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803921
1705803922
国共之间的公开合作大概是1937年7月15日宣布的,但日本人于7月7日就向卢沟桥发起了军事进攻,抢在国共公开合作的前面。
1705803923
1705803924
1937年7月15日,举行了庐山谈话会(庐山会议),会议的原本目的是社会各界人士交换意见。由于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讨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遂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7月19日会议结束,蒋介石当天返回南京。一到首都,他立即发表声明:中国将武装抵抗日本的侵略。[82]
1705803925
1705803926
蒋介石声明公开以后,各种反蒋势力的代表,如共产党、地方军阀、桂系集团和所有其他持不同政见的军事将领纷纷抵达南京,或发来电报,宣布支持蒋介石进行抗日战争。毛泽东代表共产党公开宣布:他们将在抗日战争中服从和遵守蒋委员长的指挥。7月21日,桂系领袖李宗仁和白崇禧宣布:他们支持蒋介石的领导,这个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前一年曾因为政府不抗日而激烈地反对蒋介石,现在则不同了。8月4日,白崇禧精神抖擞地来到南京,他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盼望已久的抗战终于爆发了。其他从前反蒋的军事首脑,如云南省主席龙云、四川省主席刘湘等也抵达南京,表示他们对蒋介石的支持。[83]在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持下,一场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在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开始了。
1705803927
1705803928
中国这个分裂了多年的国家终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自民国建立以来,它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各路政治力量的领袖云集南京,握手言欢,慷慨陈词,纷纷表示要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在抗日战场上大显身手。张学良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可是,曾为这种激动人心的统一战线局面而作出重大贡献的少帅如今却在哪里?此时他仍幽居在奉化雪窦山上。据说他得知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的消息,曾兴奋不已,写信给蒋介石:目前国难当头,正是国家用人之际,他请求蒋介石允许他率领旧部冲杀到抗日的最前线。蒋介石的回信则是:休问他事,“好好读书”。于是,少帅只得一人向隅,苦度那与世隔绝的寂寞光阴,纵有满腔报国热血,竟向何处抛洒?正所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1705803929
1705803930
[1]由于端纳在“西安事变”中的贡献,蒋授予他最高宝石勋章。塞利前引书,第336页。然而,《中央日报》的一篇社论却谴责他背叛中国,报纸要求将他驱逐出境,并不许再来中国。端纳将剪报寄给蒋夫人,她闻讯非常生气,立即飞往奉化(蒋的故乡),向蒋出示这篇文章。蒋阅后,命令参与炮制这篇文章的人向端纳道歉。
1705803931
1705803932
[2]塞利前引书,第335页。
1705803933
1705803934
[3]见栗又文前引文,载《西安事变资料》,第2辑,第95页。
1705803935
1705803936
[4]萧作霖:《西安事变时复兴社河南分社的活动》,载《西安事变亲历记》,第291页。
1705803937
1705803938
[5]塞利前引书,第336页。
1705803939
1705803940
[6]关于审判张学良的详情,见李烈钧:《南京高等军法会审判张学良的经过》,载《西安事变亲历记》,第362—368页。另见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革命文献》,第95辑,《西安事变史料》下册,第113—118页。
1705803941
1705803942
[7]见逸明前引书,第20—28页。《西安事变史料》,第119页。
1705803943
1705803944
[8]蒋介石:《苏俄在中国》,第79页。另见《大公报》,1937年1月7日。
1705803945
1705803946
[9]右军前引书,第2卷,第36页。
1705803947
1705803948
[10]孙铭九前引书,第16页。
1705803949
1705803950
[11]蒋被释放后,共产党进入西安时建立的。
1705803951
1705803952
[12]贝特兰前引书,第334页。南京确实没有如蒋所允诺的那样,从潼关以东撤军,也没有任何预兆要停止内战。相反,南京一再重申,要动员陕甘全部军队,发动剿共战役,在陈诚的指挥下,“围歼”红军。
1705803953
1705803954
[13]这三个人是杨虎城的代表李志刚,东北军的代表阎宝航、米春霖。见贝特兰前引书,第334页。孔祥熙前引书,第2卷,第702页。
1705803955
1705803956
[14]这三个人是杨虎城的代表李志刚,东北军的代表阎宝航、米春霖。见贝特兰前引书,第334页。孔祥熙前引书,第2卷,第702页。
1705803957
1705803958
[15]《统一战线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斗争》,《中国周报》,1937年1月23日,第188页。
1705803959
1705803960
[16]见吴天威前引书,第162页。
1705803961
1705803962
[17]见吴天威前引书,第162页。
1705803963
1705803964
[18]《大公报》,1937年1月9日。
1705803965
1705803966
[19]日本外务省档案,“西安事变”,S161528/0559。
1705803967
1705803968
[20]日本外务省档案,“西安事变”,S161528/0558。
1705803969
1705803970
[21]日本外务省档案,“西安事变”,S161528/0560。
[
上一页 ]
[ :1.7058039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