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53586
1705753587
那么,没有外患,清廷是否就能完成从专制到民主的华丽转身?
1705753588
1705753589
考诸前史,君主集权真正完善并付诸实施之际是在清朝。
1705753590
1705753591
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押;
1705753592
1705753593
宋代,宰相向皇帝上条陈,得到皇帝同意或批改后,正式拟旨;
1705753594
1705753595
明代,内阁大学士分割了相权,但仍能“票拟”——阁臣写出自己的意见,由皇帝细阅决定。若摊上个昏君,不看“票拟”,直接批红下达,则大学士亦可弄权。
1705753596
1705753597
直到清朝,“一切皆决于上,权力不容旁落”才得到制度性的固化。
1705753598
1705753599
军机处架空了内阁,却只是个秘书班子。奏折由具有奏事权的官员亲封,皇帝亲拆,披阅后下发军机处。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朱批或面谕拟旨,再经由皇帝批准后方能下发。
1705753600
1705753601
然而,事实证明,越复杂的机器,越容易出错。
1705753602
1705753603
如此事必躬亲的设计,对君主的能力、体力以及耐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非工作狂不能胜任。
1705753604
1705753605
雍正明显高估了子孙后代的实力。
1705753606
1705753607
而载沣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会因为要给清廷保驾护航而让自己过劳死,即使其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就是代清政府受辱。
1705753608
1705753609
《辛丑条约》第一条规定:就德使克林德遇害一事,中国派亲王代表皇帝赴德致歉。
1705753610
1705753611
清廷本想让驻德公使代为谢罪,遭德方拒绝,只好屈辱地派出了年仅十八岁的载沣和副都统荫昌。
1705753612
1705753613
叫荫昌去,盖因他当年留德时跟现任德皇威廉二世是同窗好友。
1705753614
1705753615
结果德皇公私分明,根本不买老同学的账,给道歉团安排的是普法战争中被俘的法皇拿破仑三世住过的寓所。
1705753616
1705753617
次日,在充满冷漠和敌意的氛围中,载沣一行谒见威廉二世,向其三鞠躬赔罪。
1705753618
1705753619
威廉坐受国书,致答词也不起身,只傲慢道:“断不能因贵亲王来道歉,遂谓前愆(qiān,罪过)尽释。”
1705753620
1705753621
尽管此行给载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屈辱记忆,却也为他创造了走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机会。
1705753622
1705753623
在德国,他目睹了建造中的巨型商轮“威廉二世”号(排水量三万吨),又参观了著名的克虏伯军工厂。
1705753624
1705753625
日记里,他详细记载了炼钢的过程:
1705753626
1705753627
熔炉厂内有大炉四十座,未炼之钢入炉须九时之久,其炉火热至两千度后方可浇铸;
1705753628
1705753629
每块新式钢板炼轧完成后,先以巨炮轰击,观其成效如何。
1705753630
1705753631
年轻的载沣所表现的沉稳风度,也给德国王室和西方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05753632
1705753633
《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论断道:“在这次曲折的行程后,太后一定会为这个她喜爱的侄子在未来安排一个显赫的位置,以补偿他替朝廷尊严所做出的牺牲。”
1705753634
1705753635
与其他拘谨、陈腐的老一辈皇族亲贵不同,载沣经常出现在各国驻京公使馆的聚会上。一个名叫赫德兰的美国传教士的观察颇具代表性:
[
上一页 ]
[ :1.7057535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