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802171
张学良和阎锡山之间的会谈是极为保密的,其内容和二人所达成的协议可能从未透露过。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在“西安事变”即将发生之际,他们二人达成了某种默契,即他们将齐心协力,互相声援,停止内战,以便解决华北问题。[103]
1705802172
1705802173
就在少帅11月份从洛阳回来后不久,他与杨虎城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向他倾吐了对蒋介石政策的极大失望,表示不愿意再打共产党了,并征求他的意见。杨虎城说:
1705802174
1705802175
等委员长到西安以后,咱们将他扣起来,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1705802176
1705802177
听到这话,张学良大惊失色,一时目瞪口呆。[104]杨虎城自知失言,脸上露出惶恐之色。张学良看出这一点,向杨虎城保证道:
1705802178
1705802179
请放心,我绝不是那种出卖朋友的小人。
1705802180
1705802181
杨虎城松了一口气,旋即略带讥讽地说:
1705802182
1705802183
我们就是这样,对私人交情和个人得失的考虑总是高于民族和国家之上。
1705802184
1705802185
鉴于西安局势如此严重,鉴于东北军中抗日的情绪如此高涨,少帅给蒋介石发电,请求在洛阳与蒋见面。1936年10月31日,张学良前往洛阳。[105]蒋、张会谈的详细内容从未外露,但据说少帅提出了三点建议:(1)停止内战;(2)调东北军开赴绥远打日本;(3)释放上海救国会的六位领导人。蒋介石完全拒绝了张学良的上述建议。[106]
1705802186
1705802187
有资料表明:1936年11月份前后,东北军的王以哲将军把东北军与红军之间的停战协定密报给南京CC派的西北头目齐世英。[107]齐立即派专人到洛阳,向蒋介石报告了这件事情。[108]蒋介石当即决定,在西安召开一个军事会议。他召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总指挥以及中央高级军政官员集聚西安,讨论剿共事宜。[109]
1705802188
1705802189
当时,蒋介石与少帅的私人交情极深,非中国其他军事领袖所能相比。张学良在公开场合时常自豪地夸耀说:他把蒋介石作为父亲看待。[110]杨虎城是实力雄厚的地方军阀,他对蒋的忠诚是绝对没有问题。事实上,蒋介石料想杨虎城可能会对少帅存有某种戒心。陕西本来是杨虎城的地盘,西北“剿总”成立以后,张学良以代总司令身份进驻西安,十几万彪悍的东北军开进陕甘地区。当时盛传东北军“失之东北,收之西北”,借机夺取地盘,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这样,杨虎城不能不有所顾虑。而蒋介石曾有意利用张、杨之间的这种利益关系,两头传言,使其互相猜疑,以便于控制。他万没料到,张、杨二人早已消除疑虑,串通一气。因此,蒋的连襟孔祥熙(南京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一再提醒蒋介石,西安正大兴统一战线之风,劝他不要前去。[111]但是蒋还是带着他的计划于1936年12月4日抵达西安。与此同时,他的大批嫡系部队开进潼关,一批接一批的战斗机、轰炸机从全国各地,集结在西安机场上。南京政府的许多重要军政大员,如陈诚、卫立煌、万耀煌、蒋鼎文、朱绍良、陈调元等先后云集西安。蒋介石此行的目的,不仅是要消除东北军和西北军中的不同政见,而且也是为了商讨与共产党进行最后决战的方略。因为他确信,这次军事行动将最后完成剿共大业,彻底消灭红军的残余力量。[112]
1705802190
1705802191
蒋介石走下飞机之时,数百名东北军官兵聚集在西安机场,向蒋介石呈递了一份请愿书,要求他停止剿共,[113]蒋介石大怒,拒绝接受。
1705802192
1705802193
在此期间,东北军中的左翼和右翼已泾渭分明,形成两股重要势力。东北军的军官们一致要求联共抗日,杨虎城的西北军的军官们也支持这一主张,因为他们对继续剿共更无兴趣。他们认为,剿共是南京的战争,而他们都没有任何理由参加这场战争,何况日本人正在进犯他们邻近省区绥远,外患迫近,唇亡齿寒,在这个时候再与共产党消耗实力,对他们实为不利。[114]
1705802194
1705802195
抵达西安之后,蒋介石连续接见了东北军的将领,他预想到会遇到相反意见,但他相信,他能够克服它们。蒋介石没有集体召见东北军将领,而是单独接见他们,企图使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蒋介石在其日记中这样描写了他对东北军将领的召见:
1705802196
1705802197
我召集了驻扎在陕、甘地区剿共军队的将领,连续几天,一个一个地接见了他们。我向他们询问了前线的局势,部署了我的计划。我告诉他们,剿共战争已到最后关头,只需再加一把力量,就会取得最后的成功。我要求他们拿出勇气和毅力,尽其职守。[115]
1705802198
1705802199
蒋介石的日记没有提及他与东北军将领交谈的内容。但是,其他资料表明,蒋介石遇到许多不合作的反应。有些东北军将领对他说:
1705802200
1705802201
我的母亲被日本人杀害了,我的两个兄弟和姐妹们惨死在东北家乡。……日本人的刺刀穿透了我父亲的身体,尸体至今未埋,仍做他乡之鬼……[116]
1705802202
1705802203
看来再使用东北军进行剿共战争已没有什么希望了,蒋介石开始认识到东北军问题的严重性质,在发动最后的剿共战役之前,必须解决这一问题。蒋介石认为,第一步措施是重整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士气。
1705802204
1705802205
12月7日,张学良与蒋介石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长谈,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问题,两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少帅苦口婆心地说:
1705802206
1705802207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您宣布:我们必须有两年的准备时间,然后才能把日寇赶出中国。可现在,五年已经过去了,我们不能老是告诉人民,我们在准备。敌人正在每日不停地侵占我们的国土,我们不能再等了。政府犹如银行,如果它不守信用,就会丧失信誉。现在,只有三条路可供我们选择:(1)抗日;(2)退缩;(3)投降。
1705802208
1705802209
对此,蒋介石充耳不闻,毫无所动。少帅横下一条心,破釜沉舟地说起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主张。他说,共产党也是中国人,是爱国的,他们具有鲜明的抗日主张,因此应与之联合起来,共赴国难。相反,大敌当前,内部互相倾轧,这正是亲者痛、仇者快之所为。他希望委员长能以全国人民的利益为重。蒋介石闻言,恼羞成怒,大骂张学良受了共产党的蛊惑。他严厉地告诫张学良,中国的最大敌人不是日本人,而是共产党。
1705802210
1705802211
张学良将军流着眼泪,嗓音嘶哑地对蒋介石说:
1705802212
1705802213
自东北易帜以来,我对委员长耿耿忠心,服从训令。当前的国策是团结抗战或分裂抗战,必须明确择定。这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对个人的前途都是成败攸关的大问题。只有领导全国团结抗日,才是委员长振兴国家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我有为委员长牺牲一切的决心。
1705802214
1705802215
1705802216
1705802217
1705802218
自信的蒋介石(左)此时对张学良胸中酝酿着的政治风暴全然不知。
1705802219
1705802220
蒋介石勃然大怒,厉声说道:
[
上一页 ]
[ :1.7058021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