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055129
1706055130
值得庆幸的是,鲁迅与钱玄同毕竟师出同门,涵养深厚,他们的矛盾也仅限于私交,在学识造诣方面仍能惺惺相惜。1935年,已与钱玄同分裂的鲁迅在谈及“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时充分表彰了钱玄同当年提出这一名目的历史功绩。而钱玄同在鲁迅去世后更是对鲁迅不吝赞誉,显示出了比鲁迅更加博广的胸怀:他评价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思想超卓,文章渊懿,取材谨严,翻译忠实,文字雅驯,与林纾所译之小说绝异;他评价《中国小说史略》条理明晰,论断精当,“实可佩服”。钱玄同甚至摈弃二人间的私怨,无私地称赞鲁迅“治学最为谨严,无论校勘古书或翻译外籍,都以求真为职志”,“这种‘暗修’的精神,也是青年们所应该效法的”,“他读史与观世,有极犀利的眼光,能抉发中国社会的痼疾……这种文章,如良医开脉案,作对症发药之根据,于改革社会是有极大的用处的”。
1706055131
1706055132
鲁迅与钱玄同之间道义相交,是非清楚,其切磋精神和宽广胸襟,显示了章门弟子的深厚修为和同门情谊,以及不以人废言的学术公心,真令后人景仰。
1706055133
1706055134
1706055135
1706055136
1706055138
鲁迅的饭局 半农邀饮——爱与憎恶交织不言弃
1706055139
1706055140
时间:1918年12月22日
1706055141
1706055142
地点:北京东安市场中兴茶楼
1706055143
1706055144
与席:鲁迅、周作人、刘半农、徐悲鸿、钱秣陵、沈士远、君默、钱玄同等
1706055145
1706055146
1918年12月22日鲁迅日记云:“星期休息。刘半农邀饮于东安市场中兴茶楼,晚与二弟同往,同席徐悲鸿、钱秣陵、沈士远、君默、钱玄同,十时归。”
1706055147
1706055148
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
1706055149
1706055150
鲁迅与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与干将,二人友谊深厚,但也误会频频,爱与憎恶交织又不言弃。
1706055151
1706055152
1918年2月10日是旧历除夕,刘半农到绍兴会馆拜访周家兄弟。鲁迅日记中第一次出现了刘半农的名字:“晚刘半农来。”一月后,刘半农发表《丁巳除夕》诗,提到在北方度过第一个除夕夜的情景:
1706055153
1706055154
除夕是寻常事,做诗为什么?不当它除夕,当作平常日子过。这天我在绍兴县馆里,馆里大树颇多。风来树动,声如大海生波。静听风声,把长夜消磨。主人周氏兄弟,与我谈天:欲招缪撒,欲造“蒲鞭”。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夜已深,辞别进城。满街车马纷扰,远远近近,多爆竹声。此时谁最闲适?地上只一个我,天上三五寒星。
1706055155
1706055156
这段话词语生动,很耐读。此前刘半农与陈独秀、李大钊等相约写同题诗,在《新青年》上发表。因刘半农见到周氏兄弟时已是除夕,所以,周氏兄弟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
1706055157
1706055158
此后,刘半农与鲁迅交往日益密切。
1706055159
1706055160
刘半农到英国留学前,鲁迅与之共餐计3次。
1706055161
1706055162
第一次是1918年12月22日,刘半农邀鲁迅饮于东安市场中兴茶楼,坐中有徐悲鸿、钱玄同等人,十时始归,看来谈兴很浓。
1706055163
1706055164
第二次是同年12月26日,他们再次聚在一起,“晚往东板桥马幼渔寓,吴稚晖、钱玄同及二弟俱先在,陈百年、刘半农亦至,饭后归”。
1706055165
1706055166
第三次是1919年3月29日,在前门外西车站,鲁迅又与刘半农、陈百年、刘叔雅、朱逖先、沈士远、尹默、钱玄同、马幼渔等十人共饭。
1706055167
1706055168
鲁迅说刘半农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其中最著名的一仗是与钱玄同演双簧戏。此事发生在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攻击新文化,刘半农则回以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痛加嘲骂,引起外界关注。罗家伦曾说:“当时刘半农……狗血喷头地把这位钱玄同先生的化身‘王敬轩’骂一顿。这封信措辞轻薄,惹引了不少的反感。后来新青年社中人,亦甚感懊丧。”周作人也说:“这封信发表了之后,反响不很好,大家觉得王敬轩有点可怜相,刘半农未免太凶狠了。”文学史家最初并不重视此事,直到1935年,郑振铎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序言中对此事加以褒扬后,才被视作新文学运动的标志性事件而逐渐传奇化。
1706055169
1706055170
刘半农早年写过侦探小说,后向《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投稿,结识陈独秀,1917年因《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被蔡元培看重,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新青年》初期作者少,胡适不催不写;鲁迅消沉拖拉,在钱玄同再三催促下才勉强完成《狂人日记》;钱玄同爱催别人,自己却很少交稿;沈尹默只答应,绝对不写;倒是刘半农属于快手,故发稿较多,《新青年》一度每期都有他的文章,可见是很活泼的。“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鲁迅还说:“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鲁迅“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1706055171
1706055172
鲁迅亲近刘半农,能与他多谈闲天,一多谈,刘半农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的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鲁迅他们骂掉了。可见刘半农曾经是鸳鸯蝴蝶派,后来“跳出”了。
1706055173
1706055174
刘半农虽然打了几次大仗,但他中学未毕业,学历低,发言草率,常被讥为“浅”。鲁迅并不讳言半农浅:“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这也是坦率之言。正是因为被鲁迅等人打击批评,刘半农才要坚决留洋,他在北京大学资助下得以赴英。英国物价高,加上他带全家留洋,难以维持,一年后不得不转到较便宜的法国去继续学业。刘半农在留学过程中只给鲁迅寄了一张明信片。鲁迅说:“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其实鲁迅是最勤于通信的人,曾在两年间给周作人写过400余封信。
1706055175
1706055176
1925年秋天,刘半农回国后,与鲁迅交往较少,但仍是朋友,之后两人有三次共餐的记录。1926年春天,刘半农为重印《何典》,请鲁迅写序。《何典》是清代张南庄编著,运用俗谚写成,带有讽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体小说,共十回,刘半农将此书标点重印。鲁迅在短序中说:
1706055177
1706055178
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难违旧友的面情,又该动手。应酬不免,圆滑有方,只作短文,庶无大过云尔。
[
上一页 ]
[ :1.7060551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