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802951
[26]见西安《解放日报》,1936年12月17日。张学良12月16日的讲话极为重要,因为蒋介石12月14日的日记中曾有这样一段重要记载:“清早,张走进来,立于门后,黯然拭泪,颇有悔悟之意……上午,他又前来,一再请我换个地方住……被我断然回绝。张遂说:‘学良等拜读了委员长的日记和其他文件,从中深感委员长人格之伟大,委员长对革命事业之忠诚以及忍辱救国之决心,远出学良等辈之所料……’”见蒋介石夫妇前引书,第145页。我们上面援引的这段日记不是蒋在日记中记述的全部,我们从中所能看到的是少帅确信了蒋介石对革命的忠诚和救亡的献身精神。然而,张学良在12月16日的讲话却证明:他当时可能确已拜读过蒋的日记,却并没有产生如蒋所说的“悔改之意”,也并未看出他如何为蒋的“伟大人格”所感动。如果他改变了对蒋的态度,就不会把蒋比之于袁世凯、张宗昌了。
1705802952
1705802953
[27]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第384—385页。
1705802954
1705802955
[28]另见高崇民:《西安事变杂谈》,载前引书《西安事变资料》,第2辑,第27页。
1705802956
1705802957
[29]《益世报》,1936年12月15日,第1版。
1705802958
1705802959
[30]吴天威前引书,第123页。
1705802960
1705802961
[31]见日本驻上海总领事致外相有田的电报,1936年12月24日,1586号和IMTFE《国防文件》附表1058。
1705802962
1705802963
[32]左翼学生异常高兴和兴奋,一连几天都未能睡好觉。另一些学生则不知所措,他们怕南京发动内战。有些学生则感到害怕。见韦尔斯:《西安事变纪要》,第68—69页。
1705802964
1705802965
[33]《大公报》,天津,1936年12月20日,第1版。另见韦尔斯:《西安事变纪要》,第108页。
1705802966
1705802967
[34]《大公报》,天津,1936年12月20日,第1版。另见韦尔斯:《西安事变纪要》,第108页。
1705802968
1705802969
[35]《中央日报》,南京,1936年12月16日。
1705802970
1705802971
[36]三所大学的校长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南京大学校长陈福匡和金陵女子学院院长吴贻芳。吴天威前引书,第237页。
1705802972
1705802973
[37]何廉前引书,第2卷,第177页。
1705802974
1705802975
[38]洛克哈特致胡尔的电报,1936年12月18日,USNA893•00/13797。
1705802976
1705802977
[39]《西安反叛》,见《中国周报》,1937年12月16日。阎锡山也收到蒋夫人的一封电报,要求他作为调解人,促成她丈夫的释放。蒋夫人是在孙科和王宠惠的建议下发这封电报的,见蒋介石夫妇前引书,第88页。
1705802978
1705802979
[40]吉伦前引书,第239—240页。
1705802980
1705802981
[41]吉伦前引书,第239—240页。
1705802982
1705802983
[42]吉伦前引书,第239—240页。这一点也深得少帅的部下王铁汉的证实。作者是于1977年8月9日与他谈话时获得这一资料的。
1705802984
1705802985
[43]贝特兰前引书,第33页。
1705802986
1705802987
[44]贝特兰前引书,第31、37—38页。
1705802988
1705802989
[45]吉伦前引书,第240页。另有资料认为12月17日,张学良用自己的私人座机将他的五名代表送到山西省会太原,向阎保证蒋介石的安全与健康。他还宣布,扣押蒋介石是基于爱国动机,他“愿意承担最大的牺牲,甚至随蒋委员长一同回南京接受公开审判,以在国人面前证明他动机的纯洁”。见《纽约时报》,1936年12月19日,第6页。
1705802990
1705802991
[46]吉伦前引书,第241页。
1705802992
1705802993
[47]韦尔斯:《西安事变纪要》,第88页。
1705802994
1705802995
[48]日本外务省档案,“西安事变”,S161528/522。
1705802996
1705802997
[49]前引书《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189—191页。
1705802998
1705802999
[50]吴天威前引书,第117页。
1705803000
[
上一页 ]
[ :1.7058029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