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22213
1706022214
写着写着,不觉几倍于题记那么长,结尾是:“惟愿偏爱我的作品的读者也不过将这当作一种纪念,知道这小小的丘陇中,无非埋着曾经活过的躯壳。待再经若干岁月,又当化为烟埃,并纪念也从人间消去,而我的事也就完毕了。”紧接着,又拉来陆机吊曹操的八句韵文,作为余绪留在最后面:既睎古以遗累,信简礼而薄葬。
1706022215
1706022216
彼裘绂于何有,贻尘谤于后王。
1706022217
1706022218
嗟大恋之所存,故虽哲而不忘,
1706022219
1706022220
览遗籍以慷慨,献兹文而凄伤!
1706022221
1706022223
79. 回击高长虹:夜·太阳·月亮
1706022224
1706022225
“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苦痛也怕很难当。现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在一则通信里,鲁迅写道,“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
1706022226
1706022227
单调枯燥的生活是可以扼杀文思的,写什么呢?
1706022228
1706022229
后来他回忆说,“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大约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有饭吃而头痛”之一端罢?然而责任,良心,习惯,又使他不能不写。在厦门的几个月间,他一面发牢骚,一面确也作了不少事:写完最后几篇《旧事重提》,编完《华盖集续编》,还有《坟》;写《〈嵇康集〉考》一类学术性的文字,翻译一些日本的短文,还有相当分量的通信,记录着他与周围环境的紧张关系,以及灵魂的最微末的震颤。
1706022230
1706022231
看完淦女士的《卷葹》,编好董秋芳的《争自由的波浪》并作小引,陈梦韶的《绛洞花主》也是由他写了引言介绍出去的。
1706022232
1706022233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董秋芳就陈源的《闲话》写了一篇短文,骂他是“狗彘不知”的“畜生”,登在《京报》副刊上,陈源凭仗系主任的权力进行报复,使董秋芳不能毕业,同时攻击他是“受鲁迅指使”的“语丝派”。离京时,鲁迅要他把《京副》发表过的一些俄国短篇小说和散文集中起来寄给自己,这就成了后来的《争自由的波浪》。未始不可以说,这是对陈源的报复的报复。集子原名《大心》,改动是经过鲁迅同意的,它表达了中国底层的声音:自由!自由!自由是不可遏止的!
1706022234
1706022235
在鲁迅的指导下,《鼓浪》和《波艇》终于出版了。鼓浪社里有数的几个作者,在他看来,或则受创造社的影响,过于颓唐,或则像狂飙社的嘴脸,大言无实,将来下去也不见得就有好结果,但是他仍然去“打杂”。除了看稿改稿,编印和发行工作也都必须过问的。《波艇》很幼稚,为了鼓动空气,他也一样地怂恿出版。
1706022236
1706022237
自高长虹公开寻衅以来,他就不只一次试图说服自己改变方针:丛书不编,文稿不看,回信不写,关门大吉,自己看书,吸烟,睡觉。然而,只要遇到了求助的青年,他就又无法顾及自己,避免牺牲了。
1706022238
1706022239
鲁迅不拘于做小事情,但是他毕竟是做大事业的人,宏观着历史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不会忘记中国由来已久的人肉筵宴,总时时想着怎样从底下掀掉它。
1706022240
1706022241
厦门,作为中国的一块地方,当然不可能没有几千年官僚政治的烙痕。由于近海,近商,倒也多出一份与正统的权力崇拜不同的风气:拜金主义。说起厦大,鲁迅便觉得:“中枢是‘钱’,绕着这东西的是争夺,骗取,斗宠,献媚,叩头。”其实,“权”与“钱”在这里不可能截然分开,无论是人身依附还是人身买卖,都一样教人不自由。
1706022242
1706022243
在反抗的行动到来之前,必须造就一种空气,使人们获得一种状态。在厦门,鲁迅除了鼓励创办新文学杂志以外,还作了几回演讲。演讲之风,是他到了厦大以后才慢慢兴起来的。
1706022244
1706022245
10月14日上午。群贤楼大礼堂。在例行的周会上,他作了近一个小时的演讲,题目是:《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
1706022246
1706022247
他居然把少读中国书同“救中国”联系起来,使听讲的人大感意外,虽然他提倡少读中国书主义不自今日始。他指出:多读中国书的流弊至少有三点:一、使人意志不振作;二、使人但求平稳,不肯冒险;三、使人思想模糊,是非不分。相反,他是主张多看西文报纸杂志的。
1706022248
1706022249
其次,他劝大家做好事之徒。他说,世人对于好事之徒往往不满,其实不然。今日的中国,这种“好事之徒”却不妨多。因为社会一切事物,就是要有好事的人,然后才可以推陈出新,日渐发达,新大陆的发现,北极探险,以及科学家的种种发明,没有一件不是从好事来的。他深知做好事之徒不容易,所以最后说,万一不能做到,则我们对于“好事之徒”,应该不可随俗加以笑骂,尤其对于失败的“好事之徒”,更不要讥笑轻蔑!
1706022250
1706022251
演说不断为掌声所打断,发表在《厦大周刊》时,“少读中国书”的内容却已不见。校长根本不会同意这样的结论,故从演讲稿中予以删除,不过,此后请他演讲,却也被他回绝了。
1706022252
1706022253
应权力者的邀请演说是一大苦差。要演说,当然要说一点自己要说的话,否则,宁可一声不响,算是死尸。净说些与己无关的话,又何苦呢?
1706022254
1706022255
偏偏又是权力者。集美学校校长叶渊请厦大国学院的人去演说,分为六组,每组两人。鲁迅正好同林语堂一起分到第一组。前一天晚上,就有秘书来联络。鲁迅问他,叶渊办学如何?那秘书说,校长一向是主张学生埋头读书的,不喜欢他们有什么活动。鲁迅告诉他,自己同校长的尊意正相反,不如不去的好罢。秘书说道不妨,尽可以随便说说。
1706022256
1706022257
第二天鲁迅如邀去了。招待很隆重。叶渊知道他是一个思想激进的文人,惟恐演说与自己相左,特地请他先吃些好东西,然后才带他走进礼堂。
1706022258
1706022259
饭已下肚,如何说呢?他明知与校长的意见不同,也只好照样说了: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现今世上,聪明人虽然很多,可是不能做事,为什么?因为他们想来想去,过于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了,即使肯做有利于社会别人的事情,也常常不真诚,不彻底。农民,工人,青年学生,他们能奋斗,肯牺牲,是被称做愚民和傻子的一群。但是,惟有他们才能做出事情来。世界是傻子的世界,他们是社会的改造者和创造者,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1706022260
1706022261
叶渊听了,大摇其头,《集美周刊》当然没有发表这演讲辞。后来,集美学校闹风潮,叶渊说:都是鲁迅不好。可见印象之深。
1706022262
[
上一页 ]
[ :1.7060222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