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15991
1705915992
因为翰林院为积蓄才学、培养声望之地,与政治关系不大,所以曾公任职于翰林院时,其政治生活并不丰富。而之后,“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八年九月充稽察中书科事务,二十九年正月诏授礼部右侍郎,八月兼兵部右侍郎,充宗室举人复试阅卷大臣,九月充顺天乡试复试阅卷大臣,十月充顺天武乡试校射大臣”(见《曾公大事记》),公务较多,曾公亦能恪尽职守。所以《年谱》于道光二十九年记事中云:“公勤于供职,署中办事无虚日。八日一至淀园该班奏事,有事加班,不待期日,在部司员,咸服其条理精密。”(《年谱》卷一)
1705915993
1705915994
但曾公此阶段的所作所为,与国计民生并无多大关系,令曾公颇有辞官引退之意。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四,曾公致信于其弟,提及此事,云:“吾近于官场,颇厌其繁俗,而无补于国计民生,惟势之所处,求退不能。但愿得诸弟稍有进步,家中略有仰事之赀,即思决志归养,以行吾素。”(《家书》卷三)
1705915995
1705915996
“道光三十年正月宣宗升遐,文宗嗣位,咨以郊配庙祔大礼,公具疏条陈,上嘉纳之;三月,应诏陈言,奉旨奖许,举行日讲事宜;六月,兼署工部右侍郎;十月,兼署兵部左侍郎。咸丰元年三月,疏陈简练军实,以裕国用,召见嘉勉;四月,上敬陈圣德一疏,语多切直,朝士皆忧其获谴,及优诏褒答,一时称盛事焉。”(见《曾公大事记》)从此,曾公的政治主张不断得到采纳,进而促使其政治热情日益浓厚。所以,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曾公致信于其弟,云:“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事。余敬体吾父之教训,是以公尔忘私,国尔忘家。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家书》卷四)
1705915997
1705915998
曾公曾应皇帝诏命,就人才问题上疏陈言,而《议汰兵疏》则与财政、军事有关。递呈《议汰兵疏》后,曾公曾致信于胡莲舫,云:“国藩尝私虑以为天下有三大患:一曰人才,二曰财用,三曰兵力。人才之不振,曾于去岁具疏略陈大指;财用兵力二者,昨又具疏言之。”(《书札》卷一)
1705915999
1705916000
曾公关于天下三大患的言论,确实透彻精辟、高明独到。之后,曾公在人才任用、军队训练、粮饷筹集方面,均能做到合适得当,从而为其将来的深厚功业打下坚实基础。
1705916001
1705916002
清代“内外政治机关之组织,可大别之为帝室、中枢、行省特别区、藩属土司四部。中枢官属,以内阁为最高机关,所以襄赞君主、平允庶政者也。雍正时,别设军机处,阁员苟不入军机,则闲散与冗员等。其余分司行政者,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设尚书左右侍郎共六员,满汉各半。清制,以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上驷院、武备院、奉宸院为九卿。国有大事,召六部九卿会议。此外清要之职,号言路者曰都察院,备顾问者曰翰林院,司裁判者曰大理寺,主教育者曰国子监,掌外藩者曰理藩院”(见郑鹤声先生所著《中国近世史》)。
1705916003
1705916004
曾公于翰林院中任职时,尚未参与国家大事;进入内阁后,因未选入军机处,所以仍相当于闲散官员;直至升为侍郎,方才开始屡次向朝廷进言,发表政治主见。因此,曾公的政治生活,确切说来,应当始于升任侍郎之时。
1705916005
1705916006
曾公起初任礼部右侍郎,之后同时又兼任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咸丰元年五月”,又“兼署刑部左侍郎”,“十二月上备陈民间疾苦一疏”,“咸丰二年正月”,又“兼署吏部左侍郎,三月,疏请宽免胜保处分,以广言路,上嘉纳之”。(引语见《曾公大事记》)六部当中,曾任五部侍郎,且谏言多被采纳。可见,曾公此阶段的政治地位已不算低,而其政治经验亦相当丰富。所以,就此阶段的政治生活而言,虽然为时短暂,但足可称道。
1705916007
1705916008
咸丰二年六月,曾公被派为江西省乡试正考官,七月从京师出发,途中听说母亲病故,所以转道赶回家乡。前文已经述及,此处不再赘述。
1705916009
1705916010
此阶段的生活特点
1705916011
1705916012
综合上述各项内容,曾公此阶段的生活特点,大致如下:
1705916013
1705916014
学行方面
1705916015
1705916016
此阶段与早年时期相比,已大有进展。早年时期,曾公志在考取功名,只喜好文学。而此阶段,除文学以外,还涉足于史学、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地理等学科。早年时期,曾公喜欢置身于丝竹歌舞中悠闲度日。而此阶段,则力求改过自新,严于律己,且每日写日记,从未间断(中间暂停数年除外)。所以,此阶段曾公的德行与学识突飞猛进,与早年时期已有天壤之别。
1705916017
1705916018
师友方面
1705916019
1705916020
此阶段的良师益友,亦非早年时期所能比。早年时期的师友,不仅数量少,而且并未对曾公产生很大影响。而此阶段的师友,如风起云涌般。其中,唐镜海,如倭艮峰,对曾公的影响非常巨大。其他如吴竹如、窦兰泉、邵蕙西、何子贞等人,常于学问与品行方面,与曾公互相切磋,从而共同提高。
1705916021
1705916022
行踪方面
1705916023
1705916024
现阶段的游历范围,虽然不及早年时期广,但四川之行当中,穿越山西、陕西两省,并途经剑阁,怀古感今,借景抒情,亦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1705916025
1705916026
意志方面
1705916027
1705916028
此阶段,曾公立志匡时济世,并倡导身体力行,与早年汲汲于功名与埋首于文艺相比,胸襟已大为开阔。至于欲购置义田、决心著述,均为从自身实际能力出发而产生的设想,并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之人。
1705916029
1705916030
情感方面
1705916031
1705916032
此阶段,除思亲怀友之外,曾公亦时常担忧国事,欲雪国耻,其情感范畴,已非早年时期所能比拟。对待同乡、族人与姻亲,于钱财上毫不吝啬,竭尽所能给予帮助,绝非口惠而实不至之人。
1705916033
1705916034
嗜好方面
1705916035
1705916036
既爱买书,更爱读书,除书籍之外,便无其他嗜好。此阶段曾公好学不倦的精神,依旧如同早年时期。但不同之处在于,早年时期“尤好昌黎韩氏之文”,而此阶段则“取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及方苞之作,悉心而读之,其他六代之能诗者,及李白、苏轼、黄庭坚之徒,亦皆从其流而究其归”。
1705916037
1705916038
习惯方面
1705916039
1705916040
不仅于学习上有一定的课程计划,而且已将早年的吸烟恶习坚决摒弃,个人习惯方面明显大有进步。同时,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事有恒,容止有定”列入养生要言当中,用以时刻警醒自己,可见其日常生活极有规律。总而言之,曾公已由早年不规律的生活状态,进入此阶段有规律的生活状态。
[
上一页 ]
[ :1.7059159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