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76540
第五,需要注意不同调查结果比较的前提。对同一现象的研究所产生的多个不同的结果,往往会成为研究者进行比较的对象。一般来说,无论是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还是结果之间的差异性,都有助于研究者发现这一现象的一般性规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调查结果进行这种比较时,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不同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和样本之间要具有可比性。如果缺乏这种前提,不同结果之间的比较不仅不利于研究者发现一般规律,相反还会对其产生误导。尤其是在对已婚独生子女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时,还要注意区分不同类型的青年夫妇,如双独夫妇、单独夫妇和非独夫妇。
1705976541
1705976542
问:谢谢您的回答,我最后还想问的一个问题是,您认为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独生子女?
1705976543
1705976544
答:米尔斯曾经说过,“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两者,就不能了解其中之一”。在看待独生子女现象时,我们也需要这种被称作“社会学想象力”的眼光和视角。二十几年来,第一代独生子女成长和发展起来了。应该看到,他们身上始终带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特定教育思想、特定价值观念所留下的烙印。许多研究所得出的两类人在发展状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别的结论,对于人们从总体上正确认识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种现实:目前许多被认为属于独生子女的特征、现象和问题,实际上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一起成长的新一代城市青少年的整体特征、普遍现象和共同问题。
1705976545
1705976546
所以,我认为一种正确的认识方式是将独生子女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只有把发生在这一代人身上的各种现象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何以成为今天的他们。我们对这一代独生子女进行评价的时候,既不能用过去的标准去衡量、要求、评价,也很难用过去的经验去预测——因为他们所经历的是我们所不曾经历的成长之路,他们是特定的社会历史造就的一代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客观、真实地记录下他们在社会变迁中的成长足迹。
1705976547
1705976548
问:谢谢您接受访谈。您的介绍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独生子女的成长足迹,更展示了您对社会变迁中的这一代人的人文关怀。期待您取得更多的成果!
1705976549
1705976550
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705976551
1705976552
[1]王小璐(1979~ ),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博士。江苏南京,邮编:210095。
1705976553
1705976554
[2]风笑天(1954~ ),湖北武汉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邮编:210093。
1705976555
1705976556
1705976557
1705976558
1705976560
文化寻真:人类学学者访谈录(2005~2015) 人类学之路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
1705976561
1705976562
——新时期人类学研究省思
1705976563
1705976564
问/秦红增[1]答/何明[2]
1705976565
1705976566
摘要:民族学、人类学的核心产品是民族志,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百年发展的历史中,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最大教训就是没有产生像《江村经济》、《金翼》、《祖荫下》、《芒市边民的摆》等一样的民族志。扎实、深入的田野调查,是完成高水平的民族志的前提。诚如杨成志先生所说:民族学的路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不认真做调查,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民族志。如果只靠拾人牙慧、倒卖洋人的概念,中国的民族学、人类学就不可能进步,不可能对社会产生益处,不可能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1705976567
1705976568
关键词:人类学;民族志;海外民族志
1705976569
1705976570
问:何教授您好,多谢您能接受我们学报的约稿和访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1995年以来,围绕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形成了“封面学者”、“专题研究”等特色栏目。或许正是得益于此,我们的刊物和“人类学”研究栏目入选了教育部“名刊”、“名栏”建设工程,在此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向关爱我们学报的学人表示真诚的感谢。2010年我们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合作,推出了费孝通、林耀华两位大师的纪念文章和图片。前一阵我与丁宏教授见面时谈到,今后若是还有类似的任务,我们学报都无条件地支持,以更好地让后辈领略到学术先贤们的学术智慧。云南大学的民族学研究在国内外都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术传承持久而深厚,学术氛围热烈而融洽,学术创新敏锐而独到,学术名家辈出。不知云南大学在这方面有什么打算?
1705976571
1705976572
答: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期间,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的创建时期。1939年,应熊庆来校长的聘请,吴文藻先生创建了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及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研究室”;同年,方国瑜先生创建了“西南文化研究室”。两个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吴先生延聘了费孝通、林耀华、许烺光、陶云逵等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和张之毅、谷苞、田汝康、胡庆钧等一批青年才俊来云南大学工作,完成了《云南三村》、《祖荫下》、《芒市边民的摆》等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经典著作。抗战结束后,费孝通等学者返回北京,熊庆来校长聘请燕京大学教授杨堃来云南大学接任费孝通的工作,与江应樑、方国瑜等继续组织民族学、人类学的调查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期进行院系调整的过程中,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一直坚持到1954年,成为全国最后拆并的社会学系,杨堃、江应樑等教授调入历史系工作,与方国瑜一起转入民族史地研究领域,云南大学成为中国西南史地研究的重镇。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大学开始了民族学、人类学的恢复、重建工作,1980年成立了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所,1981年获得中国民族史博士学位授权并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1988年人类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云南大学的民族学、人类学学科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1995年获得民族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民族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民族学学科获准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同年获准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获准设立民族学科研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在云南大学成功举办。同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云南大学民族学排名全国第一。
1705976573
1705976574
云南大学高度重视学科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曾编辑出版《方国瑜文集》。2010年,在林耀华先生100周年诞辰时,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在云南大学举办了纪念活动。随后,在费孝通先生100周年诞辰时,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又与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合作,在当年魁阁所在地云南省呈贡县魁星阁举办了研讨会。此外,我们正在收集,整理《江应樑文集》,计划明年出版。江应樑先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民族史家。他于20世纪30年代初进入中山大学攻读人类学研究生,成为中国最早的人类学研究生之一。其间,他跟随杨成志先生多次到海南岛调查黎族和苗族。研究生毕业后他转至云南做调查研究,曾任云南省边政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车里县(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县长,不仅对傣族、彝族等民族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且编著了《边疆行政人员手册》、《腾龙边区开发方案》、《思茅沿边开发方案》等,提出了平等对待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开发边疆地区的经济非掠夺边疆地区人民的财富、提高边疆地区的生活和文化水平等边疆开发原则,对抗战时期的边疆政策和边疆建设工作产生了重要作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再有,杨堃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在云南大学工作期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民族学学者,制订了建立调查研究基地和开展民族调查研究的系统计划,为云南大学的民族学乃至中国的民族学学科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收集了杨先生生前的手稿、用具、照片等遗物,其中包括与其导师、法国著名人类学家莫斯的信件等珍贵文物。有伟人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牢记着也享受着先辈留给我们的优良学术传统和宝贵学术遗产,我们有传承、发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合作宣传与纪念前辈的学术业绩。
1705976575
1705976576
问:的确,今日的纪念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市场经济和发展理念已潜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术界也是如此,但学术浮躁风气日盛,如在田野工作、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均是如此。我们在追求学术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学术道德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学术先贤们那里是不存在的。我记得杨成志先生曾说过:“不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不写,不经过自己核实的材料不用,民族学的路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在此,我也想听听何教授您的看法。
1705976577
1705976578
答:我担任《思想战线》主编和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多年,曾处理过几起涉及学风问题的事件,颇有感受。您说的学术浮躁,我认为极端的表现是抄袭、剽窃,更严重的问题是视学术为儿戏,用时髦的话说叫“玩学术”,缺乏对学术应有的尊重,不认真做调查,不认真阅读文献,不认真思考问题。常言说“玩物丧志”,“玩学术”的结果就是败坏了学风,毁掉了学生。因此,培养良好的学风,是目前中国学术界的当务之急。前几年我在《学术月刊》发表过一篇文章《问题意识与意识问题》,专门讨论过这一问题。民族学、人类学的核心产品是民族志,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百年发展的历史中,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最大教训就是没有产生像《江村经济》、《金翼》、《祖荫下》、《芒市边民的摆》等一样的民族志。扎实、深入的田野调查,是完成高水平民族志的前提,许烺光在大理喜州做了14个月的田野调查才写出了《祖荫下》。因此,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特点考虑,近年来我们牢牢地抓住田野调查这一“抓手”来促进学风建设。研究生的田野调查不扎实,学位论文不予通过;教师的田野调查不深入,课题不予结题、著作不予资助。诚如杨先生所说:民族学的路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不认真做调查,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民族志。如果只靠拾人牙慧、倒卖洋人的概念,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就不可能进步,不可能对社会产生益处,不可能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1705976579
1705976580
问: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近年来致力于“海外民族志”实践,与此相呼应,云南大学也有不少举措,请何教授谈谈你们的做法及已取得的成果。
1705976581
1705976582
答:高丙中教授推动中国人类学界、民族学界开展“海外民族志”研究,是极富远见的学术创举,也是切合目前中国国情的学术实践。众所周知,人类学在学科创建之初是以“异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异文化”或者“国外研究”是人类学的重要传统。纵观世界人类学强国,都有很强的国外研究能力和丰硕的“异文化”研究成果。欧美自不必说,亚洲的人类学强国日本就有悠久的海外研究传统,有一批人类学家长期从事海外研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创建之时正值国家处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交织的时期,救亡图存是国人最迫切的使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研究国外特别是欧美最根本的目的,因而借助西方的思想、模式、方法以及学科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无疑是那个时期的“主旋律”,人们无暇也无力去关注对解决本国问题并无直接补益的国外社会文化。费孝通和林耀华两位大师在国外求学时没有沿着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的常规路径调查研究“异文化”,而选择了研究“本文化”,以家乡民族志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并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经典。他们的这一选择,既迎合了其导师研究“异文化”特别是研究历史悠久的中国的学术志趣,也满足了他们那一代学者的社会理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所奠定的学术传统对中国大陆人类学、民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乡民族志成为国内诸多学者的选择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特色,“异文化”或“异国文化”研究失去了引路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状扼杀了国人向外看和到国外去的欲求与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激活了与国家制度转型和社会实践直接相关的学科的国外研究,而那些不能立竿见影地直接解决制度创新、经济增长、技术改进等问题的研究领域只能“画地为牢”地做国内研究,需要到国外去做田野调查的经费支持和制度支持的民族志研究则几乎无人参与。进入21世纪,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性经济、社会、政治体系之中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年来中国人的“大国崛起”梦想逐渐变成了现实。同时,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经历了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努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频繁、更密切、更深入,激发出了国人了解世界的强烈诉求,而且这一诉求呈现从有什么向为什么、从表层(如国外旅游)到深层、由鸟瞰到细察的演进。国外民族志研究便是应运而生的学术探索与实践,其所满足的就是中国在新的阶段了解世界的需求。
1705976583
1705976584
在高教授的启发与指导下,我们以云南的区位特征和云南大学的学术积累为基础,在2008年正式确定了“中国西南及其与东南亚的族群关系”的中长期研究计划,把研究区域从中国西南拓展到东南亚,第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区域为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根据这一计划,我们与东南亚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人类学界的东南亚专家建立起密切联系,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收集到了一批文献资料。我带领学术团队多次到GMS国家进行实地考察。以此为基础,我们派出学者分别到与中国西南毗邻的越南、老挝、缅甸三国和泰国开展田野调查,围绕“跨国流动”这一焦点,运用民族志,讨论全球化与民族性、民族与国家、社会适应与文化认同、族群边界与族群建构、经济与社会文化关系等论题。目前我们已完成了一批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论文,预计2012年上半年将陆续出版10部左右的民族志。
1705976585
1705976586
在推进东南亚研究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开展海外民族志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但同时切身体味到了其难度和困境。困境之一来自政治体制和社会模式等客观方面的制约。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政治体制差异巨大,其中一些国家对外国人在其国内的活动要实施程度不等的管制、限制和监控。作为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为基本调查方法的民族志研究,进入东南亚国家的基层社会做田野调查面临在欧美等自由国家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困境之二来自研究队伍学术准备不足等主观方面的制约。中国的许多东南亚研究依靠的都是英文等文献,而不是东南亚各国的官方语言,其所提供的信息大都比较笼统,对于深入小型社区开展田野调查来说远远不够。东南亚各国的语言在中国都被纳入小语种的范围,掌握者寥寥无几,况且对于从事民族志研究的学者来说,不仅要掌握研究对象的语言,而且需要掌握研究对象所在国的官方语言,在目前情况下两者兼备的几乎没有。因此,我要说明的是,云南大学的“海外民族志”尚属草创阶段,所完成的成果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我做事的基本思路是“有比无好”,先做起来再逐步完善。世上只有一蹴而就的想象,没有一蹴而就的实践。
1705976587
1705976588
问:据我了解,何老师您是一位非常勤奋、聪明、思维敏捷、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思维的学者。您早年曾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如竹文化、酒文化等,后来转向了艺术人类学,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论文,最近这几年走上民族研究院的领导岗位后,又把研究视野扩展到边疆问题方面。您能谈谈自己学术兴趣转变的缘由吗?更重要的是三个研究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人要突破自己、超越自我是相当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学术方面,有的人往往会故步自封,有的会半途而废,像您这样的成功学术转轨或说是拥有多视角的学术兴趣的研究者还不多见。
1705976589
[
上一页 ]
[ :1.705976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