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49694e+09
1706049694
1706049695 没有饭局,就没有社交,没有社交就没有圈子,没有圈子就没有人力资源,没有人力资源就难以成就方圆。也许换作别的女子,即便是身体不适,也是要硬撑着坚持的。张小姐单纯,不懂山水。
1706049696
1706049697 没有假设,命运这样安排了这次错过。
1706049698
1706049699 胡适对张爱玲始终保持初见的陌生。
1706049700
1706049701 后来,胡适听说张爱玲住进了纽约八十七街救世军办的职业女子宿舍,便前去探望。救世军是以军队形式组织管理的慈善公益组织,宣传基督教信仰。管事的老姑娘都称中尉、少校。里面收容了一些打算终老的胖太太、醉鬼流浪汉、病恹恹的老人,还有初来乍到只认识胡适的张爱玲。就这样的住处,也是仰仗炎樱的介绍。
1706049702
1706049703 胡适在张爱玲的引导下,走进大而无当的客厅,一架钢琴,几把旧沙发。胡适一路四面看着,也满口说好,不像是敷衍。
1706049704
1706049705 临走,胡适在台阶上伫立。大约是被街对面苍茫的河面打动,脸上有凄然。这苍凉恰也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常见的底色。
1706049706
1706049707 十三年后,对那晚的胡适,张爱玲这样描写:
1706049708
1706049709 “他围巾裹得严严的,脖子缩在半旧的黑大衣里,厚实的肩背,头脸相当大,整个凝成一座古铜半身像。我忽然一阵凛然,想着:原来是真像人家说的那样。而我向来相信凡是偶像都有‘粘土脚’,否则就站不住,不可信。……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
1706049710
1706049711 典型的张风张调。
1706049712
1706049713 胡适无从知晓,张爱玲的美国梦是要与林语堂一样红遍美国,他更无法预设的是,十个月后,张爱玲第二次来纽约,是与六十五岁的末路文人赖雅(Ferdinand Reyher)结婚和堕胎。
1706049714
1706049715 1956年3月,张爱玲离开纽约,搬到新罕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后来她曾两次写信给胡适请求为其申请写作基金做担保人:一次是1956年9月申请古根海姆及尤杰伍·萨克斯顿基金会基金,一次是1958年3月申请南加州亨廷顿·哈特福基金。胡适均欣然同意,第二次做保时顺便把当年收到的《秧歌》寄还给了张爱玲。书中通篇圈点过,又在扉页上题字,张爱玲拿到这本书时,胡适正离开寓居八年零八个月的纽约回台北,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张爱玲看到这本经胡适反复翻读批阅过的《秧歌》,站在原地,“实在震动,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写都无法写”。
1706049716
1706049717 四年以后,张爱玲有机会翻译《海上花列传》。这时,她才猛然警觉自己实际上是把胡适当作一种传统来倚靠的。然而,难抑悲凉的是,如今这个传统真的不在了。“早几年不但可以请适之先生帮忙介绍,而且我想他会感到高兴的……往往一想起来眼睛背后一阵热,眼泪也流不出来”。
1706049718
1706049719 历史还是别有深意的。
1706049720
1706049721 闺蜜炎樱
1706049722
1706049723 因为张爱玲,炎樱才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人。
1706049724
1706049725 炎樱后来也从日本来到美国,并同张爱玲一起拜会过胡适先生。炎樱于1997年10月在美国去世,晚于张爱玲两年。可惜没人在炎樱生前进行“抢救性发掘”,使得这么个资料库湮没无闻。我们见到的资料,唯有《张爱玲与赖雅》的作者司马新在旧金山见过炎樱。
1706049726
1706049727 1995年秋天张爱玲去世后,司马新打电话给她,说不幸有个坏消息要报告,她马上猜到了,当下在电话那端饮泣起来。
1706049728
1706049729 炎樱,见证张爱玲人生每一个里程碑时刻的闺蜜,从什么时候起,在张爱玲的情感中,戛然而止了呢?
1706049730
1706049731 为什么?
1706049732
1706049733 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里的恩娟和赵珏便是炎樱和张爱玲?
1706049734
1706049735 恩娟早年在上海,两人从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是同学。两人又去美国。
1706049736
1706049737 在美国,恩娟也曾访问赵珏。
1706049738
1706049739 恩娟嫁得也好,生活一直富裕。
1706049740
1706049741 现实中炎樱,与恩娟的状态相似。
1706049742
1706049743 张爱玲写炎樱——
[ 上一页 ]  [ :1.7060496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