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3760
1705743761
在谈到“刚柔”问题时,徐世昌认为,太刚则折,太柔则废;至刚无刚,至柔不柔。刚柔并济是理想状态,但能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又有几人?
1705743762
1705743763
袁世凯则深信“至柔可以克万物”。
1705743764
1705743765
徐世昌却告诉他,曾国藩不会这么说。
1705743766
1705743767
很好理解,湖南人霸蛮。
1705743768
1705743769
曾国藩认为柔弱本身无法制胜,必须包含雄奇之力。比如你不能看到瀑布雄伟就说水的力量很大,水本身是至柔至弱的,之所以能产生力量是因为有势能。
1705743770
1705743771
心念及此,徐世昌心里咯噔了一下:也许这正是二者的差别!一个强阳弱阴,阳体阴用(保清的曾国藩);一个强阴弱阳,阴体阳用(亡清的袁世凯)。
1705743772
1705743773
如果说“寓深雄于静穆之中”的曾国藩在人生的尽头栽到了天津教案上,那么,“负阴以抱阳”的袁世凯会怎样?
1705743774
1705743775
徐世昌还看不透。
1705743776
1705743777
他唯一能看透的是一个趋势:从兵为国有到兵为将有。
1705743778
1705743779
为什么《走向共和》里的袁世凯总喜欢说“知我者,菊人兄也”?
1705743780
1705743781
因为知袁者,徐世昌也。
1705743782
1705743783
大头从怀里摸出一封信,一封永定河河道周馥(1837—1921)写给李鸿章的推荐信。被举荐人是袁世凯。
1705743784
1705743785
周馥和袁保龄曾同为李鸿章帐下幕僚,私交甚好。袁保龄见侄子在家乡花光了积蓄,又没考上举人,有心帮他一把,但自己写荐书有请托之嫌,便让周馥出面。
1705743786
1705743787
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炙手可热势绝伦。这封信的分量有多重,不难想见。
1705743788
1705743789
徐世昌的看法同袁世凯如出一辙:李鸿章帐下进士如云,你要不是个举人,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可大头只是个秀才,还是买的。所以,平台虽好,齐大非偶。
1705743790
1705743791
袁世凯的想法是投奔时任浙江提督的吴长庆,叙述一番后,徐世昌然其说。
1705743792
1705743793
乱世即将到来,千言万语都浓缩在四个字中:兵为将有。
1705743794
1705743795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1705743796
1705743797
南下途中,经过上海。
1705743798
1705743799
古来成大事者必有三项过人之处: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第一条自不待言,而后面两条,大头更擅长使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金钱收买不了的人十个里有一个就不错了,因此,武力消灭是迫不得已的下策。
1705743800
1705743801
上海滩遍地都是黄金,可袁世凯没找着钱却找到了真爱——晚清果然不是一个平庸无奇的小时代。
1705743802
1705743803
十里洋场的繁华还来不及欣赏,盘缠便即将告罄。袁世凯宅在旅店心急如焚,崩溃得直用他那颗大脑袋撞墙。
1705743804
1705743805
一个冬日的午后,寂寞的大头在闲逛时禁不住诱惑,钻进了一家妓院。
1705743806
1705743807
穿过嘈杂的人群,从天井向二楼一处僻静的角落望去,一个身着白色旗袍的女子侧倚着栏杆,正静静地练笛。慵懒的阳光将空气里的尘埃打得颗粒毕见,沐浴着光辉,女孩清秀的脸庞显得格外动人。
1705743808
1705743809
乍见之下,袁世凯站住了,像被电流击穿全身。一个三百六十度的摇镜头全景式地展现了他内心莫名的惊喜,好似纳兰容若猛然间又见初恋情人时的“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
上一页 ]
[ :1.705743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