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41693
回到咸阳的子异,年仅二十五岁。他与吕不韦一道逃出邯郸时,由于事情紧急,夫人赵姬和年仅三岁的长子嬴政都被留在围城邯郸,生死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人情的考虑,也依据秦国的制度,马上为他物色新夫人成了紧迫的事情。
1705941694
1705941695
按照当时的惯例,王子的婚姻多由母后决定。夏姬是嬴异的生母,在儿子的政治前途上她插不上话,得听华阳夫人的;在儿子的第二次婚姻上,她则是当仁不让的关键人物,子异的新夫人,当由她选定。也依据当时的惯例,母后为儿子娶妻,多会在自己的近亲中选取,熟悉的娘家自然成为首选。比如说,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出身于魏国,她为秦武王选取的夫人是魏夫人。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出身于楚国,她为秦昭王选定的夫人是楚夫人。以此推断,夏姬为子异选取的新夫人,应当是韩国王族出身的韩夫人。
1705941696
1705941697
子异是秦昭王五十年初回到秦国的,我们推算他回到咸阳的当年娶妻,第二年生下成蟜,成蟜大概比嬴政小三岁左右,是子异的次子,嬴政的异母弟。韩夫人是夏姬从自己的娘家选定的儿媳,她生下的成蟜,自然得到夏姬的喜爱和关照。
1705941698
1705941699
如此一来,内以夏姬、韩夫人和成蟜为中心,外以韩国为支援,在秦国的王室里面,自然形成一种新的韩系外戚政治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赵姬和嬴政不能从赵国归来,成蟜就将取代嬴政成为子异的第一继承人,韩夫人就将取代赵姬成为第一夫人,秦国的政局将会变动,秦始皇的一生,将会有完全不同的命运。
1705941700
1705941701
4.三种外戚势力的博弈
1705941702
1705941703
幸运的是,赵姬和嬴政劫后余生。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嬴政的曾祖父秦昭王死去,祖父安国君即位,是为孝文王,父亲子异正式做了王太子。以新王即位为契机,敌对的秦赵关系和解,作为表示和解的行动,赵国将赵姬和嬴政送回秦国。这个时候,距离子异逃出邯郸整整六年,嬴政已经九岁,而成蟜呢,大概是六岁。
1705941704
1705941705
孝文王即位时已经五十多岁,身体衰弱,正式即位三天就死去,子异即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即位以后,养母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为夏太后,两宫太后的局面正式形成。在咸阳的秦国宫廷中,以庄襄王嬴异为中心,以两位太后为双翼,形成一种微妙的政治关系网。为了明了起见,我将这种关系网列表如下:
1705941706
1705941707
1705941708
1705941709
1705941710
首先看这张表上的华阳太后与夏太后,我用并立来概括她们之间的关系。我所说的并立关系,是有分有合即有合作也有对抗的关系。
1705941711
1705941712
华阳太后是子异的养母,政治上的母亲,她出身于楚国,是势力强大的楚系外戚势力的中心人物。夏太后是子异的生母,出身于韩国,是韩系外戚势力的中心人物。
1705941713
1705941714
两位太后,在支持庄襄王子异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对待赵姬和韩夫人的态度上,两位太后就有所不同了。华阳太后通过吕不韦的沟通,接受了身在邯郸的子异和他的家庭,赵姬的正夫人地位,嬴政的嫡长子地位,都是她认可的,她自然对赵姬和嬴政有亲近感。夏太后就不同了,她与吕不韦、赵姬本来没有什么关系,嬴政也是九岁以后才回到咸阳来的,关系相对疏远。另一方面,韩夫人是她选定的儿媳,与她关系亲密,成蟜从小就在她的身边,更得她的喜爱和呵护,自然也是人之常情。
1705941715
1705941716
对于赵姬、嬴政与韩夫人、成蟜,我用对立来概括他们之间的关系。赵姬出身于赵国的豪门,与她有关的人物多是赵国人,比如她后来的面首兼权臣嫪毐,或者是从赵国来到秦国的人,比如吕不韦,她自己和嬴政也是由赵国送回到秦国来的,所以,以赵姬为中心的政治势力,与赵国关系密切,不妨称为赵系外戚势力。赵系外戚势力发达以前,赵姬依附于华阳夫人,受到楚系外戚的庇护。
1705941717
1705941718
另一方面,韩夫人出身于韩国的王族,是夏太后的亲属,她与赵姬分属于不同的外戚势力。子异娶韩夫人,是在从邯郸回到咸阳以后,当时,赵姬和嬴政生死不明,新婚的韩夫人有夏姬的支持,当然是可能取代正夫人赵姬的第一人选。成蟜出生以后,立成蟜为继承人取代生死不明的嬴政,在秦国政权和王室内部,想来曾经成为现实的议题。从这种历史背景上看,韩夫人与赵姬,始终是对立的后宫;至于成蟜,从他的出生开始,就是嬴政的潜在政敌。
1705941719
1705941720
毫无疑问,以韩夫人取代赵姬,以成蟜取代嬴政,符合夏姬和韩系外戚的利益,却不符合以华阳夫人为中心的楚系外戚的利益。赵姬和嬴政,虽然不是楚系的血亲,却是楚系认可的养亲,楚系必须坚决地支持他们,防止夏姬和韩系的势力过度扩张。想来,正是在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的坚决支持之下,加之吕不韦的协助,子异才能抗拒生母夏姬和韩系外戚的压力,坚持等待赵姬和嬴政六年之久。六年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和暗地里的激烈争斗,详情虽然不得而知,但大体上还是可以联想得到的。
1705941721
1705941722
子异即位以后,赵姬被立为王后,嬴政被立为王太子,在庄襄王居中的平衡之下,诸种名分确定,老臣们受到尊重,亲族们受到厚遇,百姓也得到恩惠,政情安定。两位太后在上,也一时相安无事。依照秦国王室的惯例,王后一般不参与政治。在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之下,王后赵姬与侧室韩夫人,大体上风平浪静;嬴政与成蟜,在子异的爱护下,长兄幼弟一同成长。可以说,回到咸阳的嬴政,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少年时光。
1705941723
1705941724
嬴政幸福的少年时代,是以父亲庄襄王在世为前提的。庄襄王在位只有三年,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做了秦王。秦国的政局,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嬴政也结束了他幸福的少年时代,进入了风云不定、暗流涌动的幼王时代。在诸位太后的庇护下,他与弟弟成蟜之间的暗斗和明争,也一步一步趋于明显和激烈。
1705941725
1705941726
5.嬴政委政于谁?
1705941727
1705941728
嬴政即位的时候,只有十三岁,尚未成年,不能亲政,只能委政于太后和大臣,从十三岁到二十二岁,整整十年。那么,在这十年之间,被委以大政,真正掌管秦国政权的是谁呢?
1705941729
1705941730
历代学者认为,嬴政年幼期间,被委政的太后是母亲帝太后,被委政的大臣是相国吕不韦,他们二人是这十年间真正掌管秦国政权的主要人物。然而,这个说法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是一个必须予以澄清的历史错误。
1705941731
1705941732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见解,忽视了两个重大历史事实。第一:嬴政即位之时,太后一共有三位,除了嬴政的生母帝太后赵姬之外,还有两位太后,一位是嬴政的养祖母华阳太后,另一位是嬴政的亲祖母夏太后。
1705941733
1705941734
三位太后,不管是从名分辈分来看,还是从根基权势来看,华阳太后都有绝对的优势,是第一位的。华阳太后之后是夏太后,最后才是帝太后。这个顺序,我们不仅有文献的依据,也得到了新近出土的秦汉法律的支持。根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秦汉时代,对于男子死后的继承者权益的顺序有明确的规定:第一位是儿子,第二位是父母,第三位是妻子,第四位是女儿。依据这种原则,子异死后,第一位的继承者是儿子嬴政,第二位是两位在世的母亲,也就是华阳太后和夏太后,第三位才是子异的妻子帝太后。
1705941735
1705941736
所以,嬴政年幼,委政于太后,应当是委政于三位太后,三位太后当中,真正主事的人,是华阳太后。华阳太后是嬴政的祖父孝文王的正妻,是嬴政的父亲子异名分上的母亲,她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在她周围有一大批亲族亲信,比如在收养子异为养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华阳大姐和弟弟阳泉君等人,这个时候都聚集在华阳太后身边。多年以来,以华阳太后为首的亲族亲信,形成了一个控制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势力强大,如日中天。可以肯定地说,在嬴政亲政前的十年间,真正掌管着秦国政权的人,是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第一个重大历史事实。
1705941737
1705941738
第二个重大历史事实是:嬴政即位之初的大臣,除了相国吕不韦外,秦昭王以来的一大批老臣都健在,比如将军蒙骜、王龁等人,他们一直受到尊宠重用,统领军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吕不韦共同执掌国政的,还有两位非常重要的大臣,一位是昌平君,一位是昌文君。他们都是活跃在秦国政坛的楚国公子,同属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
1705941739
1705941740
所以说,嬴政年幼,委政于大臣,决非仅仅指吕不韦一人,而是指秦昭王以来的一批老臣,其中,在政权中枢主持国政的主要有三位: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三人当中,昌平君和昌文君都是华阳太后的亲属亲信,至于吕不韦,他是促成华阳太后收养子异的牵线人,得到华阳太后和子异双方的信任,一半可算是华阳太后的人。庄襄王子异过世以后,他继续得到华阳太后的信任,也得到帝太后的信任,得以继续执掌国政。
1705941741
1705941742
6.夏太后之死引起的震动
[
上一页 ]
[ :1.7059416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