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53758e+09
1705753758
1705753759 几十年的吐丝结网、润物无声,大头已将朝廷内外布置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铁甲钢拳。
1705753760
1705753761 反观载沣,只掌握了君权的二分之一,离生杀予夺还很遥远。
1705753762
1705753763 因此,他不敢急于动手,反而趁改元宣统之日,加袁世凯与张之洞太子太保衔。
1705753764
1705753765 大头从慈禧殡天那天起就保持低调,成天躲在家里补写尚未完稿的回忆录《戊戌纪略》,回顾那不堪回首的北京一夜,替自己辩解。
1705753766
1705753767 “谭复生夜访法华寺,袁慰庭拒当李多祚”也是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的一回。据历史学家杨天石多年来的考证,梁著刻意隐瞒了许多事实,而《戊戌纪略》则基本可靠,只在少数问题上有所掩饰和美化。
1705753768
1705753769 比如,袁世凯曾对谭嗣同表示“杀荣禄如杀一狗”。后来可能觉得有损形象,且易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故纪略中只字未提。
1705753770
1705753771 再比如,《纪略》里的大头,动辄高喊“人臣之大义”,搞得自己跟五道杠似的。这一点,中国读者笑笑就行了,没人会当真。
1705753772
1705753773 杀青后,袁世凯将《戊戌纪略》郑重交给幕僚张一麐保存,并嘱咐他说:“万一哪天遭遇不测,一定要想办法把这本书公开,以正视听。”
1705753774
1705753775 君要臣病,臣不得不病
1705753776
1705753777 载泽早就料到载沣下不了手。
1705753778
1705753779 从他首次以摄政王的身份召见军机大臣那天起,载泽即有预感。
1705753780
1705753781 当日,寒风凛冽。为了表示谦抑,载沣将会议地址选在相对偏僻的文华殿,并商定:今后凡发布谕旨,皆由摄政王盖印,军机大臣联署。
1705753782
1705753783 此举意在收买人心,却给自己戴上了沉重的镣铐,令载泽等人痛心疾首。
1705753784
1705753785 当然你会问,载泽也是立宪派,为什么非扳倒袁世凯不可?
1705753786
1705753787 这就是中国问题的复杂之处——政见也要为政治斗争服务。
1705753788
1705753789 除了身为太子党要夺权的“使命”之外,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盛宣怀曾进贡白银七十万两,并以自己在洋行的人脉,帮载泽洗钱。
1705753790
1705753791 条件只有一个:倒袁。
1705753792
1705753793 于是,作为清政府的财政部长,载泽不把心思用在理财上,一天到晚盯着外务部,终于抓到了袁世凯的小辫子:联美制日。
1705753794
1705753795 即接受美国的示好,与之结盟,将外交关系升级为大使级。
1705753796
1705753797 这是光绪在世时,袁世凯力推、慈禧拍板,定下的国策,因顾虑日俄的干预,一直秘密进行,不为外人所知。
1705753798
1705753799 直到载泽来挖坟。
1705753800
1705753801 连这样利国利民的外交政策都要去黑,可见此人最大的能耐是颠倒是非。
1705753802
1705753803 他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兴奋地向载沣汇报,并挑唆道:“日本到中国,在三日之内;美国援助中国,在二十日以外。不忧三日之祸而待二十日之援,是与谋大臣居心不良。”
1705753804
1705753805 不懂远交近攻也就罢了,载泽还跟家庭主妇似的算起了账:“那,每年费用增加好几万,只得到一个大使的虚衔,能是上策吗?”
1705753806
1705753807 载沣心想:“还有这事?”赶紧命人调查大使和公使的区别。
[ 上一页 ]  [ :1.7057537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