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569221
1705569222
[14] 莫里茨的书评共有两篇,分别登载于1784年7月20日与9月4日的《王室特许柏林日报》上,这里引用的是第一篇书评,参见Friedrich Schiller:Die Räiuber. Fiesko. Kabale und Liebe. Hg. von Gerhard Kluge,Frankfurt a. M. 2009,第1372页。
1705569223
1705569224
[15] 即《奥尔良的童贞女》第四幕第六场。全幕无一句台词,只有参加加冕礼的队伍盛装穿过舞台。参见《席勒文集》(第四卷),第391~392页。
1705569225
1705569226
[16] 路易·费迪南·封·普鲁士(Louis Ferdinand von Preußen,1772~1806),普鲁士王子,普军将领,坚定支持抗击拿破仑;率领普军先头部队在 1806年耶拿-奥尔施塔特会战(Schlacht bei Jena-Auerstedt)之前的萨尔费尔德战役(Gefecht bei Saalfeld)中迎击法军,不幸阵亡。
1705569227
1705569228
[17] 拉赫尔·范哈根(1771~1833),德国犹太女作家,致力于推动女性解放与犹太人解放,在柏林组织文学沙龙,吸引包括施莱格尔兄弟、洪堡兄弟、让·保尔、蒂克在内的众多浪漫派人物参加。
1705569229
1705569230
[18] 阿德尔贝尔特·封·沙米索(1781~1838),法裔德国浪漫派作家,作有著名的童话《彼得·施莱米尔的神奇故事》(Peter Schlemihls wundersame Geschichte ,1814)。
1705569231
1705569232
[19] Chamisso,S. 537.
1705569233
1705569234
[20] Zit. n. Bienert 2004,S. 51.
1705569235
1705569236
[21] 路易丝·封·普鲁士(Luise von Preußen,1776~1810),普鲁士王后,热心文化与艺术,被视为美德的典范。1806年普鲁士战败后她忍辱负重,求见拿破仑,帮助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Ⅲ,1770~1840)在1807年与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Frieden von Tilsit),但不幸在三年后撒手人寰。
1705569237
1705569238
[22] Zit. n. Bienert 2004,S. 65.
1705569239
1705569240
[23] 卡尔·弗里德里希·拜默(Karl Friedrich Beyme,1765~1838),普鲁士政治家,自1801年起执掌御前内阁,负责内政事务。
1705569241
1705569242
[24] 摩洛是传说中近东地区的异教神明,《圣经》中亦有记载(见《旧约·利未记》18章21节),要求将儿童作为祭品焚烧,后转意成为形容吞噬一切生命的大都市。
1705569243
1705569244
[25] 马克·勒内·达根森侯爵(Marc René marquis d’Argenson,1652~1721),法国政治家,自1697年起出任巴黎警察总监长达21年,除了指挥巴黎警力之外,还负责监管巴黎企业、媒体与物资供应。
1705569245
1705569246
[26] MA Ⅲ,S. 192.
1705569247
1705569248
[27] MA Ⅲ,S. 193.
1705569249
1705569250
[28] MA Ⅲ,S. 37. 语出席勒《德米特里乌斯》第二幕,第915、927诗行,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五卷),第408页。
1705569251
1705569252
[29] 汉译参见《歌德席勒文学书简》,第309页,有改动。
1705569253
1705569254
[30] 伊凡四世(Iwan Ⅳ,1530~1584),俄国沙皇,因生性暴虐而被称为“恐怖伊凡”或“伊凡雷帝”,在他死后其子费奥多尔一世(Fjodor Ⅰ,1557~1598)继位,但因其罹患精神疾病,由鲍里斯·戈东诺夫(1552~1605)摄政;费奥多尔一世去世后,戈东诺夫大权独揽,夺取了沙皇的宝座,却不想有一个从修道院出逃的僧侣尤里·奥特里佩夫(Jurij Otrepev)宣称自己是本应已于1591年死去的伊凡四世幼子季米特里(德语作“德米特里乌斯”),并在波兰的支持下攻入莫斯科;1605年,戈东诺夫因中风去世,而伪德米特里乌斯则加冕沙皇,但其统治仅维持短短一年,就在一场起义中被推翻并处死。费奥多尔一世之死、戈东诺夫夺权、伪德米特里乌斯的出现标志着俄国历史进入了权力更迭频繁的“混乱时代”(Smuta),直到1613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Michail Romanow,1596~1645)加冕沙皇、开启罗曼诺夫皇朝,才终于结束了这一段动乱的历史。
1705569255
1705569256
[31] MA Ⅲ,S. 29. 语出《德米特里乌斯》第一幕,第652诗行,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五卷),第392页。
1705569257
1705569258
[32] MA Ⅲ,S. 98~100.
1705569259
1705569260
[33] 托马斯·曼(1875~1955),近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于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处女作《布登勃洛克一家》(Die Buddenbrooks ,1901)让他声名斐然,而《魔山》(Der Zauberberg ,1924)这部旷世杰作则奠定了他文豪的地位。《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是托马斯·曼戏仿以歌德的《诗与真》为代表的成长小说所创作的小说,戏谑地将艺术家描绘成江湖骗子;小说遗憾未能完成,只有第一部分传世。
1705569261
1705569262
[34] MA Ⅰ,S. 201. 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一卷),第59页,有改动。在1795年的初稿中,席勒将该诗题名为《阴影的国度》,直到1804年编辑《诗集》(第二稿)时才改为《理想与生活》。
1705569263
1705569264
[35] 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us von Hippo,354~430),又称圣奥古斯丁(Sankt Augustinus),古罗马晚期基督教教父,著有《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 ),以及启发了卢梭同名自传的《忏悔录》(Confession es)。
1705569265
1705569266
[36] 根据荷马史诗《奥德赛》第二卷的叙述,珀涅罗珀是奥德修斯的妻子,在奥德修斯漂泊在返乡途中时,为了打发众多觊觎其财富的求婚者,宣称在织完一匹布后便将再嫁,但每晚又把白天织成的布拆毁,以此拖延直到奥德修斯回乡。参见〔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21页。
1705569267
1705569268
[37] MA Ⅰ,S. 429. 语出席勒《大钟歌》,汉译参见《席勒文集》(第一卷),第124页。
1705569269
1705569270
[38] Biedermann 1974,S. 352.
[
上一页 ]
[ :1.7055692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