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51057
1706051058
摊破浣溪沙
1706051059
1706051060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kān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1706051061
1706051062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sì )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1706051063
1706051064
此二首是中主的名作。《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算是《浣溪沙》的变格。词的音乐部分有时候会做一些调整,分出添声、歇拍、摊破、减字等变格,《摊破浣溪沙》始自中主,故又名《南唐浣溪沙》。《摊破浣溪沙》是把《浣溪沙》的上下片的第三句,由和婉的七言句法,变作一个七言句和一个三言句,三言句字少语精,表现力就比《浣溪沙》要强很多。
1706051065
1706051066
两首名作,自字面意思看,前一首悲秋,第二首伤春,这本是千古文人热衷的题材,只是中主在低回婉转中不失悲壮,故为难能。
1706051067
1706051068
试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开笔即已苍茫正大,绿波无垠,枯荷狼藉,而愁心正如这无垠的绿波,漫无涯际。人与韶光一同憔悴,已是伤心不忍言,就像是书法中的提笔,再加以“不堪看”三字,譬如书法中的顿笔,一提一顿,自然真气流行。过片“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由哀怨转为凄婉,是化实为虚之笔,把实在的浓愁转化为凄婉的虚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算是作诗填词的一个重要技巧。到结二句则用重拙之笔,反以直露为美。不过直露之笔,设非情感极其浓挚,是很难动人的。
1706051069
1706051070
第二首伤春之作,很见天赋,不仅仅是创作技巧的高明。开笔“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就是天才的杰构。意谓能挂起珍珠帘,却挂不住郁结在心的春恨,堪称兴中有比。兴,是欲说甲事偏先说乙事,比,即以甲事喻乙事,二句欲说春恨难遣,先说手卷真珠,又暗以真珠上玉钩喻“春恨锁重楼”,故意味尤其绵长。“风里落花谁是主”,此句显示词人的无意识。非不知谁是东君之主,实是词人中心摇摇无主,不知国家的前途命运何在。“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也是名句,青鸟本为西王母的使者,后喻指爱情之使,丁香开花细小,但繁茂非常,以青鸟、丁香的纤微,映照云外、雨中的苍茫浩瀚,喻指人在难测的命运面前,是何等之渺小,即使生为帝王,又如何能摆脱命运的摆布?一结“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以三峡之水,喻浓愁不断,有一种浩荡奔流的气势,婀娜中见出刚劲,这才是大作家的手段。
1706051071
1706051072
王国维特赏“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二句,以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龙榆生先生不同意他的观点,以为中主实有无限感伤,非仅流连光景之作,他说正因中主忍辱含垢,委曲求全,所以才有百折千回之词心。王国维对这两句的解释偏于形而上,是哲学化的理解,相对而言,龙榆生先生的见解更具说服力。
1706051073
1706051074
后主是李璟 的第六子,本名从嘉,字重光,登帝位后才改名李煜。后主生得两腮丰满,额头开阔,且一目重瞳。重瞳是眼中有两个瞳孔,古代相人以为是帝王异相。但后主初为帝王,终沦降虏,最后竟被宋太宗赐牵机药酒毒死,人生遭际之惨,反不如南唐普通百姓了。
1706051075
1706051076
后主的性情,比诸乃父更加柔弱。他天资纯孝,侍奉元宗恪尽子道。李璟 崩殂之时,他痛哭伤身,以致虚弱到只能扶着拐杖才能站立。从保大十三年(955)开始,北周三次侵略南唐,南唐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后主嗣位后,专以爱民为急,减轻税负,不随意征调人民服役,宁愿向中原政权俯首称臣,也不启衅用兵,南唐百姓遇到这样旷世难逢的仁德之君,总算过了十五年的安生日子。后主虔心向佛,崇奉沙门,甚至亲自削厕筹给和尚用。( 古人如厕不用纸 , 用竹片刮 , 名曰厕筹 。) 他也不怎么吃荤,曾买禽鱼放入山林大泽,谓之放生,后世信佛之人放生,即自后主始。他居心极慈,御史弹劾大臣,过于峻急的,都不做批复,遇有死刑需报皇帝批决,一定是从轻发落,相关部门援法力争,他没法再为死囚开脱才流泪同意死刑。有一次,他从青山打猎回来,心血来潮跑到大理寺去,逐个审问,开释了不少囚犯。大臣韩熙载上疏,说皇帝不该直接干预司法,更不该驾幸监狱之地,应该从皇帝的内库里罚钱三百万给国库。后主虽未听从,但也毫不生气。在他的身上,是见不到一点专制帝王的阴刻凶残的。他的死讯传到江南,不少老百姓跑出家门,到巷子口哭泣着祭奠他。
1706051077
1706051078
如果没有外患,李后主大概可算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固然他崇奉沙门,起造寺庙,荒废政事,但相对他带给人民的宽松环境,不过是小节。然而,他不幸面对的是北方虎视眈眈的强权,他的柔弱的性情和糟糕的驭下能力终于酿成了千古悲剧。宋太祖赵匡胤曾说:“南唐又有什么罪过?不过我的卧榻之侧,不容旁人鼾睡罢了。”宋太祖的这段话,决定了南唐和后主的命运。
1706051079
1706051080
后主本乏为政之才,又不能知人善任,尽起用徒有文才却乏实干经验的人,并在皇宫内苑设置澄心堂,颁行旨意,中书省枢密院反而成了徒有虚名的机构。当宋唐交战之时,他临阵换帅,大臣竟然一无所知。南唐有一举子樊若水,久考不中,遂暗中实测长江江面宽窄、江水深浅,私通宋人。宋军从其议,造浮桥过江,围住金陵,城内百姓惶怖不知何日就死,后主却晏居净居室,听和尚德明、云真、义伦、崇节讲《楞严经》《圆觉经》,用鄱阳隐士周惟简为文馆诗易侍讲学士,延入后苑讲《易经》否卦,厚给赏赐。群臣皆知国家将亡,只有宠臣张洎,尚引征符命,说什么“玄象无变,金汤之固,未易取也。北军旦夕当自引退”。一派胡言,后主尚信以为真。当宋军围城时,竟还开科举取中三十八人。
1706051081
1706051082
陆游对李后主非常同情,说他“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历史上像李后主、宋徽宗这样的皇帝,多被历代史家斥为昏君,但我有不同意见。后主、徽宗这样的皇帝,倘若生在国际社会形成文明规则的历史阶段,都不能算是坏皇帝,他们不是错生在帝王之家,而是错生在文明必须和野蛮共存,且没有足够的力量制衡野蛮的时代。
1706051083
1706051084
我想起的是摩西·门德尔松的经典论述:“启蒙的滥用削弱道德情感,导致铁石心肠、利己主义、无宗教和无政府主义。文化的滥用产生奢侈、伪善、软弱、迷信和奴役。”后主精于诗词、音律、书法,生活精致,他习惯用两个指头夹住笔悬腕写字,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书体,又能绘事,是多方面的艺术天才。国灭以后,他的一位宠姬被宋将所获,到了晚上掌灯时,闭眼说受不了烟气,于是换成蜡烛,她说气味更难闻,宋将大奇,说你们南唐宫中就不点蜡烛吗?此女说我们哪里点过蜡烛,都是用大夜明珠照明。惊人的奢侈,却共生着品位高绝的生活情趣,文化的畸形发展,又相伴着难以置信的孱弱愚昧,这并不是文化的错,因为人生的终极,应当就是追求文化,努力过上高雅的生活,只是过度的文化销蚀了人性当中兽性的一面,以至于无法抵抗野蛮。
1706051085
1706051086
宋军围城时,徐铉奉命与宋人议和,见宋太祖,说我主有圣人之能,所写《秋月》诗天下传颂,你徒恃武力,我们南唐的人是不会屈服的。宋太祖嘿嘿一笑,道:这是酸秀才写的诗,我是武人,但也有两句诗你听听,“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徐铉听了这两句,当即匍匐拜倒,山呼万岁。这个故事见诸宋人陈师道的《后山诗话》。其实宋太祖的诗句并不是真正美好的文字,一切美好的文字,都是靠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语言技巧和对美的再创造打动人心,宋太祖的这两句诗却是靠强权的隐喻去威慑人。从古以来,人类都崇尚暴力,膜拜强权,却不知唯有美与善良,才有永恒的力量。宋太祖成就了江山一统,李后主却如北极星一样端拱天中,成为词中的帝王( the king of lyricists)。
1706051087
1706051088
后主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他的人生也就分作前后两截。降宋前,他的生活优渥,也不怎么关心国事,但其时形势迫人,他并非草木无知,自然时生忧惧。这种忧惧感不同于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却是一心想超离尘世,求得隐逸安稳的幽微情绪。这样,他早期的词作尽管不如后期作品那样,激荡着沛然广大的悲剧情怀,却有一种低回婉约的情致。
1706051089
1706051090
渔 父
1706051091
1706051092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 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1706051093
1706051094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1706051095
1706051096
这两首词,是后主为画师卫贤《春江钓叟图》所作的题画之作。我读来丝毫不觉有“快活如侬有几人”(“侬”即是我)的得意,作者内心的幽寂苦闷溢于言表。他所向往的快活、自由,都需要脱身九五,深隐山水之间,他无力担荷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他想远遁,想幽居,但他的命运是一早就注定了的。
1706051097
1706051098
捣练子
1706051099
1706051100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1706051101
1706051102
云鬟乱,晩 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1706051103
1706051104
捣练即捣衣,是把衣物置在砧石上,用木槌捶打,以求柔软熨帖。李白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杜甫诗“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都借捣衣写了同样的主题:丈夫出征远戍,妻子在家相思不已。“捣衣”这一文学母题,是对这些女子的人道主义同情。后主的《捣练子》(“子”的意思是小曲) ,依然是唐代这一著名的文学母题,大概是平时作来用于宴会之上侑酒的,但因为他以赤子之心待人,以赤子之眼视世,他的同情也就特别赤忱。
1706051105
1706051106
长相思
[
上一页 ]
[ :1.7060510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