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802051e+09
1705802051
1705802052 省党部此举,是不信任学良,不信任总部。群情激愤,迫得向省党部直接索还被捕人员。惟因事出仓促,未能事先呈报钧座,不无急躁之失,请予处分……
1705802053
1705802054 蒋介石无奈,只好复电:
1705802055
1705802056 我弟处理此案,殊失莽撞。惟既知错误,后当注意。所请予处分一节,应免置议……[71]
1705802057
1705802058 此次事件,是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矛盾的一次公开暴露,进一步加深了二人之间的裂痕。虽然蒋介石克制自己,隐忍不发,但他已决心当机立断,消弭隐患,彻底解决西北问题。而张学良采取了一条更加独立于南京政府的路线。
1705802059
1705802060 9月末,张学良和其他西北军政首脑计划组建西北五省同盟,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72]
1705802061
1705802062 1936年10月3日,张学良会见了斯诺夫人(尼姆•韦尔斯)和一些中国新闻记者。他向他们透露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1705802063
1705802064 我确信中国的真正统一是可以实现的,然后我们就可以齐心协力抵抗日本侵略了。我之所以抱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自从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地区以后,许多次内战迫在眉睫,但由于中国人民实际上都想联合一致,抗击外国侵略,所以民心之所向阻止了这些内战的爆发。因而,只有抵抗外辱,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73]
1705802065
1705802066 他进一步宣称:
1705802067
1705802068 我和西北其他军界高级人士绝对忠实于政府。但是,如果共产党能够与我们真诚合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抗击共同的外来入侵者,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像最近西南所发生的事件一样,得到和平解决。[74]
1705802069
1705802070 这是张学良第一次向世人公布,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要领导东北军为收复失地而奋斗,甚至不惜与共产党携起手来,这与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截然不同。不仅如此,张学良还试图影响南京中央政府一同抗日。
1705802071
1705802072 1936年10月,侵华日军率领蒙古和满洲国傀儡军队发起对绥远的进攻,绥远驻军傅作义所部奋起抵抗,遂爆发绥远战争。南京国民政府不想在绥远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11月18日,蒋介石飞抵太原,向山西省首脑阎锡山和地方军事长官傅作义将军保证,日本进攻绥远不单单是个地方问题,它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问题。但是蒋介石并没有答应派军队增援,他只是说,他已有良策来对付时局。要求他们保持冷静,以民族大局为重。
1705802073
1705802074 山西地方军队在傅作义将军的指挥下,孤军奋战,对日本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绥远战役激起的巨大爱国热情,席卷中华大地,同时也使少帅和东北军受到强烈的刺激。过去他们一直把打日本视为自己的天职,如今人家动手了,陕西与山西,咫尺之隔,他们岂能坐视。东北军群情激愤,“支援绥远,抗击日寇”的口号弥漫于整个东北军营。一些军官向少帅请战,如果南京政府不允许他们参加绥远抗战,他们就只好自己动手了。[75]在部队情绪的感召下,少帅致电蒋介石,请缨增援绥远……
1705802075
1705802076 学良绕室彷徨,至深焦悚,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早想拼此一腔热血,洒向疆场,为个人赎一份前愆,为国家尽一份天职。……请速派东北军全部或一部,克日北上抗日,……一鼓而挫敌气。[76]
1705802077
1705802078 这份电文遭到蒋介石的拒绝。
1705802079
1705802080 张学良仍不死心,于1936年11月27日给蒋介石写了一封感情激昂的请缨信,恳请他把东北军调到绥远前线去:
1705802081
1705802082 绥东的局势日愈严重,……这半年多来,我不断向委座陈述我为救亡图存而与日本帝国主义战斗的原则和方案。……现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已经开始了。……所以,我一直在耐心地等待着委座的命令。……过去,委座和我曾向我们的军队表示,一俟时机来临,定将允许他们实现其与日寇决战的愿望。为了控制我们的军队,我们应该遵守自己的诺言。否则,他们不仅把我,而且也会把委座看作骗子,从而不再服从我们的命令。请委座下令让我动员部队吧,如果不能动员整个东北军,至少要动员一部分,立即开往绥远,去支援那些正在实现自己神圣使命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志士们。如能这样,我和十多万将士,将永远追随委座,至死方休。[77]
1705802083
1705802084
1705802085
1705802086
1705802087 七君子与马相伯、杜重远合影。右起:李公朴、王造时、马相伯、沈钧儒、邹韬奋、史良、沙千里、章乃器、杜重远。
1705802088
1705802089 这一发自肺腑、感情充沛的请愿,并没有打动蒋介石,他同样驳回了这一请战书。后来少帅飞抵洛阳,拜会了暂时住在那里的蒋介石,再一次亲自向他提交援绥请求。但蒋介石斥之为时机尚未成熟,再度拒绝了他。[78]
1705802090
1705802091 少帅认为,蒋介石拒绝他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绥远的事态扩大,他确信蒋介石已与日本人就华北反共问题达成了秘密的或心照不宣的默契,其中包括蒋介石阻止中国统一战线的建立,阻止东北军加入抗日战争。[79]
1705802092
1705802093 由于少帅的一再恳求,蒋介石终于允许东北军的一个骑兵师开赴绥远,作为加入抗日战争的象征。
1705802094
1705802095 在对第七骑兵师的临行训话中,少帅鼓励他们,能够被选中开赴绥远国防前线,承担起抗日战争的神圣使命,这实在是第七骑兵师的莫大光荣。
1705802096
1705802097 我们应当牢牢记住:中国人民刻不容缓的任务是抗击日本侵略,挽救垂危的民族,不把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赶出去,我们将一事无成,民族复兴的希望更是无从谈起。[80]
1705802098
1705802099 1936年11月24日,傅作义将军的部队一举收复了百灵庙,绥远战场上出现了转折点。然而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本人并不准备进行抗日战争,为了向日本表达善意,南京政府于1936年11月23日公开镇压抗日运动,查封了14个全国知名的、深得民心的抗日刊物。与此同时,逮捕了上海救国会的七位最杰出的领袖。[81]
1705802100
[ 上一页 ]  [ :1.7058020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