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15150
1705715151
现把他们当时所上的《请变通科举折》节录下来,以见其立论之一斑:
1705715152
1705715153
“具呈举人梁启超等,为国事危急,由于科举乏才,请特下明诏,将下科乡会试,及此后岁科试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伏乞代奏事。窃顷者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人不自保。皇上临轩发叹,天下扼腕殷忧,皆以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
1705715154
1705715155
夫近代官人皆由科举,公卿百执皆自此出。……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故科举为法之害,莫有重大于兹者。
1705715156
1705715157
夫当诸国竞智之时,吾独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以与智敌,是自掩闭其耳目,断刖其手足,以与乌获离娄搏,岂非自求败亡哉!昔我圣祖仁皇帝已赫然变之矣。然此后复行之而无害者,窃谓当闭关卧治,士民乐业之时,无强敌之比较,无奸宄之生心,虽率由千年,群愚熙熙,固无害也。无如大地忽通,强邻四逼,水涨堤高,专视比较,有一不及,败绩立见,人皆智而我独愚,人皆练而我独暗,岂能立国乎?……
1705715158
1705715159
顷者伏读上谕,举行经制之科,天下咸仰见旁求之盛意矣,而以旧科未去,经制常科,额又甚隘,举人等从田间来,见生童昼夜咿唔,尚诵读割裂搭截庸恶陋劣之文如故。举人等亦未免习写楷法,以备过承策问之用,当时局危急如此,而天下人士为无用之学如彼,岂不可大为忧哉?此非徒多士之无耻,亦有司议例之过,以误我皇上,以亡我中国也。
1705715160
1705715161
夫易尚穷变,礼观会通,今臣工频请开中西学堂,皇上频诏有司开京师大学矣。然窃观直省生童之为八股以应科举,一邑百千,皆非郡邑教官教之者。盖上以是求,下以是应。昔齐桓服紫,一国皆服紫,楚灵细腰,宫人饿死。皇上抚有四万万之民,倍于欧罗巴全洲十六国之数,有雷霆万钧之力,转移天下之权,举天下之人而陶冶成才,以御侮兴治在一反掌间耳,奚惮而不为哉?
1705715162
1705715163
查经制常科,已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会同礼部议准颁行。伏乞皇上忧恤国家,哀怜多士,奉圣祖仁皇帝之初制,尽行经制科之条例,断自圣衷,不必令礼官再议,特下明诏,宣布天下,今自丁酉戊戌乡会试之后,下科乡会试,停止八股试帖,皆归并经制六科举行。其生童岁科试,以经古场为经制为正场,四书文为二场,并废八股试帖体格。天下响风,改视易听,必尽废其咿唔割裂腐烂之文,而从事于经制之学。得此一年讲求,下科人才,必有可观,风化转移,人才不可胜用。皇上挟以复仇雪耻,何所往而不可哉!变法之要,莫过于此。举人等素习举业,并讲楷法,于兵农工商内政外交之学,向未讲求,致外国新法及一切情形,尤所未睹,将来幸被贡举,皇上授官任政,不出举人等,既内自惭悚,实恐误国。顷上痛误国,下恤身家,不敢复恋旧习,以循私便,同声知误,更无异辞。谨合辞上渎,伏乞代奏皇上圣鉴。谨呈。”(五月十三——十四日《国闻报》)
1705715164
1705715165
(五)徐致靖之奏荐
1705715166
1705715167
戊戌年的百日维新开端于四月二十三日的定国是之诏,要明白康、梁两先生的变法运动的详细经过,有《南海先生自编年谱》和《戊戌政变记》两书可以参考。现在我们把几件重要的事简叙于下:
1705715168
1705715169
一、外患的压 促成光绪帝变法决心的第一原因就是外患的压迫。甲午年的失败在中国对外关系上是一件空前的奇耻大辱。接连着就有去年冬德人强占胶州的案子,和今年三月俄索旅大的事件。这些接踵而至的重大压迫,使一般比较开明的士夫都感觉到中国的政治有改弦更张的必要,这是戊戌变法运动进行特别猛烈的一个最大原因。
1705715170
1705715171
二、翁常熟之荐康 使戊戌变法运动开展那样迅速的一个动力,当然是康、梁两先生宣传和运动的努力,但他们毕竟是人微言轻,故其活动范围只限于普通士夫和下层官吏。使他们的救国主张能上达到朝廷,尤其光绪皇帝面前的,乃是翁同龢的荐举。
1705715172
1705715173
关于翁和康的关系问题,众说纷纭。《翁文恭公日记》对康的批评很坏,尤其不承认荐康的事。《南海先生自编年谱》对翁则称扬备至,对于荐他的事则言之凿凿。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不便仔细考证,不过就一般的道理来研究,康之所以在没有被召见以前,就受知于光绪帝,一定是经过大僚的奏荐。因为在四月以前,康的七次上书里,只有乙未闰四月第三上书和本年正月第六上书上达于朝。同时书面奏荐过他的也只有上年冬给事中高燮曾的奏折,若仅为他两次上书和高燮曾一次的奏荐,光绪皇帝似乎不至于便那样看重他,以至于正月初三命总署王大臣传见他,问天下大计变法之宜。至于当时康所结识的大僚中只有翁常熟和南海张樵野荫桓。据《南海先生自编年谱》所记,康与张的关系和来往还不及康与翁的十分之一。所以康之受知于光绪帝,决不是张的力量。进一步说,翁本人是赞成变法维新的。四月二十三日定国是之诏,就是他拟定的。同时,他在日记里否认和康有来往的话,正可反证他和康确有往来,否则光绪帝似乎不至于因为强迫他向康索书而大怒。况且康南海的自编年谱似乎决不至无中生有地硬说和翁来往那样多。据我们研究的结果,翁是荐过康的,不过荐的情形或者不至有“胜臣百倍”那样过火的话罢了。他荐康的时候大概是丁酉冬到戊戌春间。至于他对变法的态度,大概是比较的慎重,尤其是在恭亲王逝后,旧党气焰特别嚣张的时候。康南海的自编年谱里曾经很明白地说,四月初恭亲王薨后,他便上书常熟,劝他乘时亟图变法,但常熟因为正在谤声鼎沸的时候,自愿离开京师。这可见翁氏对于变法的态度了。不过翁称扬奏荐康氏于前的事,是使这次变法运动在朝廷中开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1705715174
1705715175
以上是编者当年的看法。一九五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光明日报》史学载有翁同龢于戊戌政变后不久致友人一书,足证翁氏与戊戌变法的关系,兹录于下:
1705715176
1705715177
“今日太后临朝,问康、梁事甚急,略有怒容。弟之举康、梁也,衷心无一毫不能告人处,足下所知而世人所共见也。康、梁有经世之才,救国之方,此弟之所以冒万死而不辞,必欲其才能得所用而后已也。今遭时忌,必欲抑之,使不能行其素,究何为哉?是何心耶?太后且有不得康、梁,翁某亦有罪咎之语。呜呼!翁某岂畏罪之人哉?徒以有梗在喉,不吐不快耳!足下知我最深,将何以教之耶?方寸已乱,书不成句,惟知我者谅之耳。敬颂尊安,弟同龢上言。
1705715178
1705715179
阅后乞付丙丁。”
1705715180
1705715181
三、清德宗变法的决心 从很多的材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光绪皇帝因鉴于甲午以来外患压迫的严重,和国人变法维新情绪的热烈,决心变法。乃于四月二十三日颁发“定国是”的上谕,现在全篇抄录于下,借见当时光绪帝对变法的态度:
1705715182
1705715183
“钦奉上谕: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1705715184
1705715185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1705715186
1705715187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其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循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将此通谕知之。钦此。”(《光绪政要》卷三十四页十二)
1705715188
1705715189
二十三日,定国是之诏既下,二十五日,就有侍读学士徐子静致靖奏荐南海、张菊生元济[33]、黄公度、谭复生和先生的事。现在把徐的原折节录于下:
1705715190
1705715191
“窃臣伏读本月二十三日上谕,以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外察时局,内审国势,斥守旧迂谬之见,求通经济变之才,此诚穷变通久之大经,转弱为强之左券。然臣愚以为皇上维新之宗旨既定矣,而所以推行新法乃皆委诸守旧之人。夫非变法则不能自强,而非得其人亦不能变法。昔日本维新之始,特拔下僚及草茅之士,如木户孝允(原初稿误作水户孝允——编者)、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二十人,入直宪法局,以备顾问,不次擢用,各尽其才。新法皆数人所定,用能新政具兴,臻于强盛。……故臣以为不欲变法则已,苟欲变法,必广求湛深实学博通时务之人而用之,而后旧习可得而革,新模可得而成也。
1705715192
1705715193
臣窃见工部主事康有为,忠肝热血,硕学通才,明历代因革之得失,知万国强弱之本原,当二十年前,即倡论变法。……
1705715194
1705715195
湖南盐法长宝道黄遵宪,历任出使日英美各国参赞官,……
1705715196
1705715197
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天才卓荦,学识绝伦……
1705715198
1705715199
刑部主事张元济,现充总理衙门章京,熟于治法……
[
上一页 ]
[ :1.705715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