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5746
1705745747
8月1日,清廷对日宣战。
1705745748
1705745749
日本大喜过望,亦于当日宣战。
1705745750
1705745751
战火,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袁世凯引燃的。
1705745752
1705745753
虽说谁也无法阻挡日本并吞朝鲜的脚步,但没有袁世凯信誓旦旦的保证,李鸿章也不会下定决心派兵。而清军不入朝鲜,日本就打不成《天津条约》这张牌。在俄国眼皮底下悍然侵朝?天皇还得掂量掂量。
1705745754
1705745755
当然,大头也是受害者。所谓“天朝尽管戡乱,日方绝不插手”的假消息是日本间谍放出的,为了制造和谐的出兵借口,倭寇确实绞尽脑汁。
1705745756
1705745757
因此,对跑回天津的袁世凯,李鸿章嘴上不说什么,心里究竟不爽。
1705745758
1705745759
正好时任直隶按察使的周馥负责前线的军需转运,人手不够,向李鸿章要人,他便命袁世凯去给周馥当副手。
1705745760
1705745761
刚从鬼门关逃回来,又要去朝鲜?大头顿时一个脑袋两个大。
1705745762
1705745763
其实,他更希望以另外一种方式杀回朝鲜。
1705745764
1705745765
袁世凯曾委托在中央部委任员外郎的堂弟袁世勋帮忙运作。袁世勋是袁保恒的长子,利用父亲的人脉,他搭上了翁同龢。
1705745766
1705745767
翁师傅向来不喜欢替人请托,却为了满足素未谋面的袁世凯率领数营上前线的“班超之志”专门入奏,可见其主战立场之坚定。
1705745768
1705745769
然而,用兵任将的大权仍操诸北洋,为免令出多门,慈禧否决了翁同龢的提案。
1705745770
1705745771
袁世凯只好打点行装上路。
1705745772
1705745773
事实上,李鸿章安排淮军老人周馥去前线有给叶志超压阵的意思。而周馥本人,早就看穿了清廷的外强中干,料定胜算渺茫,暗示李鸿章最好急流勇退,保全名节(“当思曲终奏雅”)。
1705745774
1705745775
但这显然不符合李鸿章一挺到底的性格。周馥也不再多劝,而是选择和幕主同舟共济。
1705745776
1705745777
东北前线,周馥与袁世凯配合默契。虽条件极为艰苦,却仍出色地完成了清军的粮草供应。
1705745778
1705745779
淮军之弊,袁世凯洞若观火。
1705745780
1705745781
在给盛宣怀的电报中,他犀利地指出:
1705745782
1705745783
洋人用兵,队形分为四排,第一排散开开火,败则退至第四排后整备,第二排前进接应,轮流不断。并且,部队后方十里驻兵设防,遏止退兵,整编残卒,即使败退也不至于溃散。
1705745784
1705745785
我军操练时偶尔也照这种方法,临阵却用非所学,全按打土匪的法子,挑选一批奋勇当先的,骑马直奔向前,后面的不敢放枪,唯恐打到自己人。只靠冲到前面这数十人乱打一气,根本难以取胜。
1705745786
1705745787
因为透彻,所以不抱希望。以袁世凯对日本的了解,他判定此战清廷绝无胜算。
1705745788
1705745789
梁启超后来也说,甲午之败,是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的必然结果。
1705745790
1705745791
而当唯一能打的淮军都被打光,山穷水尽的清政府将别无选择,只能以西法编练新式陆军。
1705745792
1705745793
且不说大头在朝鲜练过新军,且不说日本人的嚣张让他深感拳头就是真理,单就“亡清”二字,已足以让袁世凯紧盯练兵的动向。
1705745794
1705745795
而他的老对头,刚考上状元投入翁同龢门下的张謇,转而寻求的是另一条大道。
[
上一页 ]
[ :1.7057457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