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57110
1705757111
而当人们的耐心消磨殆尽时,便会寻求彻底解决之道,直至革命再次降临。
1705757112
1705757113
对袁世凯来说,两难的选择在于:不终结各自为政的乱局,制度建设便无法落实,民主共和就难以兑现;而欲使从上到下令行禁止、运作有序,震住贪官、军阀和潜滋暗长的利益集团,又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授人以“独裁”的话柄。
1705757114
1705757115
困惑中,他想起了大哥徐世昌。
1705757116
1705757117
我不下地狱,谁爱下谁下
1705757118
1705757119
有些日子没见徐世昌了,听说他和一帮前清遗老跑去青岛当起了寓公。
1705757120
1705757121
传闻说他食君之禄不忘君恩,故拒绝当民国的官。
1705757122
1705757123
纯属扯淡。
1705757124
1705757125
袁世凯太了解徐世昌了,他带着翰林出身之人的鲜明特征——好名。因此,绝不会公然弃清投袁,给舆论留下口实,至少要走一走“不仕二朝”的过场,迂回一下。
1705757126
1705757127
但当袁世凯派人去请时,却只收到徐世昌的一张字条,上书:杀君马者道旁儿。
1705757128
1705757129
意即一匹好马跑得很快,路边的看客不停地鼓掌,马不停地加速,结果在不知不觉中累死了。
1705757130
1705757131
徐世昌借此提醒袁世凯:中外拥戴只是表象,民国大总统根本就是步死棋。
1705757132
1705757133
在转型的千沟万壑中,在这盘前无古人的新棋里,即使再高强的棋手,也只能像日本棋史上的赤星因彻那样下到吐血而亡。
1705757134
1705757135
形势比人强。如果非要卷入神也改变不了的形势,那么身败名裂的悲剧完全可以逆料。
1705757136
1705757137
徐世昌的看法是,自从西方价值观传入中国,一组无法调和的矛盾便浮出水面:小我与大我。
1705757138
1705757139
自由主义者追求小我的权利保障,认为个人的自由是国家存在的前提;而另一方的观点则是“没有大我,何来小我”,个体的存在有赖于群体的稳定。
1705757140
1705757141
前者要启蒙,后者要救亡。
1705757142
1705757143
即便在和平年代,二者的斗争也如火如荼,遑论那个真的有境外势力的时代。
1705757144
1705757145
徐世昌料想民主政治再过一百年都未必能实现,十年内就更不用奢望。勉强仿行,君权下移,其结果只能是官员分了民主的好处,文人过了民主的嘴瘾,平民仍受专制的剥削。
1705757146
1705757147
久而久之,民国给国民的观感反倒不如大清。
1705757148
1705757149
1918年,思想家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在观察了民国七年后,失望到连六十大寿都懒得过,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
1705757150
1705757151
梁济在前清官职卑末(民政部主事),算不上遗老。他本人思想开明,并不敌视共和。之所以要跳湖,确实是对现实绝望了。
1705757152
1705757153
在《伏卵集》中,梁济记载了诸多令人心灰意冷的见闻。比如每逢召开国会,各党工作人员就会到前门火车站树起招牌,拉扯刚下车的议员去本党招待所,“就像上海妓女在街头拉客人”。
1705757154
1705757155
议员们前呼后拥,先住甲党的招待所,得到红包后承诺投该党的票;又住乙党的招待所,再得一份红包并答应投该党的票。直到拿完所有好处,最后却投了自己的票……
1705757156
1705757157
七十年后,生命的尽头,梁漱溟依然记得父亲死前留给自己的那个沉重的疑问:
1705757158
1705757159
这个世界会好吗?
[
上一页 ]
[ :1.705757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