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941743e+09
1705941743
1705941744 由此可见,嬴政十三岁即位的时候,成蟜只有十岁,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受三位太后之间关系的左右。史书中有关成蟜的记载非常之少,只有两件事情,一件是前面我们已经讲到的叛秦降赵,还有一件是出使韩国。
1705941745
1705941746 根据《战国策·秦策》《新序·善谋》《史记·春申君列传》等文献的记载,秦王政五年,成蟜出使韩国,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得到韩国献出的“百里之地”。这件事情作为战国故事流传下来,仅仅在外国使者与秦王的谈话中偶然提到,对于事情的详细,没有作具体的交代,难免又成为一桩历史之谜。
1705941747
1705941748 我在整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注意到一个年龄问题。这件事情发生在秦王政五年,当时,嬴政十八岁,还没有亲政,成蟜呢,最多只有十五岁(本书人物的年龄,一律按照古代成例用虚岁),年纪轻轻的他,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取得韩国的大片土地,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1705941749
1705941750 历史上很多不可思议的纪事,往往有隐秘的背景。对于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顺着成蟜—韩夫人—夏太后—韩系外戚的脉络,我们可以作一种合理的推测。年轻的王子成蟜,无功无爵禄,母亲韩夫人忧心,祖母夏太后也觉得不妥。根据秦国的法律,身为王子的成蟜如果没有功劳,是不能得到爵位官职的。成蟜出头发达的事情,不仅牵动着母亲韩夫人的心,也成了祖母夏太后的心病。
1705941751
1705941752 我们前面已经谈道,夏太后与韩夫人都出身于韩国,与韩国王室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她们动用自己的关系网,派遣成蟜出使韩国,通过军事压力和外交活动,迫使韩国献出百里的土地。成蟜归来后,因功受封,成为拥有封土和封号的封君,他的封号“长安君”的由来,或许就在这里。由此看来,成蟜在对韩国的扩张活动中立功的事情,很可能是夏太后和韩夫人为了封赏成蟜而特意安排的活动。
1705941753
1705941754 一句话,夏太后是成蟜的保护者,她生前为自己所钟爱的孙子做了尽可能的安排。不过,保护者的精心安排,管得了生前,保不住死后。秦王政七年,夏太后死去,成蟜失去保护伞,他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不幸结果,就是成蟜之乱。
1705941755
1705941756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说:七年,“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韩系的祖母与孙子之间,两个不幸的事件,先后相继,背后不会没有关联。这种关联究竟是什么呢?由于史书完全没有记载,我们只能根据近年来考古的发掘,作一点可能的推测。
1705941757
1705941758 夏太后是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的侧室,还在世的华阳太后才是正妻,所以,她死后不能与孝文王合葬。孝文王的墓地在秦东陵(今西安临潼区),华阳太后死后与孝文王合葬在这里。夏太后死以前,为自己另外选定了葬地“杜东”,在今天西安市南部的长安区。
1705941759
1705941760 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她有一句谈及为什么选中杜东作为自己葬地的话:“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意思是说,我选杜东做我的葬地,由此往东,可以望见我的儿子的墓地,由此往西,可以望见我的夫君的墓地。一百年以后,这个地方会发达兴旺,成为有万家住户的城市。如果这句话真的是夏太后生前所言的话,就成了这位老太后在历史上唯一的一句留言。
1705941761
1705941762 关于夏太后,由于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她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似乎只是一位被冷落的后宫夫人,她在历史上的存在,似乎只是被安排来用作华阳夫人的陪衬,以她的黯然失落,映照华阳太后的光辉显赫。然而,历史的真相真是这样的吗?或者,这一切只是残缺史书挂一漏万的记载所导致的误会?
1705941763
1705941764 2006年,我得到夏太后的墓葬被发掘的消息。2007年3月,我专程前往考察。雨天泥泞,步履艰难,当我来到西安南部的长安区神禾塬,进入发掘现场时,我感到惊奇,我感到震撼,旧日读史书所留下的夏太后的印象,瞬间一扫而空。当时当地,出现在我眼前的墓葬,规模宏大,气势辉煌,一座亚字形的帝王级规模的大墓,东西长一百三十米,南北宽一百一十米,墓室在地下十五米深处,周围有十三座陪葬墓。整个陵园占地约二百六十亩,南北长五百五十米,东西宽三百一十米,原本有各种地面建筑。
1705941765
1705941766 如果这座墓葬主人真的是夏太后的话,可以想象得到,如此规模的一座大墓,决非短时间能够修建。夏姬被尊为太后,是在庄襄王元年,夏太后之死,是在秦王政七年,其间的十年,应当就是这座大墓的修筑时间。也可以想象得到,如此一座大墓的主人,生前必有高贵的地位,显赫的权势。在儿子庄襄王子异的时代,夏太后与华阳太后分据两宫,共同辅助秦王。在孙子秦王嬴政的时代,夏太后与华阳太后共同监理政权,守护先王留下的基业,她在秦国政局中的影响,举足轻重。
1705941767
1705941768 母后干政,外戚当权,是秦汉政治的通例,可以说是制度性的产物。秦国早年的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不太清楚。不过,在史籍的只言片语和出土的铭文上,强大的母后和外戚的活动,仍然是可以看到痕迹的,到了秦昭王即位以后,情况就非常明显了。以宣太后为中心的楚系外戚集团,完全主导了秦国政权。伴随着这种情况,当权的太后去世时,政治上往往出现重大的变动。宣太后死后,当权的楚系外戚权贵们,包括华阳夫人的祖父,都被放逐出京,解除了政治权力。与此类似,夏太后死去,秦国政治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动。
1705941769
1705941770 伴随夏太后的死,韩系外戚失去了中心人物,不可避免地衰落。分据两宫的两位祖母级的太后,只剩华阳太后,而以赵姬为中心的赵系外戚,力量日益强大起来,秦国宫廷的政治势力将重新洗牌组合。夏太后在世时,韩夫人可以援引夏太后与赵姬分庭抗礼,两位庄襄王的遗孀间可以保持一定的平衡,如今韩夫人失去后盾,自然是孤立失势。相反,赵姬没有了夏太后的掣肘,自恃是秦王的生母,又有相国吕不韦和面首嫪毐的支持,行情看涨,甚至一步步走向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在这种背景之下,她利用夏太后之死的机会,趁势排挤韩夫人和成蟜,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705941771
1705941772 无独有偶,恰巧在夏太后死的次年,统治了韩国三十四年之久的桓惠王去世,变化了的韩国政局,也给赵姬彻底打击韩夫人和成蟜提供了机会。从以后一连串的事情来看,以帝太后赵姬为首的赵系外戚打击韩夫人和成蟜的结果,就是成蟜之乱。替帝太后充当打手的人,就是面首嫪毐。
1705941773
1705941774 7.寡居的帝太后
1705941775
1705941776 嫪毐是何许人,他为什么会在成蟜之乱中替帝太后充当打手?为了便于案情的调查,我首先提供有关嫪毐的个人材料如下:
1705941777
1705941778
1705941779
1705941780
1705941781 嫪毐是赵国邯郸人,与帝太后赵姬是同乡。有人说他本来就与赵姬相识有染,后来随同赵姬一道来到秦国,一直默默地侍候赵姬,等赵姬做了太后以后,他才张扬红火了起来。不过,《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嫪毐本来是吕不韦的舍人,就是家臣,后来被吕不韦介绍给帝太后,得到帝太后的宠爱,方才发达起来,被授予秦国的最高爵位,封为长信侯,权倾一时。
1705941782
1705941783 嫪毐这个人,本是倡优一类的人物。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超强的性功能。据说,在酒席宴会的乐舞演出中,他可以用勃起的阳具套上桐木小车轮作精彩的表演,被称为大阴人。那么,这样一个古怪特异的人物,为什么会被吕不韦看中,并且将他介绍给帝太后呢?帝太后又为什么会宠爱他?他为什么能够在秦国政坛上红极一时呢?这就必须从吕不韦与帝太后赵姬的关系说起了。
1705941784
1705941785 赵姬是邯郸人,出身于赵国的豪家。所谓“豪家”,就是有势力的大户人家。赵姬天资绝色,能歌善舞,在邯郸的佳丽名媛当中,堪称引领时尚的先锋。
1705941786
1705941787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作“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位燕国人来到赵国的首都邯郸,邯郸的一切是那样新潮繁华,连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都是那样好看,于是这位燕国人就学邯郸人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都忘记了,没有办法,只好爬着回去。
1705941788
1705941789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固然是一种比喻,指的是盲目模仿人,不但没有学会新东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东西给丢掉了。庄子是战国时代的人,邯郸学步的历史背景,与赵姬时代的赵国首都邯郸相当接近。在当时,邯郸是天下闻名的大都市,以引领天下时尚著称。邯郸时尚,一是公子养士行侠,一是美女多情善舞。从赵姬以后的行事为人来看,她确是一位迷人多情的美人,她的人生价值取向,少在政治而多在生活。
1705941790
1705941791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赵姬怀上嬴政的这一年,遇上长平之战。生下嬴政的第二年,秦军围困邯郸。第三年,子异与吕不韦逃出邯郸,她带着三岁的嬴政九死一生,历尽千辛万苦。整整六年以后,秦国与赵国和解,她才带着九岁的嬴政,被赵国送还,回到咸阳。可以想象,在这一段时期中,作为母亲的赵姬,为了保护和抚育嬴政,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母子二人,可谓患难与共,情深似海。
1705941792
[ 上一页 ]  [ :1.7059417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