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59100
1705759101
甘肃都督赵惟熙一直拒绝剪辫,还不准治下的民众剪。见遗老们玩儿得很爽,他也发电请求恢复谥法。
1705759102
1705759103
其实,民间私谥一直就没断过。对死去的旧臣,小朝廷也经常用发表上谕赐谥来刷存在感,比如陆润庠谥“文端”、梁鼎芬谥“文忠”,以至于人们在聊起曾国藩、左宗棠时,还是一口一个“曾文正”“左文襄”,看不到一丝新气象。
1705759104
1705759105
而地方官因为觉着民国的官当得不如前清威武,私下里也开始为封建残余招魂。桐城县县长用名片去见安徽都督倪嗣冲,结果被骂“目无长官”,轰了出去;琼崖道尹呈请恢复清朝仪仗,如传人令箭、八抬大轿什么的,广东巡按使当即批示准行。
1705759106
1705759107
不是所有人,都爱民族风。面对声浪四起的反对,袁世凯发表了禁止紊乱国体邪说的申令,并以“年老荒谬,精神错乱”为名,将宋育仁“递解回籍”。
1705759108
1705759109
清室大惊,瑾太妃(光绪妃)派人到政府解释,袁世凯派阮忠枢代为接见。
1705759110
1705759111
来人交出劳乃宣的一封密折,内称德国陆军最强,建议溥仪向其皇室求婚,立威廉二世之女为皇后,如此则复辟有望。
1705759112
1705759113
这可真是碧血丹心,感天动地。
1705759114
1705759115
为免节外生枝,袁世凯没有深究,而是命人重修《清室善后办法》,制定了更加严厉的约束条款。
1705759116
1705759117
然而,一切都逃不过杨度的眼睛。
1705759118
1705759119
他注意到两个事实。
1705759120
1705759121
首先是阮忠枢的宦海沉浮。阮大秘跟袁世凯的关系毋庸赘言,前清时几乎所有袁的奏折都出自其手,深悉幕主机密。
1705759122
1705759123
可惜到了民国,公文程式为之一变,阮忠枢顿失所长,不知不觉便打了酱油。
1705759124
1705759125
不久,袁世凯给他布置了新任务——奔走于北京和徐州之间,安抚、笼络张勋这个日渐坐大的老将。
1705759126
1705759127
阮忠枢不辞辛苦的身影给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唤作“神行太保”。
1705759128
1705759129
而令杨度心中一动的是,当总统府秘书厅被改为内史厅时,出任内史监的竟然是阮忠枢。袁世凯需要他起草什么,可堪玩味。
1705759130
1705759131
另一个事实是袁克定透露的家事,说袁世凯命人找来《德皇威廉本纪》和严复翻译的《欧洲战纪》细读,还聘请荫昌为家庭教师,吩咐子女不要再学英文,统统改学德文。
1705759132
1705759133
然而,嫌疑不能作为呈堂证供。根据袁记约法,不论“终身总统”还是“志在传子”,都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而称帝,动机不足,风险却很大。
1705759134
1705759135
杨度明白,轮到自己上场了。
1705759136
1705759137
洋洋洒洒的奇文《君宪救国论》出炉。
1705759138
1705759139
立意虽说反动,理论上的贡献却也不容抹杀。
1705759140
1705759141
文章一上来便正本清源道:
1705759142
1705759143
富强者,国家之目的也;立宪者,达此目的之方法也。
1705759144
1705759145
即先要搞清楚,我们是为了富强才去立宪,不是为了立宪而立宪。
1705759146
1705759147
然后分析地缘政治:
1705759148
1705759149
俄、日二国,君主国也,强国也。我以一共和国处此两大之间,左右皆敌,兵力又复如此,一遇外交谈判,绝无丝毫后援,欲国不亡,不可得也。
[
上一页 ]
[ :1.70575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