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12338e+09
1706012338 新中国建立前夕,蒋介石眼看国民党颓势无以挽回,便鼓动一批知识界精英去台湾“避一避”,其实是要他们跟着自己一齐逃离大陆。老蒋也精心安排了国民党军人,找到罗家衡,帮助将罗家值钱的家什进行打包,统统搬上驶往台湾的轮船。他想以这样的方式“要挟”一批文化名人跟随南下。
1706012339
1706012340 罗家衡表面敷衍,内心却盘计着如何摆脱老蒋的“绑架”。那天,驶往台湾的轮船乱得不能再乱了,码头上人很多,主要是当时的国民党公务人员、家大业大的商人和一些知名学者以及他们的眷属,许多人视此行是“逃难”。而罗家衡安排女儿、女婿随轮船赴台,自己则借故孙女罗兆莲突然出“天花”急需照顾,随即“失联”了,谁也联系不上他。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重新露面,人们才知道,其实他早已与共产党干部接上了头。上海一解放,他成为首届华东军政委员会重要成员。首任市长陈毅特别敬重他,常与他有诗词互往,友谊笃深。罗家衡得到了共产党重用,应邀出任了不少行政和学术上的职务。
1706012341
1706012342 作为罗家衡的掌上明珠,罗兆莲从小生活在奇特的环境里。父母早早离异,并且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住在别处。与罗兆莲朝夕相处的,是爱她疼她的祖父、祖母。
1706012343
1706012344 早先的日子十分优渥,洋房、汽车、名流、美食,应有尽有。祖父在上海滩十分活跃,与各界名流有着广泛社交。幼时的罗兆莲在祖父组织的派对上,多次目睹一些京剧名伶、昆剧名旦与祖父一起跳交谊舞时的优雅和快乐。民国“七君子”之一、曾留学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复旦大学任职的王造时教授,也是罗家常客。他与祖父并非一般的社交朋友,他俩是江西老乡,很早相识,一见面彼此说着江西土话,兴致勃勃,有说不完的话。缘于康有为的介绍,祖父与旅欧归来的刘海粟也私交深厚,频频来往。罗兆莲少时患有严重哮喘,祖父罗家衡便请刘海粟夫人夏伊乔教自己的孙女习画。
1706012345
1706012346 天有不测风云。1957年“大鸣大放”后,敢于直言的罗家衡突然被打成右派,全部职务被免。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说他“过于高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定共产党的绝对权威”,也有人说他曾经替一个喜欢男扮女装的“潜伏特务”万国雄讲了句公道话……一夜之间,他成了“阶级敌人”,丢了职位,还被强令从高级洋房搬到延庆路4弄的普通寓所。
1706012347
1706012348 这时,他的同乡,从五四运动与他一路走来的法学家王造时,也因言“获罪”,被戴上右派帽子,扫地出门。
1706012349
1706012350 一个大律师、一个著名法学家,在那个年代,纵然对于国内外法律满腹经纶,也无法解救自己于劫难。
1706012351
1706012352 罗家衡搬家那天,延庆路4弄整条弄堂轰动了,议论不绝。爱看热闹的邻居们站在弄口,惊讶地看着想着,新搬来的人家啥个背景,哪来那么多名贵的红木家具、青铜器、书画?有一只红木雕刻的大床,令看客们弹眼落睛(沪语,感觉惊艳之意),天下居然有如此精美的红木大床。从卡车上搬下的高级家具,从弄堂口一直堆放到10号家门口,活像一次“大学者生活用品展”。
1706012353
1706012354 延庆路的房子属于旧上海中档西式里弄,两排三层楼高的建筑细看也相当考究的,但相比原来的高级洋房,这里的两卧住房显然非常局促和落魄,再怎么安置也盛不下阔气洋房里的全部家具啊。罗家衡没有气馁,生活要继续,学术要向前,他决定不管环境变得如何恶劣,自己的精神不能颓废。至于放不下的家具,送人的送人,变卖的变卖。
1706012355
1706012356 罗兆莲清晰地记得,祖父有一套约占据半个房间的《万有文库》,实在无法在延庆路的房间里安置,只能以区区四百元钱贱卖,当买主喊来一辆车运走了祖父心爱的成捆成捆的《万有文库》书籍时,祖父暗自垂泪了。此情此景,给了罗兆莲幼小的心灵以强大震撼,让她意识到,这些书籍在祖父心目中的分量!
1706012357
1706012358 很快,里弄里就传开了,新来的人家姓罗,是个大右派……
1706012359
1706012360 住在延庆路的日子,罗家人永远难忘,那些时时警惕的、带有监视性的眼神。有时相隔院子里的一排花丛,也会看到冷冷的敌视的眼光射来。罗家衡,一个著名的法律专家、爱国知识分子,绝对不曾料到,早年坚定地放弃去台湾,不到十年竟落难至此。
1706012361
1706012362 1961年,罗家衡未能等到平反昭雪,含冤而逝。家里的顶梁柱顷刻倒下,罗兆莲与祖母抱头痛哭。未来的日子,一切重担要靠她们自己了,才十四岁的罗兆莲一夜间成熟了很多。
1706012363
1706012364 祖父追悼会举行的那天,上海滩知名人士云集,法律界的、教育界的、政府机关的、金融界的,昔日好友都来了,默默送别著名法律学者。场面如此浩大,主持葬礼的却是未脱稚气的罗兆莲,她异常沉着,帮助祖母接待了祖父的新知旧雨,支撑了偌大场面。
1706012365
1706012366 罗家衡的去世,使得罗家失去了全部经济来源,祖母与孙女罗兆莲相依为命,生活水准每况愈下。起先,依靠变卖古董、红木家具、金银首饰等等,还能抵挡一阵子的日常开销。短短几年一过,家里能变卖的东西越来越少,怎么办?犯愁啊。
1706012367
1706012368 那年头,只要一听到弄堂深处传来一声先悠长后短促的“收——旧货”的吆喝,罗兆莲的眼睛就习惯性地扫视着家里四壁,看看还有什么能拿去换钱的。
1706012369
1706012370 家里面,能卖的几乎都卖光了。
1706012371
1706012372 一晃,罗兆莲自徐汇中学毕业了。学业优异的罗兆莲,原本想报考知名大学的,孰料,世易时移,局势骤变,1966年起,显示公平选拔的高考制度取消了。毛泽东向年轻人发出号召:有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706012373
1706012374 按当时政策,罗兆莲心凉半截:且不说向往成为知识分子,那时所有的年轻人必须打破任何“精神贵族”的杂念,一律去做体力劳动者。“老三届”的毕业去向与家庭的阶级成分挂钩,而她属于“地富反坏右”后代,注定要去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但她从小患有的哮喘一直没有根治,干不了农村重活,再说老迈的祖母体弱多病,身边也需要有人照顾,于是,经与学校老师商量,决定留在城市里,等待再分配。
1706012375
1706012376 这一等,让她体验了一次又一次希望、失望,周而复始的煎熬。
1706012377
1706012378 由于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大右派,株连到罗兆莲找工作的指望一再落空。
1706012379
1706012380 徐汇中学负责毕业生分配的老师没有歧视罗兆莲的成分,反而十分同情罗兆莲的遭遇,热心地、一次次地向用人单位推荐她,为了帮助这个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甚至愿意“搭上”一个关系生,但用人单位一查学生档案,都不敢接收这个烫手山芋。
1706012381
1706012382 时代和命运,一次次将罗兆莲拒在了就业门外,逼迫她成为“社会青年”。
1706012383
1706012384 “社会青年”,那个时代的产物!广义上,走出学校后没有谋生的职业、政府又尚未安排工作的城镇青年都属于此类;狭义上,特指社会不良青年和闲散人员,甚至是对“黑五类”子女带有轻蔑的称呼。在身为“社会青年”的日子里,罗兆莲与祖母相互依靠,艰难度日,备感前途迷惘。那时的上海街头,表面看起来无比枯索、苍白,死一般寂静,其实,城市腹地,弄堂深处,到处晃悠着满脸稚气、浑身充满“荷尔蒙”的无业青年男女。他们惧怕政治和舆论,但生活要继续,他们私下盛传着据说是马克思与女儿燕妮玩的“问答游戏”:
1706012385
1706012386 燕妮问:你最珍贵的品德是什么?马克思答:朴素!/燕妮问:你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马克思答:目标始终如一。/燕妮问:你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马克思答:斗争。/燕妮问:你对不幸的理解是什么?马克思答:屈服。/燕妮问:你最不能容忍的缺点是什么?马克思答:奴颜媚骨。/燕妮问: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马克思答:怀疑一切。/燕妮问: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马克思答:红色。/燕妮问:你最爱做的事情是什么?马克思答:啃书本。/燕妮问:你对女士最重要的品质要求是什么?马克思答:温柔。
1706012387
[ 上一页 ]  [ :1.7060123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