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84050
1705984051
离开溜山国,分船队继续向西航行,驶向非洲东海岸。历经二十多个日夜,船队来到了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首次踏上了非洲大陆,完成了横渡印度洋的伟大壮举。
1705984052
1705984053
木骨都束气候炎热,到处黄土沙石,土地贫瘠,农作物收成欠佳。每年降水稀少,有时甚至数年无雨,水贵如油,凿井很深才能找到地下水源,人们常用羊皮袋储存淡水。多数人以捕鱼为生,生活贫穷。当地产乳香、龙涎香,少数头脑灵活的商人靠售卖乳香、龙涎香致富。居民身材矮小,皮肤黑色,上身裸露。男女卷发四垂,腰间围一条稍布手巾。妇人头发盘在脑背后,黄漆光顶,两耳挂数枚络索,颈项带银圈,圈上璎珞一直垂至胸前。女子出门用单布兜遮盖全身,青纱罩面,足穿毛皮做的鞋子。濒海居民,堆石为城,多用石头砌房,石砌楼房高的有3—5层,楼上用作休息、厨房和会客之所,底楼则用作厕所和饲养牲畜。当地有骆驼、马、牛、羊等家畜。
1705984054
1705984055
在非洲历史上从未有中国船队来访,所以郑和分船队的到来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木骨都束国王闻讯十分欣喜,立即派大臣把中国客人迎接进王宫,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一群男女青年为中国客人表演了乡土气息浓郁、节奏热烈奔放的舞蹈。中国客人向木骨都束君臣赠送了丝绸、瓷器、茶叶等丰厚礼品,表达中国与木骨都束建立长期友好关系的愿望。
1705984056
1705984057
分船队把带去的丝绸、瓷器等与当地百姓进行了交易。当地买卖双方把手伸到袖子里互掐指头讨价还价,成为一种奇特的买卖风俗。船队启程离开时,木骨都束国王派使臣随船队回访中国,并赠送了马哈鲁(长颈鹿)、花福录和千里驼鸡(驼鸟)等当地特产。
1705984058
1705984059
离开木骨都束,分船队又沿非洲东海岸南下,前往卜剌哇(今索马里布腊瓦一带)、竹步(今索马里南部朱巴河口的准博)和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一带)等国访问。
1705984060
1705984061
卜剌哇男女服饰和生活习俗与木骨都束类似,居民傍海聚居,地广人稀,沿海多盐池。当地居民生产食盐方式独特,盐民们将树枝投放到盐池中,过一段时间捞起,树枝上便有许多白色食盐结晶。沿海居民主要以捕鱼为生。分船队在对非洲东海沿岸诸国的访问中,将船队携带的金银、丝绸、锦缎、瓷器等与这些国家官民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交换,换取了大量的龙涎香、没药、乳香、象牙等当地特产,以及麒麟、花福禄、狮子、犀牛、金钱豹、驼蹄鸡等珍禽异兽,与当地人民建立了友好情谊,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各国海上贸易的发展。
1705984062
1705984063
永乐十三年(1415)三、四月间,印度洋上开始刮起西南季风,各支分船队纷纷返航,与船队主力会合归国。
1705984064
1705984065
归国途中,郑和船队协助苏门答剌国王锁丹罕难阿必镇消灭了苏干剌叛军,顺道拜访了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向他通报了平定苏干剌叛乱的一些情况,取得了各国对平叛行动的理解和认同,维护了郑和使团和平友好的使者形象。国王拜里米苏剌准备了许多珍贵特产,偕妻子和臣属随同郑和船队一起来到中国访问。
1705984066
1705984067
麻林进献麒麟
1705984068
1705984069
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郑和带领下西洋船队回到南京。麻林、卜剌哇,木骨都束、阿丹、溜山、忽鲁谟斯、古里、柯枝、甘巴里、锡兰山、南浡里、苏门答剌、爪哇、满剌加、占城、旧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臣也随船到达。
1705984070
1705984071
南京作为明初国都,接待外国使节来访是其重要职能。各国使节多由长江入秦淮河,至南京三山门,再由三山门到江东门,然后入住明廷专为外国宾客修建的16座大酒楼,它们分别是江东楼、鹤鸣楼、醉仙楼、集贤楼、乐民楼、南市楼、北市楼、轻烟楼、翠柳楼、梅妍楼、澹粉楼、讴歌楼、鼓腹楼、来宾楼、重译楼、叫佛楼。到永乐年间,随着郑和下西洋而来的各国贵宾云集南京,这些酒楼更是座无虚席,盛况空前。在朝廷的精心安排下,各国宾客来到中国,深切地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1705984072
1705984073
八月八日,明朝廷对苏门答剌反叛首领苏干剌进行了审判,郑和历数苏干剌举兵叛乱、杀害平民、攻击明船队的种种罪行,最后明朝按照大明律判处苏干剌死刑。明王朝对苏干剌的判处,对东南亚那些图谋不轨者,无疑是一种严厉的警戒。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南洋地区再没有出现过苏干剌式的反叛人物。
1705984074
1705984075
第四次下西洋,船队开辟了通往西洋的新船线,进一步扩大了明王朝在海外各国的影响。而本次航线上距离中国最遥远的东非麻林国也派来特使,并向中国皇帝进献麒麟等珍禽异兽,此事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轰动,视为盛事。
1705984076
1705984077
在中国文化中,“麟、凤、龟、龙”都是象征吉祥、高贵、长寿的圣兽瑞兽,被视为“四灵”。其中麒麟居首,是“圣天子出而王道兴”的吉祥征兆。中国古代帝王乃至普通百姓都将麒麟视为仁兽、瑞兽,它的出现被视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祥瑞吉兆。不过,麒麟究竟是什么形状,国人只能依靠想象。古籍中对麒麟形貌的描绘是头似龙,形似鹿,尾似牛,蹄似马,长五色毛,不食生物、不履生草。明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扎摘抄》卷三《麒麟》中记载:“麒麟,雄曰麒,雌曰麟,字皆从鹿。”在下西洋的过程中,船员们发现,西洋许多地方都有的那种高高大大脖子特别长的动物,不就是人们想象中的麒麟吗,于是依据传说中的麒麟形象,人们把长颈鹿当作了麒麟。长颈鹿在非洲只是寻常动物,而在中国却是稀罕之物,如今麻林国和木骨都束国特使前来进献麒麟,还有忽鲁谟斯国王、阿丹国王赠送的国礼麒麟,这些麒麟的到来不正是“圣天子出而王道兴”的象征吗?一年前榜葛剌(今孟加拉一带)最早向中国进献了麒麟,画家沈度还绘有《榜葛剌进麒麟图》,生动描绘了榜葛剌向明朝廷进献麒麟的情景。但是榜葛剌并不产麒麟,所献麒麟多从非洲购买。而此次麒麟直接来自麒麟的故乡,意义更非同凡响。因为中国的喜爱,自第四次下西洋后,西洋各国进献麒麟便成为一时风尚,形成了所谓的“麒麟外交”。
1705984078
1705984079
1705984080
1705984081
1705984082
明代沈度作于永乐十二年(1414)的《瑞应麒麟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了1414年郑和下西洋时榜葛刺国进贡麒麟时的场景。
1705984083
1705984084
此时明成祖已常驻被称为“行在”的北京,所以麻林国使臣的进献仪式在北京举行。麒麟高大粗笨,运输颇为不便,路上遇到许多困难,直至十一月才抵达北京。
1705984085
1705984086
永乐十三年(1415)十一月十九日,正值初冬时节,隆重的进献仪式在北京正式举行。
1705984087
1705984088
在御林军的严密护卫下,在北京城内百姓的夹道观看中,麻林国等西洋各国的使节或乘轿或骑马,来到奉天门,向亲临的中国永乐皇帝进献了麒麟(长颈鹿)、天马(斑马)、神鹿(非洲独角羚)等珍禽异兽。文武群臣齐声稽首祝贺:吾皇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有此嘉瑞。看着这盛大的喜庆场景,明成祖龙颜大悦,感慨道:你们要永远记住今天这个日子,正是番邦使臣向我朝进献这样稀罕的神兽,才使你们有机会大饱眼福,瞻仰祥瑞,这一切都是托父皇的洪福厚德所致啊!
1705984089
1705984090
郑和陪伴各国使臣目睹了这一盛况,心中充满国家强盛、万邦来朝的自豪感。
1705984091
1705984092
为了表彰郑和船队在第四次下西洋中取得的业绩和重要突破,朝廷除了对船队有功人员给予奖赏外,还赐封郑和侯爵爵位,对郑和给予了最高奖赏。
1705984093
1705984094
第四次下西洋途中,船队经历了前三次海上航行从未遭遇过的风暴袭击,郑和依靠广大船员们对天妃的信仰,同心齐力战胜了惊涛骇浪。在古代科学知识尚不发达和普及的情况下,远洋航海的人们面对大自然的巨大破坏力,往往迷信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能够驾驭船只并保佑船员的安全,这就是中国的航海女神——天妃娘娘。回国后,郑和将途中遭遇风暴天妃显灵的经过禀告明成祖,朱棣很受感动,特赏赐天妃“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的封号。
1705984095
1705984096
为纪念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远航,感谢天妃的保佑,郑和奏请皇上修缮南京龙江天妃宫。
1705984097
1705984098
龙江天妃宫建成于永乐五年(1407),初名“天妃庙”,两年后更名“天妃宫”,此时天妃宫显得有些破旧。郑和原本就主管过宫廷营造,加之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第二年春天妃宫维修工程就顺利完工。天妃宫修葺一新,画师们根据郑和的描绘还在宫庙回廊的墙壁上彩绘了许多西洋国家的奇风异景。
1705984099
[
上一页 ]
[ :1.705984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