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565303
1705565304
1782年11月初,席勒结束了对《斐耶斯科》的修改,终于给了这部剧一个结尾。在这第一版中,斐耶斯科选择了公爵的荣耀,于是被共和主义者凡里纳一把推入了水里。在之后的舞台版修改中,席勒又尝试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斐耶斯科与凡里纳在新成立的热那亚共和国的庆典上相互拥抱。他对施特莱歇尔说,最后几场戏“耗费的思考远远多过”剩下的整部戏剧。[40] 现在,他就静候达尔贝格的回应。两周之后,席勒终于提醒达尔贝格给自己一个答复。达尔贝格依旧避免与流亡者直接谈判,而是让迈尔转达,说现在这个改编版的《斐耶斯科》还是不能用,因此不会被接纳,也不会有报酬。
1705565305
1705565306
这样一来,席勒的一切希望就都破灭了。为解燃眉之急,席勒不得不当掉了他的手表。他好歹成功地将《斐耶斯科》的手稿卖给了出版商施万,得来的钱除了还清在“牧庄”赊的账外,还有一小部分还给了施特莱歇尔。施特莱歇尔前往汉堡的旅费已经花完,无法再去那里跟随卡尔·菲利普·伊曼努尔·巴赫,而只能在法兰克福教几节钢琴课赚几个小钱糊口。他虽然自己生活困苦,却依旧仰慕席勒在困苦中的高傲。
1705565307
1705565308
对席勒而言还有一个去处:亨莉埃特·封·沃尔措根愿意接他到自己在鲍尔巴赫的农庄小住一段时间。席勒仍然可以接受她的建议。他还在犹豫。但就在此时,曼海姆突然出现了一个符腾堡的中尉,到处询问席勒的踪迹。人们不由地警觉了起来。当此人叩响迈尔家大门时,席勒正在里面做客,于是人们立马将他藏到了衣橱当中。当晚,施特莱歇尔和席勒就在巴登男爵(Freiherr von Baden)空无一人的房子中熬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人们从当地部门得知,那个军官身上显然没有公务文件,没有听说任何逮捕令的消息。(后来才知道,军官原来是席勒在卡尔学校的同学。)但席勒的朋友和熟人却很不安,建议席勒另找别处藏身。同一天,伊弗兰的建议,即给席勒未被接纳的《斐耶斯科》八个路易金币[41] 的报酬,也因为达尔贝格从中作梗而被驳回。现在,除了接受亨莉埃特·封·沃尔措根的邀请,席勒再也看不见别的出路。1782年11月30日,他终于动身,踏上了前往图林根鲍尔巴赫的旅途。
1705565309
1705565310
施特莱歇尔和迈尔陪着他走完了第一段前往沃尔姆斯(Worms)的旅途。现在天已渐寒,席勒冻得瑟瑟发抖,却没有钱购置冬装。他时而步行,时而搭乘邮政马车,终于在七天之后,于12月7日抵达了大雪纷飞的鲍尔巴赫。
1705565311
1705565312
[1] “黄金国”,西班牙语,传说中位于南美内陆印加(Inka)帝国中一处遍布黄金的圣地。
1705565313
1705565314
[2] Streicher 1959,S. 114.
1705565315
1705565316
[3] 普法尔茨选帝侯是神圣罗马帝国七位选帝侯(即可经选举成为皇帝的王侯)之一,其领地莱茵河畔普法尔茨伯爵选帝侯领(Kurfürst liche Pfalzgrafschaft bei Rhein)以曼海姆与海德堡(Heidelberg)为首府,纹章由蓝白相间的条纹与狮子组成。1214年,来自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继1180年取得巴伐利亚之后,又被授予了普法尔茨的统治权,但其子嗣也因此分为巴伐利亚与普法尔茨两支。卡尔·蒂奥多尔·封·普法尔茨(Karl Theodor von der Pfalz,1724~1799)生于慕尼黑,因1777年去世的慕尼黑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三世·约瑟夫(Maximilian Ⅲ Joseph von Bayern,1727~1777)膝下无子而得以继承其领土,同时统治普法尔茨与巴伐利亚,并于1778年迁都慕尼黑。卡尔·蒂奥多尔热爱文化与艺术,在曼海姆建立了普法尔茨选帝侯科学院(Kurpfälz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同时决定在迁都后依旧保留曼海姆的剧院,使得新建成的曼海姆民族剧院能够在达尔贝格的领导下于1779年开始运营。但是,普法尔茨与巴伐利亚两个选侯领的合并让奥地利虎视眈眈,希望通过领土交换获得巴伐利亚,而奥地利的野心又遭到普鲁士的反对,巴伐利亚继承战争(Der bayerische Erbfolgekrieg)因此于1778年爆发。
1705565317
1705565318
[4] Streicher 1959,S. 115.
1705565319
1705565320
[5] 威廉·克里斯蒂安·迪特里希·迈尔(1749~1783),曼海姆剧院导演兼艺术总监。
1705565321
1705565322
[6] MA Ⅰ,S. 592. 语出《强盗》第四幕第五场,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二卷),第163页。
1705565323
1705565324
[7] Streicher 1959,S. 125.
1705565325
1705565326
[8] Streicher 1959,S. 125.
1705565327
1705565328
[9] 《克拉维戈》(Clavigo )是歌德作于1774年的一部戏剧,讲述了西班牙作家、皇家档案馆馆长何塞·克拉维戈·伊·法哈多(José Clavijo y Fajardo,1730~1806)因不守与女友玛丽的婚约导致后者死亡,而被玛丽长兄、法国剧作家皮埃尔·奥古斯丁·加隆·德·博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1799)刺死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真人真事,部分对话甚至直接取材于博马舍本人的备忘录(Mémoires ,1773~1774),只不过博马舍在现实中并未犯下谋杀罪,而是凭借雄辩告倒了背信弃义的克拉维戈。
1705565329
1705565330
[10] Streicher 1959,S. 124.
1705565331
1705565332
[11] Biedermann 1974,S. 55.
1705565333
1705565334
[12] MA Ⅰ,S. 692. 语出《斐耶斯科在热那亚的谋叛》第二幕第十七场,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二卷),第298页。
1705565335
1705565336
[13]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克莱门斯·维特斯(Friedrich August Clemens Werthes,1748~1817),德国作家,与维兰德过从甚密。
1705565337
1705565338
[14] Kluge 1988,S. 960. Werthes. Quelle.
1705565339
1705565340
[15] 马林巴德(捷克语写作Mariánské Lázně),即今天捷克的玛丽安温泉镇,是18世纪波希米亚地区著名的疗养胜地。1821年,年过七旬的歌德正是在这里遇见了17岁的少女乌尔莉克·封·莱韦措(Ulrike von Levetzow),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她。在求婚遭到拒绝后,歌德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马林巴德哀歌》(Marienbader Elegie ,1824)。
1705565341
1705565342
[16] Goethe MA 19,S. 189.
1705565343
1705565344
[17] 乔万尼·路易吉·德·菲耶斯齐(Giovanni Luigi de Fieschi,1524/1525~1547),人称“斐耶斯科”(Fiesco,德语写作Fiesko),意大利热那亚(Genua)政治家,曾于1547年1月1日晚在法国与教宗的支持下领导了一场针对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Karl Ⅴ)结盟的热那亚总督安德里亚·多里阿(Andrea Doria,其名德语写作Andreas,1466~1560)的叛乱;叛军一度取得上风,占领了城门和港口并杀死了安德里亚的侄子加纳提诺(Gianettino),但斐耶斯科却在登上一艘战舰时因为盔甲过重跌落水中不幸溺亡,叛乱遂被镇压。
1705565345
1705565346
[18] Zit. n. Kluge 1988,S. 1150.
1705565347
1705565348
[19] MA Ⅰ,S. 753.
1705565349
1705565350
[20] 威廉·弗里德里希·赫尔曼·莱因瓦尔德(Wilhelm Friedrich Hermann Reinwald,1737~1815),德国语言学家、诗人、图书馆学家,任职于迈宁根(Meiningen)图书馆,席勒好友,1786年娶席勒姐姐克里斯多芬娜为妻。曾受魏玛公爵之托整理公爵藏书及艺术珍品。关于莱因瓦尔德与席勒的友谊,参见本书第九章。
1705565351
1705565352
[21] MA Ⅰ,S. 718. 语出《斐耶斯科在热那亚的谋叛》第四幕第五场,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二卷),第344页,有改动。
[
上一页 ]
[ :1.7055653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