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29415
《自序》既说“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当写成后必有一份随身带着,可随时修改的,其他钞本则不可能。但后来这些本子却可互有聚散,这就是书中断限未必一致之故了。
1706029416
1706029417
我们在这里不能不附注一笔,《史记》中每一篇都可能一部分为此时作,一部分为彼时作,但现在未暇分论;又,一篇中亦每有两种可能,可推此时作彼时补,或径推为彼时作者,现在只能就认为最合理的一种可能论之。
1706029418
1706029419
在《史记》之外,现在所存的司马迁的作品还有:(一)《与挚峻书》,当为二期作品;(二)不全的《素王妙论》,与《货殖列传》殆同时作,故为四期作品;(三)《悲士不遇赋》亦为四期作品;(四)《报任少卿书》为五期作品。桓谭说:“通才著书以百数,惟太史公为广大,馀皆藂残小论,不能比之。”(《御览》六百二)司马迁的产量是可惊的,但现在只留有这些了,而且其中免不了假!
1706029420
1706029421
最后,既讲到《史记》著作的先后,就不能不想到其中的缺补,一讲到缺补,就不能忘却褚先生了。
1706029422
1706029423
褚先生是两汉之际将近二十位补写《史记》的人物之一,只因那其馀的人物之成绩多半湮没了,所以褚先生在无意间——他本人也许不晓得——便冒了许多人的功,却也代了不少人的过。
1706029424
1706029425
褚先生名少孙,《汉书》上说他是沛人。曾跟着那时的大儒王式治过学。王式是武帝之孙昌邑王贺的老师。在昭帝死的一年(公元前七四),霍光等曾经迎昌邑王贺来嗣位,可是没有一个月,就因为他淫乱,而把他废了。他的许多臣,除了有多次谏净的,大半下狱而死。王式也几乎不免。王式当时曾被责问:为什么没有谏书?他说:“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这样,便也幸而得保首领。但自此,却就回家,再不敢教书了。由这件事推断,褚少孙师事王式的时候,一定在公元前七四年以前。假设这时以二十多岁计,他的生年大概还和司马迁的垂暮相接。
1706029426
1706029427
褚少孙恐怕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浅陋。这是因为他的先生王式既很高明,他又受了很好的训练故。据说褚少孙去应博士弟子选的时候,那些博士见他进退有礼,诵说有法,决不强不知以为知,便都惊问他:到底跟着什么人学的?他答说是学自王式。大家对于王式是早晓得的,便立刻都推荐王式了。可是征来的结果,被同是讲《鲁诗》的博士江公所辱,遂谢病免归。后来褚少孙也是博士了,也传《鲁诗》,所以“《鲁诗》有张、唐、褚氏之学”。褚先生原来也是一个经学专家呢。一般人所以想象他浅陋的缘故,实在是因为《史记》中的许多不高明的补文,那本不一定是他写的,却早就记在他的帐上而已。
1706029428
1706029429
我们统观《史记》中,明明标为褚先生补写的,有:
1706029430
1706029431
(一)《三代世表》后张夫子、褚先生问答的一段,说明契后稷无父而生的神话只是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并非真无父而生。至于《诗经》上说无父,传记上说有父,乃是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这话何尝不对!历史应该保存,神话也应该保存。同时褚先生的理性主义也流露出来了。
1706029432
1706029433
(二)《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后,补记孝昭以来功臣侯者,叙至孝宣时。
1706029434
1706029435
(三)《梁孝王世家》后特补叙窦太后之爱少子(即梁王),致造成“骄子不孝”的后果。叙事颇细微。
1706029436
1706029437
(四)《三王世家》后说明《封策书》的获得,并解说其中的文义。所引两段有荀子语。这篇在张晏所称褚补之内。
1706029438
1706029439
(五)《田叔列传》后附写任安事,不惟记录了司马迁一个机敏而忠诚的重要友人,而且传文很淳朴而生动,这是颇值得称道的一篇。
1706029440
1706029441
1706029442
(六)《滑稽列传》后补写郭舍人、东方朔、东郭先生、淳于、王先生、西门豹六则。这是补传中比较可观的文字,而记叙西门豹之作弄女巫处,尤为传神。
1706029443
1706029444
(七)《日者列传》后,发了一套贤者避世的议论,兼及当时的各种占卜家和以一技见长的人。
1706029445
1706029446
(八)《龟策列传》后,说他求龟策传不可得,乃自太卜官中写取了一些龟策卜事。除了真正专门讲龟卜的几段以外,又留有一长段写神龟见梦于宋元王,但经过卫平的四次辩论,终于把它杀了的故事。这乃是最早的韵文小说。其中“物不全,乃生也”,也可说是一种“缺陷论”的哲学。这也是褚补传中很别致很可喜的一篇。所引也有荀子语。《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统在张晏所称褚补四篇之内。
1706029447
1706029448
还有几篇,并没有标明“褚先生曰”,但曾经被人认为也是他补的,这是:
1706029449
1706029450
(一)《孝武本纪》,抄《封禅书》,张晏谓褚补。
1706029451
1706029452
(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天汉四年(公元前九七)以后,司马贞《索隐》说是褚先生所补。这个表一直叙到孝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二○)。
1706029453
1706029454
(三)《礼书》,张守节《正义》说是褚先生取荀卿《礼论》兼为之。
1706029455
1706029456
(四)《乐书》,张守节《正义》说是褚先生钞《乐记》,又把篇次颠倒了。
1706029457
1706029458
(五)《陈涉世家》后附“褚先生曰”,但裴骃《集解》引徐广说,一作太史公;又证之以班固奏事,确系司马迁采取贾谊文。我们不晓得这“褚先生曰”是谁加的,可是至少在晋末徐广时就已经这样附会了。
1706029459
1706029460
(六)《外戚世家》后写有王太后(武帝母)、卫后,邢夫人(其美为尹夫人所惊愧)、钩弋夫人(昭帝母)四则。现有“褚先生曰”字样,可是张守节《正义》注道:“疑此元、成之间褚少孙续之也。”可知在盛唐时还不曾把著作责任确切推到褚先生身上。
1706029461
1706029462
(七)《楚元王世家》中有地节二年(公元前六八)字样,张守节《正义》也说是“盖褚先生误也”。
1706029463
1706029464
(八)《齐悼惠王世家》中有建始三年(公元前三○)字样,张守节《正义》也说是“褚先生次之”。
[
上一页 ]
[ :1.7060294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