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517647
[38]Arango,Un ramo de nomeolvides,p.266.
1705517648
1705517649
[39]Arango,Un ramo de nomeolvides,p.243。海梅·安古罗·波萨回忆在卡塔赫纳的日子,他和加西亚·马尔克斯总是摇对方的左手(同上,p.302)。说来也真讽刺,虽然评论家不断争论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在卡塔赫纳或巴兰基亚开始阅读现代小说,他们之中却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他积极的政治教育无疑就从卡塔赫纳开始,从一开始的萨巴拉直到拉米罗·艾斯毕里埃亚;政治从来就不是巴兰基亚团体的主要议题。
1705517650
1705517651
[40]见Juan Gossaín,A Cayetano lo mató todo el pueblo,《观察家报》,1981年5月13日。路易斯·安立奎·加西亚·马尔克斯提道玛丽亚·阿雷罕德莉娜·塞万提斯的非凡事迹,她位于苏克雷的临时妓院“有点像某种办公室,我们都会在假期时在那聚会……我的母亲从不担心贾布很晚都还没回家,因为她知道他在玛丽亚·阿雷罕德莉娜那里。我不晓得人们是否能了解三十年前当时的状况而不感到震惊……”
1705517652
1705517653
[41]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宇宙日报》(Viernes),1949年6月24日。这本书对他的重要程度可能有点夸张,他之后认为不论是真实生活或是小说中他所有对于时间的了解,都要归功于《达洛维夫人》。
1705517654
1705517655
[42]吉拉德主编,Textos costeños 1,pp.7-10;萨尔迪瓦尔,GM,pp.556-557。
1705517656
1705517657
[43]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Abelito Villa,Escalona & Cía,《前锋报》,1950年3月14日。
1705517658
1705517659
[44]Arango,Un ramo de nomeolvides,p.237.
1705517660
1705517661
[45]阿朗哥和加西亚·乌斯塔都用这句话。
1705517662
1705517663
1705517664
1705517665
1705517667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 第七章 巴兰基亚、书商和波希米亚团体 1950—1953
1705517668
1705517669
“老天,我认为他去巴兰基亚是为了新鲜的空气、更自由、更高的薪水。”[1]四十多年后,拉米罗·艾斯毕里埃亚如此解释朋友的决定,他为何从卡塔赫纳这个历史城市往东八十英里去到热闹的海港城市巴兰基亚。1949年12月底,加西亚·马尔克斯离开卡塔赫纳时,已经又开始实施宵禁,在傍晚宵禁开始前抵达巴兰基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口袋里揣着路易莎偷塞给他的两百比索,另外,一位大学教授马里奥·阿拉里欧·菲利伯则不知道塞了多少钱给他。在波哥大搜查来的皮箱里放着《家》的手稿,一如往常,他比较担心弄丢的是手稿而不是钱。虽然他再次独自一人度过圣诞假期,却仍然非常兴奋;毕竟,如同一位喜好卡塔赫纳的人后来所承认:“在那个年代,来到巴兰基亚就像回到现实世界,真正的行动中枢。”[2]阿方索·福恩马佑尔向加西亚·马尔克斯保证,自己会动用一切关系帮他在《前锋报》找到工作。
1705517670
1705517671
巴兰基亚这个地方几乎没有历史,也没有杰出的建筑,却很现代,积极进取,充满活力而友善,而且距离糟蹋哥伦比亚内在的“暴力事件”非常遥远。此处人口接近五十万。“是巴兰基亚使我得以成为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93年这样告诉我:“这里有哥伦比亚最高的移民率——阿拉伯人、中国人等,如同中古世纪的科尔瓦多,是一座开放的城市,里头满是聪明但一点儿也不在乎自己是否很聪明的人。”[3]
1705517672
1705517673
后来以“巴兰基亚团体”[4]知名的精神创立人是加泰罗尼亚人拉蒙·维耶斯,他注定要成为《百年孤独》中有智慧的卡泰隆老书商。他于1882年出生于山村贝尔加,在巴塞罗那长大,在西班牙小有名声,后来才于1913年移民至谢纳加。巴兰基亚的谣言至今仍传说他是同性恋,这似乎其来有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加勒比海时期两位重要的导师萨巴拉和维耶斯似乎都是同性恋。加西亚·马尔克斯认识他时(只有非常短暂的时间),维耶斯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身材稍微粗壮,满头白发,额头上的头发像鹦鹉一样不受控制。他有办法让人同时感觉既害怕又友善,他虽然酒喝得不多,但很会聊天,有着非常细腻但尖酸的幽默感,偶尔也有非常残酷的坦白。[5]他在团体中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知道自己不是伟大的作家,但他广泛阅读,对于文学的观点开阔而精辟。他从来不曾富有,但总是轻松以对。维耶斯使这个团体的成员凝聚在一起,让他们有信心相信即使身处一个默默无名、显然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历史,没有大学,没有有教养的统治阶级,但他们还是有可能受教育,而且很容易走在时代的前沿。加西亚·马尔克斯从来没有忘记他说过的一句话:“如果福克纳住在巴兰基亚,他会坐在此处。”[6]这一点也许是真的。早在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概念之前,他就已经以此为自己的中心思想。
1705517674
1705517675
阿方索·福恩马佑尔出生于1917年,是名作家何塞·菲利克斯·福恩马佑尔之子。他是团体中最安静的,也许是年轻团员中最认真的一位,但也是最关键的人物。首先是由于他和上一代有直接的关联,其次是因为他借由自己先前的关系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最后则是他首先建议加西亚·马尔克斯应该换到《前锋报》,福恩马佑尔自己工作了二十六年的地方。他广泛地阅读西班牙文、英文和法文作品,表面上缺乏远见,安静,谨慎,但如同其他人一般是经验老到的酒客,对于整个团体的和谐来说如同坚定的润滑剂。他有严重的口吃,但朗姆酒或威士忌常有舒缓之效。他强烈偏好古典文学和字典,无疑是此团体中真正博学、最广泛阅读之人。
1705517676
1705517677
赫尔曼·巴尔加斯是福恩马佑尔的好友兼同事,1919年出生于巴兰基亚。他身材高大、有双具有穿透力的碧眼,是位永不满足的读者;他做起事来既缓慢又谨慎,有点难以接近。福恩马佑尔虽然严肃,但不可避免地经常出错、邋遢又有趣,巴尔加斯则总是穿着白衬衫,一丝不苟——虽然偶尔在判断上冷酷无情,[7]但非常牢靠。(后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手稿都是寄给他征求第一印象,写信要求增援书籍或金钱也是找他。)他是个老烟枪,烟草颜色越深越好。虽然他和福恩马佑尔是最安静、不好动的,喝起酒来却不遑多让,特别是一种主要配方为“兰姆、柠檬加兰姆”的酒。[8]
1705517678
1705517679
阿尔瓦罗·塞培达·萨穆迪欧是这团体中具活力的引擎,英俊、潇洒、有着全世界最开朗而明亮的笑容,女性无法抗拒——他和哥伦比亚一些重要女性艺术家有过很公开的罗曼史——却也受到男士的欢迎。他于1972年英年早逝,因而成为巴兰基亚的传奇。[9]他于1926年3月30日出生于巴兰基亚,但总是声称自己出生于谢纳加,香蕉工人大屠杀所发生的地点,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出生和这可恶的“卡恰克人谋杀‘岸边人’”的悲惨历史事件有某种渊源。他的父亲是保守党的政治人物,在阿尔瓦罗小时候就发疯去世,使得这小男孩儿身上带着一股悲剧的味道,但被他奔放而令人难忘的成人性格所掩饰。塞培达是个充满矛盾的个体,总是以愤怒的咆哮解决这些矛盾。他的外表像个流浪汉,1949年到1950年他在美国时弄到了一笔钱,和当地上流社会总是有紧密的联系,包括巴兰基亚商人胡利奥·马里奥·圣多明戈,他有一小段时期曾经是会员,后来成为哥伦比亚首富,也是拉丁美洲最富有的人之一。
1705517680
1705517681
更具自杀性而情绪不稳定的人物是阿雷翰德罗·欧布雷贡。加西亚·马尔克斯抵达巴兰基亚时,他并不在此处。的确,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巴兰基亚的时候,欧布雷贡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欧洲,但偶尔还是会来此探视,在加西亚·马尔克斯停留期间的前后他都是重要的会员。欧布雷贡是位画家,1920年出生于巴塞罗那,其家族拥有巴兰基亚的欧布雷贡纺织工厂,以及市内的豪华旅馆“绿野饭店”。他结婚又离婚数次,如塞培达一般吸引女性。欧布雷贡是典型的充满激情的画家,到了20世纪40年代声誉往上攀升,[10]在费南多·玻特罗成名之前,于20世纪后成为哥伦比亚最知名、无疑最受喜爱、最受推崇的画家。他通常只穿条短裤,就这样。在巴兰基亚,他的“功绩”是个传奇:单挑数位美军陆战队队员,因为他们苛待一位妓女;一口吃下另一位酒客训练的蟋蟀;从当地马戏团租来一头大象,砸烂他最喜欢的酒吧的大门;和朋友玩儿威廉·泰尔游戏,只不过用的不是弓箭而是酒瓶;他最喜欢的狗在一桩意外之后瘫痪,因为他一枪打在它的头上。如此这般。
1705517682
1705517683
这些是后来以“巴兰基亚团体”闻名的主要角色,20世纪50年代初,加西亚·马尔克斯受邀参加他们所安排的永不间断的嘉年华会。其他许多成员几乎同样的多彩多姿、深具个人特色。赫尔曼·巴尔加斯在1956年写到这个团体的多元兴趣,谈到他的朋友在“后现代主义”存在之前就已是先驱之士:“他们可以以同样的兴趣,毫无偏见地思考不同的现象,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柯尔·波特的音乐、阿夫列多·斯特凡诺的技巧,或威利·梅斯的技术、安立奎·葛劳的绘画、米格尔·埃尔南德斯的诗、雷内·克雷尔的评论、拉法叶·艾斯克隆那的梅伦格舞、加夫列尔·费格罗阿的摄影,或是‘黑色亚当’、‘黑色尤菲米亚’的生命力。”[11]巴兰基亚团体的成员认为友谊比政治更重要,虽然塞培达倾向无政府立场,加西亚倾向社会主义,但他们几乎都是自由党。加西亚·马尔克斯后来说,这群朋友之间拥有所有令人想拥有的书,他们常会于夜深之际在妓院里引述书中内容,第二天早上把谈到的书借给他,而他读的时候还处于宿醉之中。[12]
1705517684
1705517685
这个团体似乎反对布尔乔亚资产阶级,但其实他们更反贵族阶级。塞培达和欧布雷贡都和城里一些最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有关。他们最惊人的立场是对于北美许多事务的共鸣。在当时的拉丁美洲非常罕见。当时波哥大和拉丁美洲大多受到欧洲文化的束缚,巴兰基亚团体则认为欧洲已经成为过去、传统,比较偏好美国更直接而现代的文化例证。自然这样的喜好并不应用在政治问题上,也并不是不加批判。但不论好坏,这样的立场使得这个团体领先拉丁美洲其他重要的文学或知识运动大约二十五年。
1705517686
1705517687
当然,这样的倾向几乎使他们反卡恰克人,最极端的是塞培达,他对加勒比海大众文化深具信念——也就是反对安第斯,倡导现代化。他后来鼓吹加勒比海共和国的成立。1966年接受波哥大记者丹尼尔·桑佩尔的采访时,他强调“岸边人”“不是先验论者……不发明神话。我们不像卡恰克人是说谎的人、虚伪的人。”[13]桑佩尔是卡恰克人,不知道他的哥伦比亚同胞竟然可以做到这样,因而深深着迷于此超然的个性。塞培达率先热衷于不说废话的北美作家如福克纳与海明威,积极倡导这团体最喜爱的消遣:格兰德大妈主义(独裁主义)。
1705517688
1705517689
他们出没于巴兰基亚市中心的几条街。加西亚·马尔克斯后来说“世界从圣布拉斯街开始”,此处最近重新命名为三十五街。[14]事实上,圣布拉斯街夹在进步街(四十一号公路)和7月20日街(四十三号公路)之间的那一段,就是“世界书局”的所在之地,哥伦比亚咖啡馆、哥伦比亚电影院、快乐咖啡馆、美洲小馆也都在这里。往北一条街是“美洲撞球室”,往东一条街是位于西蒙·玻利瓦尔步道的罗马咖啡座。再过去一点儿是露天市场旁的哥伦布公园,维耶斯就住在那里,可以看到圣尼古拉斯教堂,此地以“穷人的教堂”而广为人知,距离《前锋报》的办公室只有几步之遥。[15]
1705517690
1705517691
“世界书局”属于一位前共产党员豪尔斯·罗登·艾德立奇所有,在精神上被认为继承维耶斯在遥远的20世纪20年代就烧掉的书店。[16]每当加西亚·马尔克斯抵达这个城市时,都会来到此处,几周后他母亲来找他时也是在此地找到他。[17]如果喝酒喝到午夜或超过午夜,团体成员通常会到巴兰基亚的许多妓院之一再聚,通常在所谓的“中国区”,虽然他们最喜欢的地方还是“黑色尤菲米亚”,当时位处三十几条街外的市郊。[18]
1705517692
1705517693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整个团体里最年轻、最天真、最没有经历的一位——根据伊巴拉·梅拉诺所述,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卡塔赫纳不但不会骂脏话,也不喜欢别人骂脏话。他酒喝得并不多,也从来不打架,虽然证据显示他经常与女人暗通款曲。赫尔曼·巴尔加斯后来说道:“他很害羞,很文静,就像我和阿方索一样,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我们之中最具小镇性格……也是最有规矩的。”[19]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年间,他一直处于没有房子,没有钱,没有妻子,甚至好几年都没有正式女朋友的状态(和梅塞德斯之间半想象的感情使他免于拥有真正稳定女友的命运)。他像一些永远的学生或波希米亚艺术家一般,后来虽然回想当时很快乐,但从不认为自己会熬过来。[20]
1705517694
1705517695
他付不起真正的房租,结果几乎有一年都住在后来改名成“纽约宿舍”的妓院里;由于这栋建筑物高四层楼,在当时的巴兰基亚并不寻常,阿方索·福恩马佑尔遂为它取了个“巨塔”的外号。这栋建筑物位于皇家街,以“犯罪街”闻名,差不多就在《前锋报》办公室对面,非常接近维耶斯在哥伦布广场的家;一楼是公证人和其他办公室,楼上是妓女办事之处,由老鸨大卡达丽娜[21]严格管理。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这栋建筑的最上层租了一个房间,一晚上只要一点五比索。房间只有三平方公尺大小,比较像一个小隔间。一个叫“玛丽亚化身”的妓女常常每周一次帮他烫两条裤子和三件衬衫。有时候他没钱付房租,只好给门房达马索·罗德里格兹一份最新的手稿作为抵押品。[22]
1705517696
[
上一页 ]
[ :1.7055176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