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51649
1706051650
定风波
1706051651
1706051652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1706051653
1706051654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706051655
1706051656
这首《定风波》,是最有东坡个人风格的一首词。词中传达的庄子齐物的哲学观,也是一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机。“也无风雨也无晴”,意味着面对人生境遇的顺逆,寂然不动于心,这种境界固然能给人以理性上的超拔,却难以给人情感上的震荡。一句话,词中的境界要靠读者来悟,却不是让读者直感。所以它算不上第一流的词品。清末词人郑文焯评此词曰:
1706051657
1706051658
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1706051659
1706051660
我不能同意“倚声能事尽之矣”的说法,而“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的人生态度,更是诗歌的大敌,因为这样就少了诗的灵魂:浓挚的情感、充沛的激情和执着的情怀。
1706051661
1706051662
我以为,读苏词当看他沉郁低回处,而不当看他豪迈高旷处。东坡生命的底色,本也是沉郁的、痛苦的,只是大多数时候,他用庄情释理,把这一底色掩住了。
1706051663
1706051664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1706051665
1706051666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1706051667
1706051668
这首缅怀恩师欧阳修的作品,写得凄厉哀凉,备见东坡性情之厚。词一开篇,先借深秋清寒逼仄的景致写入,以景烘情。淮河水势,因秋季水少,已显得狭窄逼仄,唯有颍水潺潺,似替人呜咽。恩师长已矣,他的词作,却仍被美丽的少女曼歌,词人念及年少见知于欧公,深得恩师青赏,必然想起欧公对他的叮嘱:“我所谓文,必以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祭欧阳文忠公文》) 这四十三年颠沛造次,不违于仁的人生,如露如电,在心头闪过,那是何等销魂、何等黯然的滋味!
1706051669
1706051670
过片用的是兴的手法。兴,是一种暗喻,词人以草头秋露、月相变更(三五,指十五日,二八,指十六日) 暗喻生命的无常,恩师的音容笑貌,在东坡心中,自然是栩栩如生,而恩师与自己却天人永隔,相见无期了!
1706051671
1706051672
词的结尾,暗承“三五盈盈还二八”一句,谓只有颍州西湖波底的明月,与我同是识得醉翁之人。天地如逆旅(客舍),人生如过客,词人很清楚自己在宇宙中只是一瞬间的存在,而明月却终古长在,有一天自己的生命会终结,对恩师的缅怀也就尽成灰埃,但欧公的道德诗文,却必将与明月亘古长在。
1706051673
1706051674
临江仙
1706051675
1706051676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 (hú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706051677
1706051678
这首词表面看来,非常旷达,飘然仙举,实际上却是一种深层的无可奈何。词人被贬黄州,无法超脱人生的苦难,他的理想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像范蠡一样归隐,以求得身心的自由,然而,他对现实终是无法太上忘情,更有重重羁绊,不得自由,只能在词中宣泄一下对自由的神往。此词作完次日,便有传言说东坡挂冠服于江边树上,驾一轻舟,长啸而去。黄州太守徐君猷听到这个传言,又是吃惊,又是害怕。要知东坡被谪黄州,是政治犯的身份,太守有监守之职,于是急备车马,到东坡居所,明为拜谒,实则监视。没想到至其家,东坡鼻鼾如雷,尚未起床。不过,东坡潜逃的传言,终于还是流布到京师,即使是宋神宗,读了东坡这首词,也不免怀疑。这又一次证明,真正懂得东坡、理解他的忠厚的人,实在太少了。
1706051679
1706051680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706051681
1706051682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706051683
1706051684
这首小令,同样是东坡词当中的精品。它的外在气质很清空,而内里则非常沉郁,堪称外禅而内儒。他以孤鸿自况,延续了唐代诗人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的生命精神,表明自己不肯降志违道、谄上取利的高洁情怀。当代学者张海鸥先生认为,鸿,是东坡的生命图腾,象征着自由、高洁,循此解读,自然能破解此词的意象密码。
1706051685
1706051686
在全部的《东坡乐府》中,我尤其偏爱这一首:
1706051687
1706051688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1706051689
1706051690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706051691
1706051692
此词作于元祐 六年(1083),作者由杭州太守起复,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方外好友参寥子赶来送行,东坡遂作此词以赠。词人名场阅历,长久遭受倾轧,已如惊弓之鸟,心里充满了忧惧,这个时候,归隐的情志也就接近临界点,所谓“谢公雅志”,是指归隐东山之志。东坡与这位年辈低于自己的方外小友相约偕隐,但此去京师,宦途险恶,东坡不知自己是否能全身而退,故而反来宽慰参寥子:倘使我竟遭不测,你不必像羊昙对谢安一样,在西州城门为我泪湿衣襟。《晋书》记载,谢安外甥羊昙,非常爱戴舅父,谢安病重时是被人抬着从西州门还京的,他去世后,羊昙不忍过西州路,有一天大醉经过,痛哭了一场乃去。东坡在这里用了一个独特的修辞术,我称之曰以宽语写悲情,即用故作放达的宽慰语,写出最深挚的哀恸。全词一气贯注直下,更不用曲笔、逆笔,却如杜鹃啼夜月、响空山,凄厉已极。前人评此词有四字,曰“骨重神寒”。骨重,是痛苦程量之宏,神寒,是风格的沉郁,这四字确实是对这首词极精当的评价。
1706051693
1706051694
水调歌头
1706051695
1706051696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706051697
1706051698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上一页 ]
[ :1.7060516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