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17598e+09
1705717598 [6]唐才常之三弟。
1705717599
1705717600 [7]以上三事俱发生在1902年。3月直隶广宗人景廷宾举起“扫清灭洋”旗帜,发动起义;8月湖南辰州人民发起反对外国教会的斗争;9月四川义和团逼进成都等地,四川省广大人民积极响应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举起“灭洋、剿洋、兴汉”的旗帜。
1705717601
1705717602 [8]蒋智由,字观云,号因明子、愿云,浙江诸暨人。曾在日本协助梁的《新民丛报》编撰工作,任《政论》主编,后又与蔡元培等在上海创设中国教育会及爱国学社。
1705717603
1705717604 [9]邵公:东汉何休字邵公,此指何穗田。
1705717605
1705717606 [10]指吴稚晖。
1705717607
1705717608 [11]枚叔,章炳麟字。
1705717609
1705717610 [12]某社,指爱国学社。
1705717611
1705717612 [13]西省,指广西。
1705717613
1705717614 [14]柳党,指广西人民反清起义,起义中心在柳州。
1705717615
1705717616 [15]罗璞士,名孝通,梁在《诗话》中说:“与余交十年,去岁同舍居又十阅月。”
1705717617
1705717618 [16]陶涣卿为陶成章字。
1705717619
1705717620 [17]由甫,黄遵庚字,黄遵宪之弟。
1705717621
1705717622 [18]徐佛苏,名应奎,字以行,湖南长沙人。据沃丘正子(费行简)《当代名人小传》载,徐“尝共刘揆一、黄兴谋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遂与梁往来日密。后回国鼓吹立宪,与孙洪伊、雷奋等组织宪友会,主办《国民公报》,成为国内立宪派头目之一。民国时,任袁世凯政府政事堂参议,币制局总裁等职。
1705717623
1705717624
1705717625
1705717626
1705717627 梁启超年谱长编 [:1705713397]
1705717628 梁启超年谱长编 第四册
1705717629
1705717630 一九〇六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一九〇七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705717631
1705717632 梁启超年谱长编 [:1705713398]
1705717633 一九〇六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三十四岁
1705717634
1705717635 是年,先生仍居横滨,主持《新民丛报》事。二月,莲涧先生东渡。闰四月,继母丧。七月,清廷下预备立宪之诏。同月,经营暗杀活动的梁铁君遇难。十月,移居于须磨怡和山庄。是年春,先生曾有游学欧洲之议,但未果行。是年与革命派辩论立宪共和主张最烈,及立宪诏下,渐趋实际运动。冬间,先生与杨度、熊希龄、蒋观云、徐佛苏诸氏进行组党事,因与杨度意见不合,迄未实现。
1705717636
1705717637 二月,先生迎养其父莲涧先生于日本,他在当日给徐佛苏的信里记及此事说:
1705717638
1705717639 “弟返横滨已半月矣。前得书久忘复,因家大人新从国中来,日夕陪侍,故事多遗忘;及重检阅,而前次大著已上梓矣。不知公所欲补者如何,不能及事,深怅怅也。
1705717640
1705717641 顷附呈第三号报一册,其论文想必能得公之同情。第四号尚有一文,题曰《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凡四万余言,一次刊毕,亦一周间可以出版矣。前所谓欲为陈烈士作传者,意尽于彼文矣,亟欲得公之批评也。”(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与佛苏我兄书》)
1705717642
1705717643 上年先生始以文字交徐佛苏,但两人迄今未晤面。是年三月,先生曾致徐氏一书,里面除述莲涧先生来日事和讨论报中文章外,还提到和徐氏的交谊情形:
1705717644
1705717645 “前得书,久未复,缘家大人新从祖国来,日夕追陪承欢,致稍废它事,又应酬之繁,不可思议,故积阁愈甚也,想能恕之。手书及大文浣诵一过,真使我心悦诚服。其关于心理学之研究,弟虽欲道只字,亦道不出者也。吾信此文之影响于全国人之心理者,必较昔贤语录为有功矣。弟顷欲作一文论‘感情’者(题之名称未定)尚未成,成时尚思先就正乃发印也。弟日来作《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约六七万言)一篇,已成过半,又作《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约三四万言)一篇。(本以为前文之末一章,因其文太繁,故拟改别题。)《法理史》已印于第五第六号(第五号明日出版,第六号已付印)。惟弟于法律上智识极幼稚,其中必多不中肯綮之言,甚或伪谬,亦所不免。彼文将来欲以印单行本。(因用力颇勤,近于著书之体,不纯为报章文字故欲存之。)不愿草率以贻误学人。欲乞公于阅报时加批评于眉端,或赐纠正,或赐发明。(所搜集材料颇富,苦法学上之学力幼稚,不能尽发明。)俾单印时改正,感且不朽。弟与公虽至今未相见,然彼此每发一言未尝不契,其交谊,实非由寻常,想我公必不以客套相拒也。前所云将二文合印单行本,顷已印成万部,兹奉上三十部,乞公代赠知人,若复需者,千数百部皆可,公需多少请飞函见告。公所云由同志集资,此诚逊谦之一法,然其事似颇不易,故不如其已。但现印万部,其普及之程度亦有限,若更有欲再印者,固所愿也。公岂知有其人耶?若有之,则四钱(日币)一册足矣,此亦多多益善也。再者弟自箱根返滨后,又终日为人事所牵,能从事于学问及著述之时甚少。所著《国史》,蹉跎不成,而今岁又欲将丛报大加整顿,依期出版,力苦不给,若公能以半月内外再赐稿,何幸如之。”(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与佛苏我兄书》)
1705717646
1705717647 又同书徐氏跋注中,记交先生的始末说:
[ 上一页 ]  [ :1.7057175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