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51107e+09
1706051107
1706051108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706051109
1706051110 清平乐
1706051111
1706051112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706051113
1706051114 后主特重兄弟情分,他的弟弟李从善入宋为质,后主时常想念到流泪。这两首词,或皆为思弟之作。后主词有一特点,或者说从中主开始,他们父子二人的词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婉约中寓着一种豪宕潇洒的气息。后主比中主更甚,他的用词往往更口语化,不事渲染而声色俱足。
1706051115
1706051116 后主入宋后,宋太祖对他尚算优容,但自宋太宗继位,情形大变。太宗对后主十分猜忌,又垂涎小周后,召她入宫横加污辱,宋人笔记曾载:“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婉转避之。”他日夕以泪洗面,只有他的词作,慰藉着这颗绝望的心。但后主最终还是难逃一死,他本生于七夕,在四十二岁生日时,被赐牵机药毒酒,死得极其痛苦。初入宋时,后主的心情抑郁中带着麻木,但到生命最后几年,越来越奔泻无余,悲剧意态也达到了顶峰。
1706051117
1706051118 锦堂春
1706051119
1706051120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1706051121
1706051122 上片初经亡国,仍希保全性命,虽抑塞不平,还想着麻醉自己,好偷生苟且。下片语拙而情浓,“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数语,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1706051123
1706051124 他不由得缅怀从前的美好生活:
1706051125
1706051126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706051127
1706051128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何疑。
1706051129
1706051130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愁杀看花人。
1706051131
1706051132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1706051133
1706051134 四首《忆江南》,意思很浅,但写得清峭中不失和雅,他的情感,仍是要靠意内言外的风格来稍作掩饰,尚有些欲说还休,在这个时候,他的痛苦显然还未臻极致。但随着欺侮的日益加深,后主词中的故国之情,愈来愈少顾忌。
1706051135
1706051136 破阵子
1706051137
1706051138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阙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苍黄辞庙日,教坊独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1706051139
1706051140 这首词不是初被掳时所作,而是入宋既久,凌侮日深,对往昔的追怀和痛悔。苏轼批评后主说,亡国之日,应该痛哭于九庙之前,怎么还能垂泪对宫娥?苏轼本来也是词人,他实在不该问出这样政治正确的废话。倘若后主不是性情柔弱到对着宫娥垂泪,未必至于亡国。而且当天地苍黄翻覆之际,垂泪对宫娥才更加动人,这是艺术对比的魅力。
1706051141
1706051142 相见欢
1706051143
1706051144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706051145
1706051146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706051147
1706051148 第一首,情感一泄无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意谓亘古以来,直到永远,水都是向东奔流,天地不改,山河无极,人生的愁苦也就没有终结。第二首,在痛苦中多了一丝恐惧、一丝抑郁,“别是一番滋味”,是对上苍的痛苦追问:这种痛苦,何时是一个了结?这种含而不露的写法,对比上一首的雄直,各有各的动人。
1706051149
1706051150 浪淘沙
1706051151
1706051152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706051153
1706051154 到了这首词,后主情感的发抒已近肆无忌惮。“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千古名句,说的是无论时光怎样流转,不管天地如何阔大、人间怎样繁华,他的愁苦都无地安放。这种悲剧情怀,是面对命运的骄傲和冷嘲,他在承受苦难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1706051155
1706051156 后主之死,与他一生最重要的一首作品《虞美人》密切相关。宋太宗读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终于动了杀机。然而,我以为这一切早已在后主的意料中。他必然早已知道,如此没有顾忌地填词寄怨,只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这是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面对宋太宗的凌侮,他用词人的独特方式选择了死亡。死,对于他不仅是痛苦的解脱,更是高贵面对卑贱、文明面对野蛮而从未屈服的明证。
[ 上一页 ]  [ :1.7060511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