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3730
1705743731
而这正符合袁世凯对他的想象。
1705743732
1705743733
权术崇拜早已融入国人的生活,阴谋论成为衡量世相百态的唯一矩尺。人们口耳相传着关于曾国藩的神话,在书商的推波助澜下,距离真相越来越远。
1705743734
1705743735
这是一个女生恨不得毕业就嫁入豪门、男生巴不得有内幕消息一夜暴富的投机时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注定学不了曾国藩。
1705743736
1705743737
曾氏之学类似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做长线。曾国藩一辈子都在强调勤与恒(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忘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说无论什么事,要想做成样子,必须有两点,一是规模,一是精熟。而这两样,都从勤与恒中来。
1705743738
1705743739
当然你会说,这有啥稀奇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就天天听类似的碎碎念。
1705743740
1705743741
的确,老曾给的“成功秘笈”知易行难。他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所以卓越古今者,由其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达目的决不止”,“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甚至连“不讥笑人,不晚起”这么迂直的话都抛出来,就是告诉你在中国这坛大酱缸里要想排除干扰矢志不渝,何其之难!
1705743742
1705743743
当看到京浙会的小姐都开奔驰上班时,你还能继续淡定地埋头做好手上的工作吗?
1705743744
1705743745
世间从来就没有什么灵心一动、当下了悟的真理,甚至在艺术上,也如费里尼所说,“为了逾越常规,才需要严格的秩序”。
1705743746
1705743747
曾国藩坚信这一点,所以忍耐到底,徐图自强,不为人言所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怀才不遇时,以“耐冷”为要;贫困交加时,以“耐苦”为要;应酬繁多时,以“耐劳”为要;遇到同辈以声气得利、晚辈以干请得荣时,以“耐闲”为要。
1705743748
1705743749
至于“术”的层面,曾国藩虽也归纳总结,但从来就不是他研究的重点。
1705743750
1705743751
因此,老曾的文章,读来质朴实在,有种你正急匆匆赶路,一好心的老农在旁边吆喝“小伙子,留神前面有坑”的亲切感。
1705743752
1705743753
世事如棋岂能尽知?但求步步为营、苦心耕耘而已。
1705743754
1705743755
晚年的曾国藩半是无奈半开玩笑地对弟子郭嵩焘说,等他死后,墓碑上就刻六个字:不信书,信运气。
1705743756
1705743757
诚如斯言。
1705743758
1705743759
徐世昌认定袁世凯可交,也是看重他那股闯劲和韧性。这一点在年轻时尤为重要,曾国藩就经常劝勉家中子弟:“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之,此后必将不肯为矣。”
1705743760
1705743761
在谈到“刚柔”问题时,徐世昌认为,太刚则折,太柔则废;至刚无刚,至柔不柔。刚柔并济是理想状态,但能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又有几人?
1705743762
1705743763
袁世凯则深信“至柔可以克万物”。
1705743764
1705743765
徐世昌却告诉他,曾国藩不会这么说。
1705743766
1705743767
很好理解,湖南人霸蛮。
1705743768
1705743769
曾国藩认为柔弱本身无法制胜,必须包含雄奇之力。比如你不能看到瀑布雄伟就说水的力量很大,水本身是至柔至弱的,之所以能产生力量是因为有势能。
1705743770
1705743771
心念及此,徐世昌心里咯噔了一下:也许这正是二者的差别!一个强阳弱阴,阳体阴用(保清的曾国藩);一个强阴弱阳,阴体阳用(亡清的袁世凯)。
1705743772
1705743773
如果说“寓深雄于静穆之中”的曾国藩在人生的尽头栽到了天津教案上,那么,“负阴以抱阳”的袁世凯会怎样?
1705743774
1705743775
徐世昌还看不透。
1705743776
1705743777
他唯一能看透的是一个趋势:从兵为国有到兵为将有。
1705743778
1705743779
为什么《走向共和》里的袁世凯总喜欢说“知我者,菊人兄也”?
[
上一页 ]
[ :1.705743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