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74566
1705974567
问:除科学文化研究之外,近来您开始关注科学传播研究,并招收了一些研究生做这方面的选题,您能否具体谈谈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1705974568
1705974569
答:如上所说,其实科学传播研究也可以算是广义的科学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内容,而且,它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科学史、科学哲学等基础上,从事科学传播工作,是有着特殊的优势的。就我个人来说,在科学传播研究上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传播理论的研究,一是对于一些科学传播实践工作的参与。我带的一些硕士研究生中,既有研究科学传播理论的(如对国外公众理解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有研究更具体的一些专题性问题的。可惜,目前学校对博士招生名额控制太严,暂时还没有条件指导学生在这方面做更深入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与撰写。
1705974570
1705974571
问:作为科学史家,您不仅身体力行参与科学的传播工作,还对更广泛范围内的教育问题给予了关注,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它们和您的科学史研究有何关联呢?
1705974572
1705974573
答:是的,教育也是我参与了的一个领域,但很有限,我的工作只集中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上。我进入教育研究的切入点,仍然是科学史,后来,又逐渐扩展到STS对科学教育的影响等。我曾是教育部初高中物理新课标制订组的核心成员,虽然大学本科我也是学物理的,但在课标组里,我能够做的,只限于STS与物理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说到科学与教育研究的关系,当然也可以是很密切的,科学史在教育中的应用,本身就属于“应用科学史”的一部分(对于科学传播来说也是如此)。最近我刚刚和我带的博士生江洋合作写了一本名为《科学史与教育》的书,应该算是这类相关的工作吧。
1705974574
1705974575
问:从刚才的访谈内容,我们知道您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一阶的实证科学史到科学编史学,再到科学的文化研究、科学传播研究和教育研究,这展现了您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学术理念,并且您在每个领域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念,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对此,您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给大家分享?
1705974576
1705974577
答:要说经验介绍,确实有些难。这不是因为谦虚或保守,而是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并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经验可说。如果一定要一般性地讲,那么,恐怕也就是认真、严谨、多阅读、勤思考、保持独立见解、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样一些老生常谈的话了。也许,还可以加上一条,那就是,不要太计较,别怕多工作。至于像少睡觉这样的做法,也许就不应该作为经验来介绍了吧,因为按照“科学”的观点,那可是一种恶习呢!
1705974578
1705974579
问:有没有担心过,如此广泛的学术兴趣会影响您的主业(科学史研究)呢?
1705974580
1705974581
答:也不是完全没有担心,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从消极的方面考虑,这样的做法肯定会对我的主业——科学史研究有一定影响;但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可以对科学史研究的见解、思路、方法、视角有某些正面的影响,特别是在意识和观念上的积极影响。另外,我承认,我这个人比较“兴趣至上”,不太在意非要通过少数极为专深的研究来获取什么东西。这也是一种个人风格,顺从于“兴趣至上”,反映在工作中,就成了这样一种很“杂”(我觉得其间也有条理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局面。这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已。
1705974582
1705974583
问:谢谢刘老师。
1705974584
1705974585
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705974586
1705974587
[1]章梅芳(1979~ ),女,安徽安庆人,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文化传播。北京,邮编:100083。
1705974588
1705974589
[2]刘兵(1958~ ),男,辽宁海城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科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史、科学文化传播。北京,邮编:100084。
1705974590
1705974591
1705974592
1705974593
1705974595
文化寻真:人类学学者访谈录(2005~2015) 和平跨居与文化共享
1705974596
1705974597
问/秦红增[1]答/周建新[2]
1705974598
1705974599
摘要:本文从对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研究入手,对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民族进行了扼要分析,认为“和平跨居”研究的目标就是让世界跨国民族在和平的环境中分享彼此的历史与文化。
1705974600
1705974601
关键词: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文化分享
1705974602
1705974603
问:周教授,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学报的访谈。听说您最近完成了新著《和平跨居论》,能给我们谈谈这本新书的主要内容吗?
1705974604
1705974605
答:首先,非常感谢学报为我安排了这次访谈。我是200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的,直到2006年底才得以完成,很惭愧,拖延的时间太长了,不过我想你是可以理解的。我的新书主要是从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入手,研究本地区特殊的“和平跨居”文化生态模式。
1705974606
1705974607
书中首先对本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描述,进而运用人文地理学和人类学理论,对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地区的人文生境进行了研究,认为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交互影响,所形成的特殊人文生境是“和平跨居”文化模式存在的前提。在理论的应用上,该书主要吸取了环境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的合理部分,以族群及其互动关系理论为基础进行综合研究。
1705974608
1705974609
此书在国内学术界第一次全面梳理了缅甸各民族概况,并就中缅跨国民族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中缅跨国民族研究成果很少,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不多,而缅文资料又相当缺乏,一些问题没有完全弄清,只能存疑,留待将来进一步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与中国南方相邻的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的民族划分情况不太熟悉,特别是对老挝和缅甸国内的民族划分情况了解甚少,即使在一些最新的出版物中也大量引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旧资料或者存在错误。因此,对于缅甸的民族情况要加强研究。
1705974610
1705974611
通过对本地区多样性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分析,我认为本地区之所以是一个文化混合地带,是因为存在多民族社会的混合,尤其是存在不同性质却具有开放、兼容特征的多级文化圈的叠加,并且这些文化圈相互交叉影响,产生出相互依存的思想意识。
1705974612
1705974613
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我还专门对本地区存在的几个突出社会问题以及相对平稳的民族宗教问题进行了材料归纳,并分析了社会问题突出而民族宗教问题相对平稳的原因,为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文化模式分析提供了扎实的田野材料和理论依据。
1705974614
1705974615
除了以上系统梳理和使用大量的新材料外,本书的理论创新点就是提出了跨国民族的两种和平跨居模式,即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并着重论述了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
[
上一页 ]
[ :1.7059745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