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5196
1705745197
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修筑颐和园的目的,是为了换取慈禧对发展北洋海军的支持,是为了避免咸丰逃亡承德避暑山庄的悲剧再次重演。
1705745198
1705745199
两个月前,奕譞上疏建议恢复乾隆时的“昆明湖水操”,并开设水师学堂,训练八旗子弟。
1705745200
1705745201
去颐和园划一次船你就会发现,在昆明湖里练海军这么有创意的事估计只有天朝想得出来。
1705745202
1705745203
但考虑到训练对象是八旗子弟,也就释然了。
1705745204
1705745205
再过三年光绪就满了亲政的年龄,很显然慈禧没有结束“训政”的意思。联系到她整日絮叨当年奕訢不让重修圆明园,以至于自己现在想颐养天年都没有去处,奕譞便寄希望于用一座美轮美奂的园子换取她政治上的放权。
1705745206
1705745207
还得打操习水军的幌子——如此百转千回曲径通幽,搁奕訢那儿肯定早就怒了:寡妇门前是非多。
1705745208
1705745209
挪用公款修园子的直接后果便是北洋水师每年的经费被缩水到一百二十万两。
1705745210
1705745211
甲午海战前,军备竞赛已发展到拼速度的新纪元。李鸿章意识到自己的舰艇不够快,想买新近下水的英国巡洋舰,而且深知非买不可,否则,以慢打快,打败了无法逃避,打胜了难以追击。
1705745212
1705745213
结果因为没钱被日本抢了去,成为后来把北洋舰队冲得落花流水的吉野号。
1705745214
1705745215
翁李不和,路人皆知。
1705745216
1705745217
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对李鸿章购买军械的请求多方掣肘,十项里仅能批准一两项,国库缺钱是他一成不变的答复。
1705745218
1705745219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三十年前,翁同龢他哥翁同书在安徽巡抚任上,坐视举兵叛清的苗沛霖仇杀了寿州的孙家泰全家。
1705745220
1705745221
孙家泰的弟弟是后来的光绪帝师、京师大学堂创始人、官至吏部尚书的孙家鼐(1827—1909)。
1705745222
1705745223
翁同书事后遭人弹劾,咸丰命令查办。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鸿章参与了此案,公事公办,导致翁同书被革职充军。
1705745224
1705745225
翁同龢从此深恨李鸿章。
1705745226
1705745227
一开始,从翁同龢那儿批不到钱的李鸿章还经常写信向曾国荃抱怨,后来得知与颐和园工程需款有关后便不再吭声。
1705745228
1705745229
丁汝昌多次提醒李鸿章,说日本“增修武备,必为我患”,要求添置军舰,李鸿章一边暗想“要你说”,一边无奈地回答:建议很好,但上面不采用又能如何?
1705745230
1705745231
在一封向慈禧汇报为颐和园采购安装电灯工作进展的奏折里,李鸿章跟唐僧似的啰唆了一大堆——
1705745232
1705745233
那灯具呢,是我托一个德国教官趁休假回国特意挑选的,格外精美,乃西洋最新款式。运抵之后,我亲自做了一次详细检查,确实巧夺天工。
1705745234
1705745235
又念叨了一通安装说明,看得人都快睡着了,才在结尾道出真实目的:申请一些采买快炮的经费。
1705745236
1705745237
东学党起义
1705745238
1705745239
历史的转折点就此钉在了1886年。
1705745240
1705745241
这一年,有的国家为了三公消费挪用了军款;有的国家受到刺激奋起直追。仅仅八年时间,结果大相径庭。
1705745242
1705745243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就八个字:万方有罪,罪在体制。
1705745244
1705745245
回到长崎现场不难发现,所谓的“互殴”,偶然中隐含着必然。
[
上一页 ]
[ :1.7057451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