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94569e+09
1706094569
1706094570 吴局长说:“本来吃烟也不是件什么大坏事,我在军队上混了这些年,见过的上级军官也不少,大部分是喜欢的;惟黄埔里出来的,新军官,才不吃这个的。”沈院长笑道:“人总是有个嗜好的,不吃烟,就爱色;他们年青的,都喜欢玩女人。听说从前在江西的时候,差不多一个军官,总有一个女人。江西省党部的《民国日报》上,每天说这个‘皮带恋爱’的事情,听说据他们略略地调查一下,南昌一城,在革命军占领三个月里,皮带结婚已经有四五百起,那不结婚的还不算呢!”吴局长笑道:“这话倒是真的,那时兄弟还在政治部里,我们的报上便天天驳他们,那首最传诵一时的黄华女士的诗《我爱皮带,我不爱你这长袍马褂》,就是我们的黎秘书长做了,经葛主任修改过发表的……”
1706094571
1706094572 吃烟,个人嗜好,无可厚非。《革命外史》写革命军人玩女人,搞“皮带恋爱”,看似轻描淡写,但却让我们感到,在革命队伍中弥漫着醉生梦死的糜烂之风。
1706094573
1706094574 《革命外史》还巧妙地表现出革命政权内部以革命名义,任人唯亲、假公济私、拉帮结派的腐败现象。借小说中姜队长的话说:
1706094575
1706094576 说起谋事,这里从老总驻节以后,余伏虎又任了财政委员会的主席,总部和全省财政机关,阿拉同乡已挤了满坑满谷,而来者又多自田间,不懂政治,所以常常闹出笑话。大旅社住的候差人员,比那里更多,满屋乡音,简直变做宁波同乡会了;还有不知好歹的,在旅客名牌,特地标出“奉化”二字,以示阔绰,真是贻笑大方……
1706094577
1706094578 《革命外史》还有一节,写经姜队长介绍而谋得三江口统税局监察员一职的章煌竹,他的升迁,是得了即将卸任的江西财政委员会主任的恩典。这位旧主任并不买新上任主任的账,在下台的当天下午“他就委了一大批统税局的监察员”。小说暴露了政权内部,官员间矛盾重重、互相拆台、明争暗斗的现象。革命政权里当官的买官卖官,巧取豪夺,贪污受贿,也是普遍存在:一位方姓的局长,在湖口局弄了个肥缺,“先后七个月,刮到八十多万(雪花银),他的儿子是湖口局里的检查,也弄到十万元,在皇城侧盖了一所洋房叫风庐,在上海也盖了一所洋房,花了十几万”。
1706094579
1706094580 《革命外史》,实际上是张静庐将自己在江西的所见所闻,在恪守生活真实性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艺术加工,故带有很强的纪实性,如果说《革命外史》别具价值,那就是它写了一种严酷的真实,记录了一个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革命政党、政权,其机体、精神已开始腐烂的悲剧。
1706094581
1706094582 作为小说文本,《革命外史》也独具特色,它像文学性小品,又像新闻采访化的二人转,还有点像情景喜剧。在白色恐怖笼罩的背景下,为免遭“党国”和其控制的舆论加害,又要《革命外史》顺利出版,张静庐不得已而为之地赋予小说含蓄幽默的特质。他在《自序》中所说,“在革命的狂潮中,拾些有趣的故事,把它演成这样几卷通俗的小说,给人们做些茶余饭后的消闲品。这其间没含有诋毁吾党同志的恶意”云云,淡化小说揭露批判黑暗腐败的意图,是再明显不过了。这不是胆怯,而是一种斗争智慧,甚或说,它意外地构成了小说的特殊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1706094583
1706094584 张静庐在《革命外史》的《自序》中还说:
1706094585
1706094586 我总胆小,所以脱稿了两个多月,却没给它见过人面;一来怕好事之徒,捕风捉影,硬将这里面所记的不相干的事,派在自己的头上,说是有意的在“太岁头上动土”,不清不白地赏赐你一个“反动”的罪名,于是乎“小说者流”变成反动分子,这本小说也就不免要中途夭殇了;二来,怕忠实的同志们,说这些故事,都是清党以前的事,做书的没有加以说明,囫囵吞枣,怕看小说的人们误会到国民党的忠实同志身上,使对国民党的信仰低落,为保全党的威信,给你一个“停止发卖”的命令。因此,我虽写成了这几卷无聊的小说,却不敢拿出来付印。
1706094587
1706094588 《革命外史》出版后,1929年6月,日文版也在日本以《支那革命外史》之名由“同文社”出版,作者署名仍是翁仲,译者署名有点搞怪,为“东洋鬼”。
1706094589
1706094590 呜呼,连日本都发现了《革命外史》的价值,而在上海,在国内一直被忽略、被遗漏、被轻慢,直到当下,中国文学史仍不正眼相视,奈何!
1706094591
1706094592
1706094593
1706094594
1706094595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1706093975]
1706094596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茅盾创作小说《蚀》
1706094597
1706094598 鲁迅到上海后,租住景云里,与茅盾成了邻居,但此前彼此并未谋面。
1706094599
1706094600 茅盾在《纪念鲁迅先生》一文中说:
1706094601
1706094602 第一次见鲁迅先生,是一九二七年十月,那时我由武汉回上海,而鲁迅亦适由广州来。他租的屋,正和我同在一个弄堂。
1706094603
1706094604 虽与鲁迅相邻,但他们来往不多,茅盾也未曾到鲁迅的寓所去拜会。鲁迅与周建人也只到茅盾寓所“坐了一回”(茅盾语)。茅盾说,“那时我行动不自由”。
1706094605
1706094606 1928年秋天,刚从法国到上海暂住的陈学昭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说:“我第一次回国,留沪的二三个月间,我寓在沈雁冰夫人处。”茅盾家的后门,斜对着鲁迅家前门。那时,鲁迅与周建人同住一幢房子里。鲁迅家开饭比茅盾家早,有时鲁迅家已开饭了,常到鲁迅家玩的陈学昭,还在与鲁迅、周建人聊天,这时总会见到对门茅盾夫人德沚女士隔门朝这边打招呼,王蕴如见到就会在后门喊:“陈先生吃饭去。”陈学昭这才回到茅盾家。
1706094607
1706094608 陈学昭看到,鲁迅每天吃晚饭,他总喝一小酒盅酒,偶尔留她吃饭,他会固执地劝她也喝酒,弄得陈学昭很窘。鲁迅说:“虽然你不喜欢喝酒,喝一点实在是很好的,可以帮助血液循环。”说着已有半盅下肚了。
1706094609
1706094610 在茅盾家,则不同了,因茅盾夫人德沚女士与陈学昭很熟,彼此无须客气。饭桌上摆一瓶洋酒白兰地给茅盾斟一高脚杯,给陈学昭斟一杯,也给自己斟一杯。并不劝酒,自己端起杯很惬意地品着。茅盾也拿起杯,朝夫人和陈学昭举一下,很享受地喝一小口。然后说着趣闻逸事。陈学昭很自然地与他们同饮,她觉得真是一种享受。
1706094611
1706094612 “行动不自由”,是茅盾对自己当时从事的革命工作身份的一种别样表述。茅盾是1920年10月,由李汉俊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这个小组由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发起,于1920年7月在上海成立。
1706094613
1706094614 茅盾从杭州安定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预科毕业,因家境困难,不得不辍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离开新文学运动的中心北京,并没影响他参加新文学运动的高涨热情。他在1920年1月《小说月报》上发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一文中,认为新文学应该是“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的”。并鲜明地提出新文学“要注重思想”。
1706094615
1706094616 这一年,在他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后,在其秘密刊物《共产党》上,发表《共产主义是什么意思》《美国共产党宣言》等译文,宣传共产主义。次年茅盾参与创立文学研究会,并任于1911年创刊的《小说月报》主编。有的文学史说,胡适推荐王云五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后,王云五支持守旧派,茅盾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如按此说,茅盾的重要作品《蚀》怎么偏偏在《小说月报》先后发表呢?事实是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等十二人为发起人。文学研究会将沈雁冰接管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和《诗》月刊等期刊。王云五主政商务印书馆后,只是加强了科学管理。商务印书馆并未出现明显的守旧派,而骨干力量一直是茅盾、叶圣陶等人。茅盾成为共产党人之后,利用商务印书馆职员身份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不可能让自己陷入进步与守旧的斗争中。茅盾辞去《小说月报》主编工作,一是为了更好掩护自己,二是还要先后到共产党组织创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
1706094617
1706094618 1923年,茅盾接编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发表不少针砭时弊的文章。在广州,《民国日报》曾被粤军勒令停刊三天。1925年,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茅盾与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五卅惨案真相。
[ 上一页 ]  [ :1.7060945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