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8486
1705748487
俄方以中国财力不足,恐怕十年都修不好为由,威胁说“若坚拒俄国好意,则不再相助”,李鸿章只好服软。
1705748488
1705748489
开门揖盗的联俄使东北沦为日俄角力的战场,是李鸿章终身无法弥补的大错。
1705748490
1705748491
甲午战争后,日本短期内并无再次进攻中国的企图,反倒想结好清廷,对抗俄国。而中俄同盟,逼迫英国不得不在亚洲大力扶持日本,使其借此东风奠定了世界五强的地位。
1705748492
1705748493
李鸿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失误实在令人费解。
1705748494
1705748495
有人说,这是因为《马关条约》对他刺激太大,使之决心压制日本,不惜一切代价;有人说,这是赌徒心态,死马当成活马医,孤注一掷。
1705748496
1705748497
其实原因很简单,三个字:没,得,选。
1705748498
1705748499
为专制国卖命,怎么卖都是错。因此,与其将错就错,不如亡清改制。
1705748500
1705748501
回国时,美轮抵达日本横滨港,需要换船。当初离开马关,李鸿章曾表示“终生不履日地”,但此番换船必须先上码头。
1705748502
1705748503
为了不让自己同日本国土发生一丝一毫的联系,李鸿章说什么也不上岸。侍从无奈,只好在美轮和招商局的轮船间搭起一块跳板,冒着掉进海里的危险,将他扶上船。
1705748504
1705748505
不久,德国跟风,也索要“还辽”报偿,被李鸿章拒绝。年底,又提出租借山东半岛胶州湾的要求,再次遭拒。
1705748506
1705748507
于是,曹州教案爆发了。
1705748508
1705748509
如果不是人为安排,那一定是墨菲定律(越担心出错的,终将会出错)。
1705748510
1705748511
山东省曹州府巨野县的两个盗贼跑到教堂行窃,杀死了两名德国传教士。清廷非常紧张,责令山东巡抚李秉衡限期破案,并派大员亲赴巨野督办。
1705748512
1705748513
两名案犯迅速落网,被判死刑,清政府也答应赔偿一切损失。可德国又岂会放弃大做文章的好机会?
1705748514
1705748515
1897年11月,德军出动兵舰强行登陆,占领了胶州湾和青岛港。
1705748516
1705748517
英国马上跟进,要求在长江流域的特权;法国盯上了广西、云南;日本则看中福建;连意大利都想分一杯羹,要租浙江的三门湾。
1705748518
1705748519
瓜分狂潮风起云涌,《时务报》转载了日本的新闻,《中俄密约》昭然天下,一时间舆论大哗。
1705748520
1705748521
按照康党的说法,《时务报》是由康有为指挥创办的,与夭折的上海强学会具有血脉上的继承关系。
1705748522
1705748523
这又是不知所谓的梦呓。
1705748524
1705748525
《时务报》的创始人是进士出身的著名报人汪康年(1860—1911)。在张之洞的幕僚梁鼎芬的帮助下,他拉到了原本打算资助上海强学会的余款。
1705748526
1705748527
梁鼎芬和康有为是至交。但康南海这人吧,你不跟他共事,是看不清其真面目的。从《时务报》开始,梁鼎芬对康的态度逐渐发生改变,直至成为康党的反对者,明言“长素执政,不五日而乱天下”,可谓一针见血。
1705748528
1705748529
本来,汪康年邀请妙笔生花的梁启超担任主笔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由他撰写的社论最受读者欢迎,成为报纸的品牌栏目。据后来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包天笑回忆,当时苏州一带的青年学子争读《时务报》,对梁启超奉若神明。
1705748530
1705748531
其结果就是,又让康有为盯上了。
1705748532
1705748533
他想让《时务报》变成康党的舆论阵地,宣扬自己那套“尊孔维新”的怪论,梁启超的存在则是渗透报馆的重要棋子。
1705748534
1705748535
在他的运作下,麦孟华、徐勤等康门弟子陆续进入报馆,大有鸠占鹊巢之势。
[
上一页 ]
[ :1.7057484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