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12288
1706012289
故宫赐予的灵感与熏陶,日后如影随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陈钧德,在他的创作中奇妙地显现。有时,陈钧德构思一幅作品,沉淀脑海深处的种种印迹无意就会浮现。他感到,中国古代文化太深邃太丰富了,相比璀璨的西方艺术,毫不逊色。从艺术品性而言,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相比塞尚、毕加索更显伟大。毕竟,在人类文化足迹上,中国古代艺术出现得更早,却那么丰富、辉煌。故宫一行,给了陈钧德极大的文化自信。
1706012290
1706012291
难怪,日后他参观巴黎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当别人数落“中国艺术匮乏”时,陈钧德常常反唇相讥:“你对中国古代艺术知道多少?”
1706012292
1706012293
1706012294
1706012295
1706012297
激情不灭:艺术隐士陈钧德的成长史 第五章 热恋罗兆莲
1706012298
1706012300
闺秀
1706012301
1706012302
文工团里长得标致、漂亮的姑娘很多,但陈钧德不是“外貌协会”的,他当然喜欢美丽的姑娘,却更注重内秀和气质。偶然的一次,陈钧德像往常一样去探望刘海粟,在那里遇见一个苗条秀丽、皮肤白皙的年轻姑娘,正在夏伊乔指导下专心致志地绘画。
1706012303
1706012304
“那是谁啊?”他问刘海粟。
1706012305
1706012306
“那是学生,叫罗兆莲。”
1706012307
1706012308
第一眼,他只是感觉她漂亮,像可爱的青苹果,却没有马上动心。
1706012309
1706012310
待到被介绍互相认识,彼此有了交流,陈钧德隐隐感到,她身上有一股磁力。
1706012311
1706012312
那磁力是什么呢?陈钧德竭力捕捉当年的感受。
1706012313
1706012314
那磁力远不止是青春活力,而是难以名状、捉摸不定的东西。噢,想起来了,是名门闺秀的气质。对,闺秀气质!
1706012315
1706012316
1706012317
1706012318
经过历次运动和改造,所谓“闺秀”,当年几乎绝迹,不料,陈钧德在罗兆莲身上发现了,他很惊奇:“兆莲是知识分子家庭大小姐出身,伊身上有股魅力,很奇怪的魅力!”
1706012319
1706012320
这感受一点儿没错。他敏感捕捉到的“飘忽的存在”,是闺秀气质。
1706012321
1706012322
罗兆莲,是在中国大知识分子家庭熏染、长大的“末代闺秀”。1960年代,疾风暴雨的运动和跌宕起伏的岁月,已让名门滑向衰败,罗家也败落到靠变卖昔日的家产艰难度日的地步,罗兆莲沦落为“臭老九”“大右派”的孙女,这样的出身,有人好奇,有人稀罕,更多人出于复杂心理,常常表示出“阶级的优越”。然而,从小在书香门第养成的眼界、品位、气质,早已浸入罗兆莲的骨髓,谁也轻易夺不走它,即便在备受株连、不满二十岁的罗兆莲身上。
1706012323
1706012324
这样一朵寂寞绽放的青春花朵,被陈钧德发现了,“捕捉”了。
1706012325
1706012326
陈钧德原本的理想是找个知性、温存的女性,没料到,命运让他认识的罗兆莲,不仅知性、温存,还是一个出自名门的坚毅闺秀,这真可谓此生的“最大幸运”。
1706012327
1706012328
罗兆莲的祖父,罗家衡,江西吉安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通过乡试考取了举人。
1706012329
1706012330
宣统三年(1911),罗家衡获得公费资助,乘船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学,在东京逗留期间与孙中山相识、相知,于是加入兴中会,后转入了同盟会。
1706012331
1706012332
罗家衡学成归国后,活跃在法律界,与梁启超、康有为等著名学者来往密切。1916年,由他邀集,一批有识之士相聚一堂,共同商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宪法。1919年,北京发起的五四学生运动,很快波及各地,在上海,罗家衡利用各种场合,热衷参与和倡导新文化运动,他也主张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希冀社会发扬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
1706012333
1706012334
罗家衡精通法学,也贯通历史和艺术,尤其擅长笔墨。当年海内外许多人士倾慕他的书法艺术,以求得他的一幅墨迹为荣。我在陈钧德家里看到过罗家衡的书法条屏,其个性与品格跃然纸上;也看到梁启超、康有为赠送给罗家衡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罗家衡才学品格的热情褒扬。
1706012335
1706012336
罗兆莲至今保留着一幅泛黄的黑白照——祖父与著名的“七君子”合影。照片中,祖父戴着墨镜,酷酷地坐在“七君子”正中间。这昭示着,人称“罗老”的祖父,当年地位何等尊贵。
1706012337
[
上一页 ]
[ :1.7060122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