
1705477152
荣县有句俗话,“乐山大佛雄,荣县大佛美”,可眼前的荣县大佛风化斑驳,千疮百孔,已丝毫没有美感了。1943年,县长黄希濂来大佛寺,看到荣县大佛周身贴着金箔,发起了佛祖的横财,他以整修大佛为名,刮下金箔,尔后用不值钱的金粉涂上去,起初还光洁如新,没多久纷纷脱落,昔日饰彩贴金的巍巍大佛,从此伤痕累累。
1705477153
1705477154
半月山大佛, 巴蜀耗时最久的大佛
1705477155
1705477156
巴蜀诸大佛中,资阳半月山大佛排行老三,高22.25米,肩宽7米,头长4.3米,面相饱满,大耳垂肩,给人宽厚敦实之感,也是一尊善跏趺坐的弥勒佛。大佛旁的岩壁上,尚有明朝大政大夫、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熊永懋撰写的《改古净悟院为大佛寺记碑》:
1705477157
1705477158
其寺旧名院,曰净悟,未稽创于何时。惟唐真(贞)元九年,不知何许人,凿巨佛于悬岸之上,高可十寻,人或梯升至膝,手足皆虚,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其下柱础尚存,疑有楼阁,而今废矣。左则观音、普安有像,龙王有堂,其奇石则凿西域景及玄元地藏像于其上。宋绍兴元年,汝南梅修开钜佛眉目。皇明景泰七年丙子,山之人罗恕、严子恭等,以半月名山……
1705477159
1705477160
从题记来看,半月山大佛称得上巴蜀耗时最久的大佛。大佛开凿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此后工程一度中断,直到南宋绍兴元年(1131),居士梅修等人为大佛开凿眉目,历时三百余年之久的半月山大佛才宣告完工。从熊永懋记载来看,大佛旁边尚开凿着观音、玄元、地藏造像。所谓玄元,即太上老君,唐高宗李治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奉老子为祖,唐朝皇室的家谱得以神化。
1705477161
1705477162
大佛脚下有座净悟院,明代改称大佛寺。在无休止的岁月变迁与王朝更迭中,大佛寺也是浮浮沉沉,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彻底消失。1950年,大佛寺改为公社小学,村民张学聪在这里度过了小学生涯,儿时跟小伙伴上山念书,下课就爬到大佛身上玩耍,那时候个头小,站在大佛脚下只有脚指头那么高。
1705477163
1705477164
张学聪还记得,当时的大佛寺大雄宝殿、玉皇庙、斋堂犹存,大雄宝殿供奉阿弥陀佛,四壁绘有《西游记》与《封神榜》壁画。1971年,大佛公社新修小学,大雄宝殿被拆毁,壁画从此下落不明;1973年,大佛公社又将斋堂木料取下来,运到乡上修政府大院。
1705477165
1705477166
1705477167
1705477168
1705477169
11-4 半月山大佛因坐落于山形似下弦月的半月山得名,大佛面部丰润,双耳垂肩,表情安静恬淡
[
上一页 ]
[ :1.705477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