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49986e+09
1705749986
1705749987 慈禧想必非常后悔,为了把“圣躬不豫”的戏做足,公开征求名医,结果法国大使馆推荐的医生诊断下来发现不过是慢性肾炎——谎言不攻自破。
1705749988
1705749989 慈禧锲而不舍,继续埋头铺路。
1705749990
1705749991 先放出风声,说光绪之所以病成这样,盖因服用了康有为进献的“红丸”(春药)。再派荣禄私下去找李鸿章,让他探探洋人的口风。
1705749992
1705749993 光绪的年号已叫了二十多年,岂能说废就废?李鸿章明确反对,警告荣禄说:“这是何等大事,试问你有几颗头颅,敢于尝试?若果行之,危险万状。各国驻京使臣,首先抗议;各省疆臣,更有仗义声讨者。无端动天下之兵,为害不可胜言!”
1705749994
1705749995 荣禄不死心,还是想听听洋人的意见,李鸿章便找了个机会委婉地试探英国公使。
1705749996
1705749997 对方的回应斩钉截铁:“他国固然没有干预(中国内政)之权,然遇有交涉事宜,英国认定光绪二字,其他一概不知。”
1705749998
1705749999 之所以后来押上棺材本也要跟十一国同时宣战,梁子就是这么结下的。
1705750000
1705750001 按理说西太后最恨的是康有为,但她连康南海的面都没见过,这种恨很抽象,也很无力。
1705750002
1705750003 对光绪则不同。看着长大,翅膀硬了,想谋害自己——这种卧榻之侧的危险,必欲除之而后快。
1705750004
1705750005 于是,慈禧开始频繁召见宗室近支中“溥”字辈的幼童,并五天一次向各省督抚通报光绪的病情,搞得皇帝就快挂了似的。
1705750006
1705750007 这等于是逼封疆大吏站队了。
1705750008
1705750009 迟迟不表态,必然得罪慈禧;积极表态,又违背人臣之道,会引起舆论的抨击,有损政声。僵持不下间,两江总督刘坤一(1830—1902)挺身而出,高声道:“君臣之义至重,中外之口难防”,公开反对废君。
1705750010
1705750011 谏疏原本是和张之洞联衔上奏的,结果信使刚走,张大人就了,命人追回奏折,删去自己的名字。
1705750012
1705750013 刘坤一得知后笑道:“香涛(张之洞)小事勇,大事怯,姑留其身,以待后图。吾老朽,何惧?”
1705750014
1705750015 面对内外交口反对的局面,复仇女神慈禧望而却步了。
1705750016
1705750017 荣禄出了个主意:既然“破”的难度这么大,可以想办法先“立”嘛。
1705750018
1705750019 然而,“建储”不符合清朝“不立太子”的祖训。荣禄这一损招不仅引狼入室,把自己置于边缘化的境地,更为即将到来的全民狂欢埋下了伏笔。
1705750020
1705750021 慈禧挑中的皇储人选是自己弟弟桂祥的外孙溥儁(jùn)。
1705750022
1705750023 溥儁年幼,具体张罗的是其父端亲王载漪(1856-1922)。
1705750024
1705750025 在为数不多的几场戏里,载漪都是以大反派的面目出现的。时而同奕劻恭请慈禧出山训政,时而跟刚毅、徐桐聚在一起咒骂新政,可谓反动派的杰出代表。
1705750026
1705750027 眼看就要从“慈禧侄女的老公”变成“皇上他亲爹”,载漪行动起来。
1705750028
1705750029 问题是再行动胳膊也拧不过大腿。立储的上谕发布后,西方公使不仅不入宫庆贺,还纷纷照会总理衙门,警告说如果光绪被废,后果将非常严重。
1705750030
1705750031 但对徐桐、刚毅等人而言,不扳倒光绪后果更严重。毕竟皇帝春秋鼎盛,等熬死了慈禧重操权柄,这帮守旧派一个都跑不掉。
1705750032
1705750033 偏偏时局给了“端王党”(载漪、徐桐、刚毅和庄亲王载勋)一个不要脸的机会——民间排外势力发展壮大,山东闹起了义和拳。
1705750034
1705750035 暴戾的黄河横穿而过,使得山东全境都饱受洪涝之苦。自然灾害连同列强在这一地区的扩张,让本就民风彪悍的山东盗匪横行。
[ 上一页 ]  [ :1.7057499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