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53608e+09
1705753608
1705753609 《辛丑条约》第一条规定:就德使克林德遇害一事,中国派亲王代表皇帝赴德致歉。
1705753610
1705753611 清廷本想让驻德公使代为谢罪,遭德方拒绝,只好屈辱地派出了年仅十八岁的载沣和副都统荫昌。
1705753612
1705753613 叫荫昌去,盖因他当年留德时跟现任德皇威廉二世是同窗好友。
1705753614
1705753615 结果德皇公私分明,根本不买老同学的账,给道歉团安排的是普法战争中被俘的法皇拿破仑三世住过的寓所。
1705753616
1705753617 次日,在充满冷漠和敌意的氛围中,载沣一行谒见威廉二世,向其三鞠躬赔罪。
1705753618
1705753619 威廉坐受国书,致答词也不起身,只傲慢道:“断不能因贵亲王来道歉,遂谓前愆(qiān,罪过)尽释。”
1705753620
1705753621 尽管此行给载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屈辱记忆,却也为他创造了走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机会。
1705753622
1705753623 在德国,他目睹了建造中的巨型商轮“威廉二世”号(排水量三万吨),又参观了著名的克虏伯军工厂。
1705753624
1705753625 日记里,他详细记载了炼钢的过程:
1705753626
1705753627 熔炉厂内有大炉四十座,未炼之钢入炉须九时之久,其炉火热至两千度后方可浇铸;
1705753628
1705753629 每块新式钢板炼轧完成后,先以巨炮轰击,观其成效如何。
1705753630
1705753631 年轻的载沣所表现的沉稳风度,也给德国王室和西方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05753632
1705753633 《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论断道:“在这次曲折的行程后,太后一定会为这个她喜爱的侄子在未来安排一个显赫的位置,以补偿他替朝廷尊严所做出的牺牲。”
1705753634
1705753635 与其他拘谨、陈腐的老一辈皇族亲贵不同,载沣经常出现在各国驻京公使馆的聚会上。一个名叫赫德兰的美国传教士的观察颇具代表性:
1705753636
1705753637 他长得很端正,两眼炯炯有神,常常紧闭着嘴巴,不多说话,走路时身体挺直,浑身上下却透露出一个亲王的气度。
1705753638
1705753639 然而,一切只是表象。
1705753640
1705753641 真实的答案在溥仪的弟弟溥杰的回忆里:
1705753642
1705753643 我父亲(载沣)谦抑退让的作风,好逸畏事的性格,大抵与祖父(奕譞)相似,而对于待人接物的深谋远虑,却远不及祖父。
1705753644
1705753645 在家,载沣的威信甚至不如其妻瓜尔佳氏。
1705753646
1705753647 一次,瓜尔佳氏离府外出,当值的下人闲散了一整天,连各个房间的窗户都没开过。即便如此,载沣也只有无奈地大喊一声:“我还在府哪,上窗户!”
1705753648
1705753649 同时,他害怕应酬交际,客人待到再晚,家里也不留饭。一次,一位贝勒夫人对瓜尔佳氏说:“听说您家的西餐做得很好,既然不留我吃饭,能不能改日送两样给我尝尝?”
1705753650
1705753651 瓜尔佳氏苦笑之余,只好把菜送到对方家里。
1705753652
1705753653 溥仪也清楚地记得,载沣一遇大事,不是唉声叹气就是原地转圈,结结巴巴地对他道:“皇上,这、这、这也得慢慢商议。”
1705753654
1705753655 在外,载沣更是优柔寡断,不敢自专。
1705753656
1705753657 一日,东三省总督锡良就日俄同时陈兵在边之事急报中枢,觐见载沣。谁知,召对时“只有寻常慰劳,无他语”。
[ 上一页 ]  [ :1.7057536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