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984821e+09
1705984821 作为世界航海历史的先驱者,郑和更是世界和平友好的使者。
1705984822
1705984823 郑和远洋航海活动的和平性质,明显区别于同期西方充满暴力掠夺性的航海探险活动。15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在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迈开了向海洋世界的进军步伐。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为代表,标志着人类的活动领域开始由陆地转向海洋。郑和船队的下西洋活动是以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力为主要目的,以德服人,以友好、平等的态度广交朋友,而西方航海探险活动则以武力和血腥掠夺为手段、以谋取金银财物为主要目的。
1705984824
1705984825 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后,接踵而至的是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疯狂的经济掠夺,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民带去无尽灾难。
1705984826
1705984827 西方航海家每到一处,便宣称对该地的占有,然后采取武力、欺诈等手段进行侵占和掠夺。哥伦布登上“发现”的第一块陆地瓦特林岛后,立即召集船上人员,举起王旗,宣布他已为西班牙国王占领该岛。此后,西班牙人便源源不断地向他们的“新土地”派遣军队,任命总督,建立要塞,镇压反抗他们的印第安人,哥伦布本人便曾担任过海地总督。同样,达·伽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即古里)后,一登岸即照例竖起一根标柱,作为葡萄牙王室占有这块土地的标志。为了垄断新航路的贸易,葡萄牙人还采取各种残忍手段,恫吓往返于阿拉伯半岛和印度之间的阿拉伯商人和其他东方商船,烧杀抢掳,杀人越货,无恶不作。达·伽马第二次前往印度时,截获了几艘从麦加返航的穆斯林船只,船上大约有700多人,他下令将船上货物劫掠一空后,竟放火连船带人一起焚烧。为了攫取美洲的黄金白银,西方殖民者几乎将一些地区的土著印第安人斩尽杀绝。他们还采取欺骗性的不等价交换,用玻璃球、小镜子、别针、钮扣等不值钱的东西,向非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换取贵重的黄金、象牙和奴隶,以牟取暴利。自15世纪新航路开通后,西方殖民者还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一支来复枪就能换到一个黑奴,一匹阿拉伯马能换25个奴隶。在美洲,欧洲人的屠杀和带来的疾病,使整个美洲大陆人口从1亿减少到500万。
1705984828
1705984829 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虽然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这些并非是航海者和组织者的本意,推动西方航海探险活动的原动力来自经济因素,是当时欧洲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705984830
1705984831 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正处于进入“资本主义曙光”的前夜,欧洲贸易中心已由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沿岸,由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和新兴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迫切要求,社会对商品货币尤其是黄金白银的需求激增。于是西方各国政府大力鼓励和支持航海探险,寻找黄金白银,开拓海外殖民地。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航海探险活动虽然开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新时代,但却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1992年是哥伦布到达新大陆5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算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定为一个全球性纪念日,却遭到来自美洲印第安人的强烈反对。
1705984832
1705984833 郑和七下西洋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方针,建立了中国与西洋国家间的和平友好关系,既为西洋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也赢得了西洋各国对中国的友谊和信任。郑和个人也收获了极大声誉,各国人民为郑和建庙竖碑,记载他的丰功伟绩,追思他的恩泽,各地郑和庙宇香火不断。
1705984834
1705984835 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位航海家能得到如此多的国家和人民的普遍尊敬。
1705984836
1705984837 先进航海技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依靠全体官兵战胜了无数困难险阻,先进的航海技术是船队平安往返的基本保证。下西洋船队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等方面均领先于同期的西方船队,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航海技术,将中国远洋船舶制造、牵星定向、天文定位、计程计速、航海医学等航海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1705984838
1705984839 中国地处北半球季风带,很早就掌握了利用季风进行航海的技术,郑和船队就是利用海洋季风变化规律来往于西洋各国。船队一般在东北风季的十月至次年正月间从闽、粤出发,在四月至七月的西南风季自印度洋归国。船舶乘季风远航时,由于季风对水面的摩擦力及对海浪迎风面的压力,使得海水自然地顺风向移动,由此产生了一股定向的海流。印度洋有一股冬季风海流,这股海流与冬季西北信风的运动方向一致。此时,海船如趁这股海流自东向西航行,顺风顺流即可抵达东非。当海上航行路线与季风、海流方向成交叉状态时,海上船舶一侧因受季风海流的压力,就要顺着风、海流方向航行,于是便产生误差,逐步脱离原先设计的航线,此种误差即“风压差”与“流压差”。郑和船队掌握这一原理后,便在设计航线时,预先把风、流压差角的修正量置于设计之内,让原设计的航向角偏小,使船体慢慢横漂,逐渐东移来修补偏差量,以保持正确的航向。季候风的风向在每个季节里大致不变,但有时受地区气象条件影响也会发生变化。郑和船队通过操纵风帆脚索,变换风帆角度方法,配合尾舵和披水板,创造了八面驶风的海上航行技术。早在宋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风有八面,即正顺风、正顶风和船头、船尾吹来的左右侧风,左右横风。而当时仅能利用七面,“惟当头而不可行”。郑和船队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即使正顶风(即逆风)也能采取“之”字形的航行方法,转逆风为斜逆风,使船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为了减少侧风、斜逆风所引起的横向飘流,在船舷两侧设置有披水板,以削弱横向推力,船不致侧倾翻覆。为增强船只航行的稳定性,一般使用上窄下宽的梯形斜帆,有的在主帆下还加挂“篷裙”,以降低风压中心,这样,既可有效利用风力,又避免了风大船侧翻的危险。
1705984840
1705984841 作为世界上最早越洋跨洲的远洋船队指挥官,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出使西洋,船头有罗盘,船尾有尾舵,采用“过洋牵星”的导航技术,以“针位图”定方位,这些都是当时领先的航海技术。远洋船舶的定位和测定是关系到整个船队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船队必须遵循事先设定的航线航行,否则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郑和船队海上定位采取测深定位、对景定位和天文定位等三种定位方法。
1705984842
1705984843 测深定位法早在北宋时便已出现。用“十丈绳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就是将测得的水深和提取的海底泥质相互参照后,便知船舶所在位置。《郑和航海图》用测深定位法找出航路中的转向点。郑和船队测量水深和调查海底情况的方法是在船行至需要测量和调查的地点时,把一端系有铅锤的长绳放入水中,铅锤底部涂以牛油或蜡油。铅锤到海底后提上来,从绳子入水长度可知海水深度,凭铅锤所粘的泥沙来判断海底状况。
1705984844
1705984845 对景定位法是利用沿岸的山岭、建筑物、航路两侧的岛屿,推算出船体与这些目标的相对位置,进而推定船舶所在位置。由于古代没有精密仪器,所测定的只是相对大致位置。《郑和航海图)上有单相对景定位法与三向定位法,以三个岛屿作为对景标志,从而测定海上航线转向点的位置。
1705984846
1705984847 天文定位是船在航行中,观测太阳或星辰的高度以测定船队位置。在一望无边的海洋上,周围无地标物可寻,白天观日,夜则观星,阴天观看指南针,就是郑和船队“识地理”的主要方法。郑和船队多通过观测天空星辰来定位。船队观测的主要星辰是北辰星(即北极星),在现代天文图上属于小熊星座。北辰星因其高悬北方,移动很小,高度及出没时间又不受季节影响,航海者历来用这颗星来定向、定位。当船队经过赤道以南时,因北辰星高度渐低而改测华盖星。另外,灯笼骨星(属南十字星座)、华盖星(属小熊星座)、北斗星(属大熊星座)等亮度较大且有明显特征的星辰也常被郑和船队用来观测定位。“灯笼骨星”为南天四颗明亮的星,组成灯笼形状,故名。灯笼骨星将其四星的对角线相连,又似十字架,现代天文学称为“南十字架星座”。郑和船队在过洋牵星时,使用的星辰众多,并且常常是南北或东西两星同时并用,互相校正,这些技术超过了当时西方国家的天文导航水平。
1705984848
1705984849 天体星辰随季节交替而不断变化,但每年同一季节同一地区的星辰高度和方位却是一致的。郑和船队利用这一自然规律和季风变化特点往返于西洋各国之间,以固定的季节和时间来观测星空,为船队定位导航。观测仪器名叫“牵星板”,即通过牵星板观测星辰的海平高度(仰角),原理类似于今天的六分仪。测定的地理位置以星辰高度“指”数来表示,“指”是古代角度计量单位之一,用来表示星辰的高低,一指约合1.9度左右。船在海上航行时测定星辰高度的时间是太阳升起前的12分钟,或在日落后的12分钟之内。在这两个时段中既能见星辰,又可见水天线。这时用测得的星辰高度,求出船位的“指”数,再根据目的港的星高“指”数差估算出所需的航程,结合海图中所标的航向,即可安全到达目的港。
1705984850
1705984851 《郑和航海图》中所标示的各港牵星“指”数,换算成现在的纬度度数,其误差已在人的视线范围之内,并不影响船舶安全抵达目的港。
1705984852
1705984853 明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苏州人马怀德的一副牵星板,“乌木为之,自小渐大,大者长七寸余。标为一指、二指,以至十二指,俱有细刻,若分寸然。又有象牙一块,长二寸,四角皆缺,上有半指、半角、一角、三角等字,颠倒相向,盖周髀算尺也”。明代牵星板多用优质乌木制成,由12块正方形木板组成,最大的一块每边长约24厘米,称为十二指板;次一块,边长约22厘米,叫十一指板,以下每块边长递减两厘米,分别叫十指板、九指板……到最小的一块,每边长两厘米,如一个拇指宽,叫一指板。另外有正方形象牙板一块,边长二寸,四角皆缺,缺边长度分别是最小一块牵星板边长的二分之一、八分之一、四分之一、四分之三。一“指”等于四“角”,象牙板上刻有半指、半角、一角、三角等字样,颠倒相向。
1705984854
1705984855 使用时,左手拿牵星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望天空,使牵星板板面与海平面垂直,板上引一根长约60厘米的绳子,用右手抓住拉直,以固定牵星板与观测者眼睛之间的距离,使板的上边缘与所测星辰相接,下边缘与海天交线相合,这样,便可得出星体离海平面的高度。观测时,可随星体高度不同,将十二块牵星板替换使用,直到选用的那块板上下边缘达到上述要求为止。这时使用的牵星板是几指,这个星体的高度就是这个指数。“角”可以根据牵星板上的刻度或用小象牙块量出。
1705984856
1705984857 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收录了《郑和航海图》留传至今的四幅郑和船队《过洋牵星图》,为我们提供了郑和船队运用牵星术导航定位的实例。虽说只有四幅图,记载牵星高度的地名却有三十余处,它们均分布在苏门答剌以西的各条远洋航线上,从中可看出郑和船队在远洋航行中如何正确判断船舶位置与航线等重大技术问题,成为中国最早、最具体、最完备的关于牵星术的史料记载。其中一幅“古里往忽鲁谟斯过洋牵星图”的文字说明中写道:
1705984858
1705984859 “指过洋,看北辰星十一指,灯笼骨星四指半,看东边织女星七指为母,看西南布司星九指,看西北布司星十一指。丁得把昔(今印度西海岸马尔范港口南侧的丹迪锚地)开到忽鲁谟斯,看北辰星十四指。”查核其他三图,皆有“某处回(或往)某处过洋牵星图”字样。
1705984860
1705984861 郑和船队还利用前人的航海观天经验,运用各种测天口诀进行导航定位。如白天有《定太阳出没歌》:“正九出乙没庚方,二八出兔没鸡场。三七出甲从辛没,四六出寅没犬藏。五月出艮归乾上,仲冬示巽没坤方。惟有十月十二月,出辰入申仔细详。”这首歌诀改换成今天的方位,就是:正月九月出于一百零五度,没于二百二十五度;二月八月出于九十度,没于二百二十度;三月七月出于七十五度,没于二百八十五度;四月六月出于六十度,没于三百度;
1705984862
1705984863 五月出于四十五度,归于三百一十五度;仲冬出于一百三十五度,没于二百二十五度;惟有十月十二月,出于一百一十二度,入于二百四十度。这首歌诀反映了不同月份太阳出没的方位,与实际太阳出没的方位误差较小。测定太阳出没的方位,依据计时的“更”,便可计算出船队的方位。夜间则有《牵星歌》:“北斗出在丑癸,人在壬亥。华盖出在癸入在壬。灯笼骨星出在巳丙入在丁未。水平星出在巳丙入在丁未。”这和观测太阳出没的方法是一样的。此外,还有《观电法》、《定针风云法》等民间观天口诀。
1705984864
1705984865 海上的气象变化万千,有时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有时阴云密布,船员无法完全依靠观察日月星辰来导航,有时就必须依靠地文航海技术。这项技术是船队以航海图为依据,利用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航海图、针路簿所记沿途各地的针路、里程、海水深度、海底地质等导航,从而确保船队沿着正确航线前进。
1705984866
1705984867 自宋代发明航海罗盘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天文导航的不足。郑和下西洋时,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已不仅是标示南北方向,更主要的是用于测定针路,“以针位取海道”。所谓“针路”,是指航海时用罗盘等方法确定航线。郑和船队所使用的罗盘是北宋以后开始广泛使用于海船的指南浮针,是一种水罗盘。罗盘是可以提供任何方向基准的盘,“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此种指南针“以针横贯灯芯,浮水中”,指示南北。其结构是一磁针靠灯芯草的浮力漂浮水面上,下附方位罗盘。郑和船队所用罗盘刻有24个方位,在一个木制圆盘底面,用色漆划分24等分。
1705984868
1705984869 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八天干(即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加上四维(即干、坤、巽、艮),共24个字配合来表示方位。圆形罗盘为360度,以“子”对正北为零度,,以“卯”对正东90度,以“午”对正南为180度,以“酉”对正西270度,每个方位相差15度。罗盘上注入浅水,指针是人工制成的一根磁铁薄片,依靠灯草浮力漂浮水面,使其自由地指南示北,灯草由细丝牵住固定在水中央。航行时,观指针以确定方位,故又称水浮针。指针正好指向某方位,称为“单针”或“丹针”,也称正针。
1705984870
[ 上一页 ]  [ :1.7059848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