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803771e+09
1705803771
1705803772
1705803773 西安市内的杨公馆。
1705803774
1705803775 少壮派激进军官们搜寻的另一主要目标是何柱国,但却未能如愿。何事先察觉风声不对,躲进杨虎城的家里。孙铭九率人包围了杨虎城的新城大楼,这里既是杨虎城的家,也是杨的司令部所在地。孙铭九请杨虎城交出何柱国,杨拒绝,孙铭九无奈,来到于学忠处,要求他下令,东北军全线出击,进攻中央军,于学忠痛哭流涕,陈述曲衷,拒绝这样做。[46]
1705803776
1705803777 少壮派军官们不知所措,绝望中跑到周恩来的办公室。周恩来镇定自若,义正词严地谴责了他们的所做所为:“你们自以为自己做得正确,岂不知,你们这样做,是在分裂东北军,断送张副司令的性命。”他费了许多口舌向他们解释目前复杂的局势,敦促他们离开西安,躲到共产党的势力范围里去。事变的领导者们被周恩来的人格和分析所打动,听从了他的劝告,离开了西安。[47]
1705803778
1705803779 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三人在暮色中匆匆离开西安,驱车直奔三原附近的红军司令部,彭德怀将军接待了他们。[48]最后,杨虎城出面,签发了一张逮捕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和其他一些人的通缉令,意在稳定军心,挽救西安摇摇欲坠的政局。
1705803780
1705803781 于是,东北军中的“左翼”势力土崩瓦解了,但东北军的危机还没有结束。于学忠立刻宣布,他已宣誓就任兰州绥靖公署代理主任,而这一职务是南京本来要委任给王树常的。
1705803782
1705803783 担任这一职务以后,于学忠便有权指挥所有的东北军部队了。早在“双十二”颁布戒严令以后,西安城内就弥漫着动乱的气氛。现在,这座古城更是陷于一片恐怖之中。[49]
1705803784
1705803785 驻守在潼关前线的缪澂流军长和刘多荃师长都是王以哲的好友。现在,他们擅自撤军,回师西安,扬言要为王军长报仇。[50]根据刘多荃的命令,一○五师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被逮捕,然后枪决,他是红军与东北军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介绍人。枪杀王以哲的于文俊连长被剖腹挖心,以祭奠王以哲。其他一些少壮派军官,如团长康鸿泰、万毅等人也被逮捕,关进监狱,直到一两个月以后方才获释。中央军占领渭南地区,西安城朝不保夕,东北军一片混乱,大有自相残杀之势。这支封建宗法式的庞大军队,没有了少帅,就失去了重心,作为一个整体,怕维持不了多久了。
1705803786
1705803787 2月2日事件是继少帅被扣以后东北军的又一大悲剧,它对“西安事变”的结局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同时,也大大推动了这场惊天动地的历史伟剧尽早收场,它促使东北军尽快接受了潼关会议上提出的和平条件。由于东北军中“左翼”势力已被肃清,少壮派军官们噤若寒蝉,高级将领便可以放手尽快地与南京商讨处理善后问题,而无需顾虑少壮派的反对了。另一方面,通过这次事件,南京方面进一步了解了西安局势的严重和复杂,更愿意尽快解决问题,和平地商讨西安方面的条件。[51]
1705803788
1705803789 2月8日,新任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率领中央军开进西安。在杨虎城和于学忠的协助下,顾祝同开始进行最后的善后工作,解决未定问题,以便准备建立一个新的秩序。[52]
1705803790
1705803791 旨在阻止向南京妥协的“二•二”事件失败了,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最终也破裂了。三方之间的误会解释不清,难以消除,眼见大势已去,他们便各自寻找出路,互相抬高与南京谈判的和平条件。2月4日,于学忠和杨虎城联合发布一个有关“二•二”事件的四点声明,宣布他们接受南京方面提出的要求他们撤军的计划。[53]
1705803792
1705803793 到这个时候,中央军已和平进入西安,南京方面的军事调动和部署也按计划取得了顺利的进展。为此,东北军没有因兵变和曾经顽固地抗拒命令而遭到惩罚,它在兵力上也没有被削减。南京为东北军的前途制订了两种方案,根据第一种方案,所有的东北军调到江苏和安徽省,成立江苏绥靖公署,改组安徽省政府,以适当安排东北军的军政官员;根据第二种方案,东北军集结在陕甘边界,于学忠继续担任甘肃省省主席。
1705803794
1705803795
1705803796
1705803797
1705803798 张学良(站立者)被关在蒋介石老家的大山里,东北军被调离了西安。
1705803799
1705803800 既然三位一体的同盟已不复存在,贫瘠荒凉的西北便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许多东北军将领一致拥护第一方案,反对把东北军集结于陕甘地区的第二方案。为此,东北军领导人派代表去奉化,请示处于蒋介石监视下的少帅张学良。[54]2月14日,何柱国率领一行人由西安抵达奉化,蒋介石立即召见了他。与此同时,南京政府则宣布,恢复张学良的公民权(军事法庭曾宣判,剥夺张学良五年公民权)。[55]
1705803801
1705803802 此时,张学良已被蒋介石带到其老家奉化溪口,在军警的严密监视下,“闭门读书思过”。昔日声名显赫的少帅,如今成为无人理睬的阶下囚。他沮丧、悲哀、愤懑,且又感到有些迷惘。自民国创立以来,各地方军阀拥兵自重。蒋介石统一中国以后,起兵反蒋者,仍不乏其人。数年前震惊海内外的蒋、冯、阎中原大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最后,还是他张学良出面,帮助蒋介石制服了冯、阎二人,使得战场上誓不两立的仇敌,握手言和。蒋介石仍做他们的委员长,冯玉样、阎锡山二人仍高官厚禄,声威丝毫不减。远的姑且不论,就在“西安事变”的同一年,两广军阀还在南方起事,通电反蒋,搅得南京政府一片慌乱。尽管蒋介石龙颜大怒,但事后对发难者却无可奈何,李宗仁、白崇禧仍是实力雄厚的桂系领袖,两广地区仍然是鞭长莫及的独立王国。可轮到他自己,结果就不同了。他既无与蒋分庭抗礼之意,亦无取蒋而代之之心,不过是激于民族大义,举行“兵谏”,促使其改弦易辙,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求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之大业。事后,为表赤诚,又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赴都门请罪”,不料,竟招致如此下场,不能不使他怨天尤人,扼腕长叹!
1705803803
1705803804 一次,前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前去看他,他对邵力子说:
1705803805
1705803806 我这次冒生命危险,亲自送委员长回京,原想扮演一出从来没有演出过的好戏。如果委员长也能以大政治家的风度,放我回西安,这一送一放,岂不成为千古美谈!真可惜,一出好戏竟演坏了![56]
1705803807
1705803808 这种坦诚而近乎天真的英雄主义性格,恰好构成了他本身悲剧的全部之所在。少帅继承父业,少年得志,一生花团锦簇,平步青云,从未遇到过任何重大的挫折,因此可以说他涉世未深,阅历尚浅。加之他自幼受西方教育,对中国官场上的那种阴险、狡诈与反复无常体会不透。他刚愎自用且又少年气盛,以诚待人却往往过于单纯幼稚,加上他从其父老帅张作霖那里继承下来一副江湖侠义心肠,这一切使得他怎能是蒋介石的对手呢?因此,他的悲剧,是其全部性格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假如老帅张作霖性格中的另一面——江湖无赖的土匪习性传给少帅,哪怕是一点点,那么“西安事变”的结果绝不会是这样,中国的历史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重写。
1705803809
1705803810 何柱国见到了自己的上司——被囚禁的少帅。此时此地,少帅接见自己的下属,自然是感慨万千。何向他汇报了西安的局势、东北军的内讧和三位一体联盟的破裂,少帅听罢,黯然神伤。事已至此,少帅也赞同第一方案,即东北军调出陕甘。他写了一封亲笔信给于学忠和东北军诸将领,要求他们“服从中央命令,团结力量作抗日之准备,以遂初衷”。并嘱咐何柱国:
1705803811
1705803812
1705803813
1705803814
1705803815 东北军代表离开奉化雪窦山时,和于凤至(中)的合影。
1705803816
1705803817 我为国家牺牲了一切,交了一个朋友(指共产党——著者注),希望各袍泽今后维持此一友谊。[57]
1705803818
1705803819 他请王卓然随何回西安,把其心愿转达给他的将士们。当时曾盛传东北军思念少帅,军心不稳。所以蒋介石为了安抚军心,允许他们选派六名将领飞抵奉化,与少帅见面。3月25日,六名将领抵达奉化,每个人都受到少帅的单独接见,但每次单独谈话都不得超过20分钟。后来,其中一人在回顾会晤少帅的情景时,把它描绘得不胜伤感、凄楚。六名将领都表示,他们希望少帅早日返回东北军。少帅则要求他们服从国民政府和蒋委员长的命令,他有朝一日将率领他们打败日本,收复家园。[58]
1705803820
[ 上一页 ]  [ :1.7058037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