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926329e+09
1705926329
1705926330 总而言之,在义和团运动的策划中,李鸿章的良心是清白的。就像之后发生的事情所证明的那样,他表现出了少有的勇气。有一次,当他所有的同僚都抱着小心翼翼观望的态度时,李鸿章在奏折中大胆地指责了皇太后对端郡王的袒护,同时催促太后不惜一切代价和恼怒的列强和解。所以当他发现自己和自己的使命被怀疑被鄙视的时候,当他意识到英国官方的态度和实际的危险没有关系,而是由于他1896年以来和俄国的亲密关系的时候,当他把这种态度和俄国当局对他表示的礼貌的体谅和帮助加以对比的时候,如果他再不惜一切代价地接受俄国人这样巧妙的帮助,那么他就不会是其人了。
1705926331
1705926332 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笔者曾居住在上海(1900年7月21日至9月14日),当时有机会和李鸿章讨论义和团运动和其后果。这位李总督年事已高,身体迅速衰弱,走路需要仆人搀扶,显得十分脆弱。但他不屈不饶的精神没有消失,头脑也没有衰弱的迹象,当他愤怒时,两眼发出火光,如往常一样。一些领事机构决定不来拜访他,他没打算掩饰自己对他们无礼行为的愤怒之情;市政当局把他的随从和仆人限定为20人,他也没有掩饰对市政当局的愤怒;对于英国一再公开要求与被围攻的使馆直接联系,他还表示了愤慨。他让人传话保证他们的安全,这难道还不够吗?甚至当时他孤军奋战,国人质疑他,外国人蔑视他,而他还是表现出那种天真的自满和无畏的自信的奇妙心理,而这种心理正是他和外国人交往的特征。
1705926333
1705926334 7月23日,李鸿章对当时的局势(那时非常关键)所提出的补救措施,就是让列强给华北的联军指挥官拍电报,下令让他们停止向京城进军。对他自己来说,他不打算北上,直到慈禧已经意识到她在这个政策上的错误决定并准备做出弥补的时候,她的声明在本质上和他呈给朝廷的奏折中的警告是一致的。
1705926335
1705926336 但是当李鸿章在上海摆脱所有事务时,却要在俄国人的帮助下为他高贵的女主人恢复威严的地位。他在摩登居住区的住所是广州人刘学洵的房子(当时是臭名昭著的“白鸽”彩票的组织者),一年前这个人曾受命于太后去日本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李鸿章的亲信和财政代理人盛宫保每天来到这里进行长时间的会谈。由于领事机构总体上拒不承认李鸿章,所以其中的官员会单独而小心地在这里和他们见面。盛宫保当时还是中国电报局的董事,在这个时候他根据李鸿章的命令,在上海、天津和圣彼得堡之间奔波十分繁忙。7月31日,李鸿章接到了中国驻圣彼得堡公使的一份长文电报,得到了一个让人高兴的消息:如果太后尽快否认义和团并且寻求和解的话,俄国政府会尽力帮助中国摆脱困境。
1705926337
1705926338 7月3日,俄国批准了美国发布的通告,这个通告规定了结盟的列强共同采取行动的几项基本原则。在此前的通告上(6月16日),俄国宣称将与其他列强合作以恢复秩序,维护现状。它承诺会保护中国,让中国免遭其他列强的的攻击,这是李鸿章于1896年签订的秘密条约的自然结果,但由于条约的内容没有公开过,所以局面变得更加微妙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中,俄国所谓的现状绝对不是秘书海先生所说的那样。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俄国没有太多情感上的顾忌,为了更好地发挥能力,俄国驻京城的公使(帕夫卢)早在1897年10月便坦诚地告诉窦纳乐爵士:“俄国政府并不打算把紧邻俄国边境的中国省置于除了俄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影响之下。”
1705926339
1705926340 俄国驻北京公使馆解围后,李鸿章和圣彼得堡之间的电报联络的结果,很快就从俄国公使和军事指挥官的态度中看出来了。格尔斯先生制造了一个变化,即把中国政府这个愤愤不平的施暴者转化为一个令人同情的朋友,这个过程太突然了,以至于有些生硬缺乏技巧性。中国的舆论认为朝廷下令残害手无寸铁的传教士是不合适的。8月14日解除了对公使馆的围攻;同月9日,慈禧准备逃走,下令让李鸿章全权与列强谈判,并补充了一个重要的命令,即他必须“拍电报给各国外交部,以期结束敌对状态。”
1705926341
1705926342 到了8月底,李鸿章从俄国和日本那里得到了慈禧太后个人安全的保证,接着发电报给正在逃亡中的朝廷,请求长江沿岸的总督和庆亲王在和解谈判中协助他;同时,他继续待在上海。到了9月初,他和俄国的协议有了结果;满洲三省在俄国军队的占领下,俄国政府实际上已经宣布这三个省份不在国际协同行动的范围内。9月7日,格里尔斯凯将军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对面的阿穆尔河右岸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感恩祈祷仪式。穆拉维耶夫的语言终于灵验了:“河对岸迟早会是我们的。”
1705926343
1705926344 8月21日,李鸿章给中国驻华盛顿公使伍廷芳拍了一份电报,内容是敦促美国政府暂停敌对状态,撤退军队,任命和谈代表。25日,俄国公使馆发布了一份通告备忘录,其中的言辞和上面的电报内容非常相似,所以两份电报无疑出自一个文件。9月8日,俄国代表单独建议说,如果朝廷同意立刻返京,那么列强就会开始撤出京城,于是第二天李鸿章便发电报敦促朝廷回京。13日,他又给荣禄发了份电报,请求他劝说太后和端郡王断绝关系并停止所有工作,此外宣布立即返回京城。同时俄国公使馆通过把公使馆和俄国军队转移到天津,以此表现出了努力“履行诺言”的样子。但是由于没有人追随这个显而易见的迁移,也由于其他列强决定在京城进行和谈工作,所以俄国人又悄悄地在10月份回来了。
1705926345
1705926346 李鸿章得知庆亲王抵达京城的消息后,服从了朝廷一再坚持的命令,于9月14日离开了上海前往北方。在天津,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对李鸿章的态度和俄国对他健康状况的过分关心又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许这也更加坚定了这位老人的决心,让他更加相信俄国人,相信俄国人有办法解决未来的事情。至少他总能得到太后的赞同和支持,因为俄国公使馆承诺保护了她许多义和团的亲信,并许诺把大太监李莲英的名字从列强的黑名单上抹掉,从而赢得她的感激之情。此外,俄国公使已经尽力全力让外交机构接受李鸿章为全权谈判的代表,并且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尽管英国、美国和意大利的代表都因为怀疑而有些犹豫。
1705926347
1705926348 李鸿章回到了北方,年老的肩膀最后一次扛起了重担,弥补了他的政治对手的愚蠢行为造成的后果。在离开上海之前,他给朝廷呈上了一份奏折,弹劾了端郡王及其同党,他不仅在奏折上签了名,还得到了刘坤一和张之洞两位总督的同意,后两者都签上了各自的名字。
1705926349
1705926350 李鸿章在这份奏折里说到,如果义和团的首领们得不到严肃的处置,那么就不可能指望成功的谈判。但和平时一样,张之洞否认自己在奏折上签了名字,但是皇太后接受了这个劝告,下令惩罚她之前的顾问,这样一来,李鸿章又带着往日的自信重新掌权开始面对外交使团了。的确,靠着俄国公使团的支持,他逐渐采取了一种对各国代表有着小小冒犯的态度。比如在11月,他给各个公使馆发去了一份典型的不太礼貌的公文,抱怨联军在保定府的所作所为,甚至建议把中国军队调进京城“以期维持秩序”。他在京城的住所由哥萨克士兵保护,他本人与俄国公使的关系也最为亲密。事实上,他把所有的鸡蛋都放进了俄国人的篮子里。
1705926351
1705926352 尽管皇太后和她的许多高官对俄国的保护都存有感激之情,但李鸿章很快就意识到这种保护的背后将是沉重的代价。由于他提议整体地或部分地兑现这些代价,所以他自己肯定会被朝廷、御史和同僚们谴责为卖国贼。
1705926353
1705926354 在和平协议签订之后,紧接着《满洲条约》的内容也在10月底公布了。这些条款向全世界暴露了俄国出于“无私的友谊”而索要的报酬,于是立刻激起了长江流域总督们的愤怒抗议。李鸿章又一次地陷入了困境。
1705926355
1705926356 3月份的时候,李鸿章曾向朝廷保证俄国对满洲的军事占领只是暂时性的。在议和协议签订之后(9月7日),朝廷以他的保证为根据,命令他和同僚们向俄国公使提出正式请求,让俄国军队从满洲三省撤退,恢复中国对山海关铁路的控制。生来不诚实的庆亲王背弃了李鸿章,支持了朝廷的这个决定。李鸿章询问了皇太后,是否还有他法可取,以期让她恢复理智。难道要从英国或日本那里获得帮助来对抗俄国吗?
1705926357
1705926358 这时已经是10月底,这个老人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可恶的坚持要从他身上割肉的雷萨尔公使,一边是中国完全孤立无助的深渊,但他的体力已经无法承担这一大堆的麻烦。长江流域的两位总督已经联名上疏反对批准《满洲条约》,而且得到了朝廷的赞同。这就好比满人吃掉了大饼,却还希望大饼还存在着。
1705926359
1705926360 李鸿章奉命提醒他的俄国朋友,他们反复承诺的会保护中国领土的完整,但是他们提出的条约却企图破坏这个承诺。不过雷萨尔公使愤怒地说,他还记着在最需要“友谊”的时候李鸿章在私底下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对此李鸿章感到十分的不安。日本人也表现出急躁的好奇心;英国人虽然正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南非的德兰士瓦,但也明显心神不定。所以从俄国人的角度看,必须用木已成舟的事实来面对他们,让中国政府自己“让步”。
1705926361
1705926362 11月初,李鸿章卧病在床了,毫无同情心的雷萨尔公使一直在烦扰着他。到了同月7日,李鸿章便与世长辞了。对他来说,或许无法逃避的人生结局是一个逃避困境的方法,但这个方法却是一种残忍的方法。他把满足雷萨尔公使的任务留给了庆亲王和王文韶,如果在他们讨论五个月后将会签署那份条约时,他那无法安宁的灵魂还在京城上空飘荡的话,那么他一定会看到那些同僚和批评者无可救药的无能为力,从而得到一些快感。
1705926363
1705926364 即使我们承认李鸿章和俄国的外交关系是一种仅仅能够应付眼前事务的机会主义,即使承认他可能是一个从祖国的困境中捞取好处的人,但我们还是不能否认,他在棋局中走的每一步都有合理和肯定的目的,在整体上都对中国的需求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国际政治局势也有着明智的理解力。所以他不同于中国官场上那些引人注目的精英人士,也不同于旧政权里墨守成规的保守人士,也不同于维新派的进步人士,他们中的每个人从来都没有根据对中国以外的人和事去制定一项可行的政策。
1705926365
1705926366 李鸿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俄国的“友谊”,这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从对他的性格和处事方法的了解看,有理由相信他在这件事情上不是幻想的态度;他之所以和莫斯科交朋友,那只是因为他在1895年的确需要朋友。当那一天来临时,不是他而是慈禧太后的愚蠢打乱了他的如意算盘,那时候慈禧太后还是支持义和团运动,而这种态度给俄国提供了机会。
1705926367
1705926368 如果不谈李鸿章在欧洲和美国的成功游历,那么就无法对他作为外交官的生涯做一个完整的叙述。在许多方面,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远游。这位中国外交界的第一把手当时已经73岁,除了前一年曾出使日本外没有去过别的国家;但是他在整个旅行过程中仍能保持镇定、处变不惊,而且还抓住一切机会给西方国家的统治者和政治家们提出建议,对于他们迅速崛起的文明导致的道德沦丧他还将之与自己国家的道德进行了比较。他的言行给全世界的媒体提供了六个月的具有异国风情的有趣话题:他讨论的人和事的方式,不仅有世外桃源般的天真幽默的批评,还有出人意料的唐突言辞。
1705926369
1705926370 所有在天津衙门里认识李鸿章的人都很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态度是故意为之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种东方式的微妙又神秘的气氛。为了制造这样的氛围,他带着一个选举代理人所具有的新闻工作者的本能利用了新闻界,尤其是美国的新闻界;他在欧洲诸国首都表现出的神情给他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带来了荣誉。不管是去哪里,他都会让有产阶级感到惊讶,结果充分表明了他的政策是正确的。他回到中国后,他对一位在天津的英国朋友谈到了这件事情,说中国官员对欧洲事务的无知程度并不超过欧洲政治家对中国事务的无知程度。无疑,这位年老的政客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让他陷入了深思,他在余生中对外国人的态度比起游历之前更有礼貌,且少了一些嘲讽。
1705926371
1705926372 我们已经看到慈禧太后派李鸿章去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礼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他置于其朝廷中的敌人和批评者的打击范围之外;同时,俄国商讨签订一个明确的协议以期对付日本将来的侵略,能够让他挽回在《马关条约》签订中丧失的一些威严。在李鸿章耗资巨大的军备被击败之后,对慈禧太后来讲,要想支持他在天津对付御史们的攻击是非常困难的,让他留在京城也是不明智的办法,所以卡西尼伯爵邀请他参见沙皇的加冕礼正合太后的心意。他把旅程延长至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美国,也是为了能让他多些呼吸空间;同时,李鸿章希望在休闲中办点事情,劝说英国政府(因为它最感兴趣)同意增加百分之五十的海关进口税。
1705926373
1705926374 在欧洲和美国,很少或没有人知道李鸿章在国内的危险境地;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得到了近似皇室成员般的待遇,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外交任务是朝廷给他这个中国最显赫政治家的至高无上的尊荣。李鸿章和精明的翻译兼秘书罗丰禄对于这种观念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当有人认为李鸿章在订购大量的军备、铁路建材和军舰时,他们也不否认。相反的是,无论他到哪,这位大清帝国的使臣都要参观一下造船厂和兵工厂,非常热情地打听产品的价格,但是他没有预定,因为他既没有钱也没有权进行购买。但是他被视为中国未来口味的总调剂师,他在英国、法国和德国所受的待遇增加了他作为儒学家面对西方自称的道德和行为优势时所怀有的嘲讽态度。就像科迪埃公使曾公允地观察到的那样,欧洲人之前从未在中国人面前暴露出缺乏尊严或如此的道德低下;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既丢了钱还弄得十分难堪。
1705926375
1705926376 密吉先生令人敬佩的著作《英国人在中国》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精准有趣地分析了李鸿章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的活动,虽说这本书已经于1900年出版,但很奇怪的是他对李鸿章的海外游历只字未提。更遗憾的是,对这位老政治家在这次值得纪念的远游中的思想、言辞和行为都没有进行可靠的叙述。如果我们有可能获得这个旅行者对俾斯麦、克虏伯、格莱斯顿、索尔兹伯里勋爵和克利夫兰总统的看法的真实记录,能够知道他在很短时间内见到这种文明以及看到德国步兵和英国舰队时的想法的话,那将会是多么的有趣啊!
1705926377
1705926378 李鸿章对记者所说的几乎都是玩笑话,是他通常乐意想说就说的话,或者对于客人来说是不太适合的话。他那忠诚的美国秘书兼知己毕德格先生保存了他1901年前大量的日记,这些日记一定记下了这些事情,但不幸的是,自从他去世后,这些日记都找不到了,这让全世界都无法知道李鸿章内心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否还保留着他那高傲冷漠的姿态和令人不开心的对比习惯。
[ 上一页 ]  [ :1.7059263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