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568795e+09
1705568795
1705568796 [5] 《狂热,或先知穆罕默德》(Le fanatisme,ou Mahomet le Prophète )是伏尔泰作于1740年的剧本;1772年,尚在“狂飙突进”时期的歌德就曾写作《穆罕默德之歌》(Mahomets -Gesang ),参见《歌德文集》(第一卷),第60~63页。他于1799年9月起着力翻译伏尔泰的剧本,译本《穆罕默德,五幕悲剧》(Mahomet. Trauerspiel in fünf Aufzügen )于1800年1月30日在魏玛首演。《唐克雷德》(Tancrède )是伏尔泰作于1760年的剧本,歌德于1800年夏将剧本翻译成德语,并在1801年将之搬上魏玛剧院的舞台。
1705568797
1705568798 [6] 《麦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 )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据传首演于1606年,首次出版于1623年。席勒于1800年初(即完成《华伦斯坦》、正创作《玛利亚·斯图亚特》之时)开始着手翻译并改写《麦克白》,并于同年5月14日上演,很快成为德语舞台上的经典莎剧译本。
1705568799
1705568800 [7] 卡洛·戈齐(Carlo Gozzi,1720~1806),意大利歌剧作家,于1762年创作著名的歌剧《图兰朵》;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的改编令这部歌剧家喻户晓。席勒于1801年末开始着手翻译,其译本于1802年1月30日在魏玛首演,并于同年定名《图兰朵,中国公主》(Turandot. Prinzessin von China )出版。
1705568801
1705568802 [8] 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uart,1542~1587),其名德语作玛利亚(Maria),出自斯图亚特家族,苏格兰女王,曾有三任丈夫,其婚嫁颇受民众诟病;1567年,玛丽·斯图亚特的统治被推翻,她逃亡英格兰而被俘,成为伊丽莎白一世的阶下囚,并最终被送上断头台。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Ⅰ,1533~1603),其名德语作“Elisabeth”,英格兰女王,是都铎(Tudor)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因终生未嫁而被称为“童贞女王”。亨利七世(Henry Ⅶ,1457~1509),都铎王朝第一位英国国王,在击败理查三世(Richard Ⅲ)后于1485年登上英国王位。伊丽莎白一世是其孙女,而玛丽·斯图亚特则是其曾侄孙女——玛丽的祖母玛格丽特·都铎(Margaret Tudor,1489~1541)是亨利七世的长女、伊丽莎白之父亨利八世的姐姐。原书作者误将玛利亚·斯图亚特写成“亨利七世的曾孙女”,已更正。
1705568803
1705568804 [9] 汉译参见《歌德席勒文学书简》,第263页,有改动。
1705568805
1705568806 [10] 汉译参见《歌德席勒文学书简》,第279页,有改动。
1705568807
1705568808 [11] MA Ⅱ,S. 625. 语出《玛利亚·斯图亚特》第三幕第四场,第2361~2632诗行,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四卷),第131页,有改动。
1705568809
1705568810 [12] MA Ⅱ,S. 628. 语出《玛利亚·斯图亚特》第三幕第四场,第2361~2632诗行,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四卷),第136页。
1705568811
1705568812 [13] MA Ⅱ,S. 628f. 语出《玛利亚·斯图亚特》第三幕第四场,第2455~2459诗行,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四卷),第136~137页。
1705568813
1705568814 [14] MA Ⅱ,S. 627. 语出《玛利亚·斯图亚特》第三幕第四场,第2307~2308诗行,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四卷),第133~134页,有大幅改动。
1705568815
1705568816 [15] MA Ⅱ,S. 663. 语出《玛利亚·斯图亚特》第五幕第二场,第3402~3408诗行,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四卷),第195页。
1705568817
1705568818 [16] MA Ⅱ,S. 674. 语出《玛利亚·斯图亚特》第五幕第七场,第3735~3736诗行,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四卷),第213页。
1705568819
1705568820 [17] MA Ⅱ,S. 678. 语出《玛利亚·斯图亚特》第五幕第九场,第3833~3837诗行,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四卷),第220页。
1705568821
1705568822 [18] MA Ⅰ,S. 201. 语出席勒的名诗《理想与生活》,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一卷),第59页,有改动。
1705568823
1705568824 [19] MA Ⅱ,S. 816. 语出席勒戏剧《墨西拿的新娘》之前言、同时也是其诗学名篇的《论歌队在悲剧中的运用》(Über den Gebrauch des Chors in der Tragöd ie)。
1705568825
1705568826 [20] MA Ⅰ,S. 307.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一卷),第95页。
1705568827
1705568828 [21] 典出《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参见《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20章4节。
1705568829
1705568830 [22] 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典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3章第12节。
1705568831
1705568832 [23] MA Ⅱ,S. 823. 语出席勒《墨西拿的新娘》之前言《论歌队在悲剧中的运用》。
1705568833
1705568834 [24] MA Ⅰ,S. 204. MA Ⅰ,S. 201. 语出席勒的名诗《理想与生活》,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一卷),第62页,有改动。
1705568835
1705568836 [25] MA Ⅱ,S. 678. 语出《玛利亚·斯图亚特》第五幕第十场,第3845诗行,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四卷),第220页,有较大改动。
1705568837
1705568838 [26] MA Ⅰ,S. 242.
1705568839
1705568840 [27] 《席勒文集》中该剧原译《奥尔良的姑娘》。之所以修改译名,是因为“Jungfrau”一词不仅指少女,还指仍保处子之身的童贞女,更指以处子之身受孕而诞下耶稣基督的圣母玛利亚——也称“童贞女玛利亚”。剧中女主人公约翰娜(即圣女贞德)不仅因圣母托梦而走上战场,并以象征圣母的百合为旗帜[参见《奥尔良的童贞女》第一幕第十场,《席勒文集》(第四卷),第294~296页、第299页],同时又必须守贞,因为“只有纯洁的处女”才能完成其天命[参见《奥尔良的童贞女》第三幕第四场,《席勒文集》(第四卷),第356页]。故而改译作《奥尔良的童贞女》。
1705568841
1705568842 [28] 汉译参见《歌德席勒文学书简》,第321页,有改动。
1705568843
1705568844 [29] 即圣女贞德(Jeanne d’Arc,1412~1431),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的传奇法国少女,宣称是天主派来解奥尔良城之围、拯救法国并帮助查理七世(Charles Ⅶ,1403~1461,其名德语作“Karl”,故在席勒剧中译作“卡尔七世”)登上王位,但她于1430年被俘,次年被英国所控制的宗教裁判所判为女巫与异端,处以火刑而就义。
[ 上一页 ]  [ :1.7055687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