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094619e+09
1706094619
1706094620 1926年,国民党左派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各省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集体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均出席。会后,毛泽东作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留茅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接编《政治周刊》。2月,在毛泽东到湖、粤视察农民运动时,由茅盾代理他的工作。3月,国民党利用“中山舰事件”,大肆逮捕共产党员,茅盾奉共产党指示回上海,继恽代英任国民党上海交通局代主任,并编辑毛泽东计划的“国民运动丛书”。
1706094621
1706094622 这年,茅盾正式辞去商务印书馆的职务。秋天,北伐军攻克武汉,茅盾从上海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接管《汉口国民日报》。4月12日,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通缉共产党首要令”中,茅盾名列其中。茅盾面对反动势力的血腥镇压,在他主编的《汉口国民日报》上,以“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为总标题,连续作了大篇幅报道。然后,茅盾按党中央指示到九江、庐山找党的关系,但未能找到党组织。只好潜回上海,住进景云里隐居。
1706094623
1706094624 用去了恁多的篇幅,权且当作为茅盾所说“行动不自由”的长注脚。
1706094625
1706094626 “行动不自由”的茅盾,1927年10月请鲁迅与周建人来家“坐了一回”时,双方只是说了些客套话。一位是新文学运动的乘势英雄,一位是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重要文艺评论家,客气地走动一下,是当时文学圈子里的正常交往。况且周建人与茅盾都供职于商务印书馆,这样的登门晤面,更是情理之中。
1706094627
1706094628 彼时隐居的茅盾,暂时无党的工作,载戢干戈,正可专心从事小说写作。况且那些他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结识的革命年轻人,特别那许多“新女性”的音容笑貌、思想意识、人生命运,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早就产生描写她们的冲动。
1706094629
1706094630 就在鲁迅、周建人来访前的9月下旬,茅盾完成了中篇小说《幻灭》。又三个月,《动摇》写毕,到1928年6月,又创作了《追求》。这三部中篇小说,带有连续性,表现的是大革命前后,知识青年尤其是知识女性的思想状态、生活经历和命运跌宕。
1706094631
1706094632 三个中篇都先后发表在王云五当家的《小说月报》。《幻灭》交送《小说月报》发表时,署名矛盾。《小说月报》编者“以为‘矛盾’二字显然是个假名,怕引起(反动派)注意,依然会惹麻烦,于是改‘矛’为‘茅’”(茅盾《写在〈蚀〉的新版的后面》)。
1706094633
1706094634 以“矛盾”为笔名,似可窥到革命处于低潮时,茅盾内心存在着矛盾。《蚀》表现的正是这种矛盾。当然,我们从他1928年上半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创造》中,已经看到他已从苦闷中振作起来。
1706094635
1706094636 1928年7月,在陈望道的帮助下,他秘密东渡日本。离开景云里时,他没有向鲁迅告别,那是为了保护鲁迅。王蕴如发现斜对门的沈家太太有几天没有碰面时,沈家已人去楼空。周建人、鲁迅得知消息,也未惊奇,他们知道,茅盾是一位职业革命者,他的天地很宽阔。
1706094637
1706094638 茅盾比郭沫若到日本避难晚五个月。茅盾赴日,也为了避开国民党的通缉,同时也为了“改变一下环境”,并且使“精神苏醒过来”。这两句话,是从他的《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摘出来的。在这篇文章中,茅盾对自己内心存在的矛盾,作了审视和剖析。
1706094639
1706094640 茅盾在日本避难一年半。这期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虹》(未完篇)。茅盾在《〈虹〉跋》中说,这部小说是要“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但小说只写到1925年五卅运动为止。
1706094641
1706094642 《虹》的主人公依如《蚀》,乃知识女性梅行素。她是个对旧社会始终采取挑战的女性。在“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下,她追求新生活和自我价值,也产生彷徨和苦闷。在革命者梁刚夫的帮助下,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下,梅行素开始觉醒。
1706094643
1706094644 《虹》没能通过生活的表象并洞穿表象揭示出隐藏于生活背后的真相。虽然我们通过小说看到了严肃艺术对历史的延续和联系,但并未看到鲜活人物内心深处有人性的复杂存在。梁刚夫形象不够饱满,梅行素的思想变化缺少足够的依据。当然,梅行素的觉醒和发展道路,是合乎生活发展的逻辑的。
1706094645
1706094646 同时,《虹》反映了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产生的悲观彷徨情绪已明显消退。
1706094647
1706094648 茅盾给中国文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现在依然光芒四射。人性的弱点,茅盾也很难避免,我们要反省和克服这些弱点。
1706094649
1706094650
1706094651
1706094652
1706094653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1706093976]
1706094654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蔚为大观的武侠小说及侦探小说
1706094655
1706094656 通俗文学之武侠小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场,蔚为大观。
1706094657
1706094658 在现代通俗文学中,武侠小说是渊源最深远、读者最广泛的一种文本。鉴于武侠小说能开拓人们的想象,从中传递出与现实性有关的社会图景和人生的况味,特别是侠客能作为具有超世本领的入世力量惩恶扬善,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就称“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1985年3月1日《光明日报》)。但多年来,武侠小说一直饱受雅文学的歧视,文学史家也对它持有偏见,视为不入流,排斥于文学殿堂之外。
1706094659
1706094660 韩非《五蠹》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仗剑出游之武士侠客,周秦时即已出现在社会生活与政治、战争风云中。《史记·游侠列传》对侠客予以很高评价:
1706094661
1706094662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706094663
1706094664 先秦西汉之《庄子》《列子》《左传》《汉书》诸典籍中,都记有游侠、勇士之行迹;魏晋之《列异传》《搜神记》《世说新语》等书中,更多涉游侠。唐时之“传奇”故事,宋、元、明话本,演说武侠,更是绵延不绝,开武侠小说之先河。清时朝中重臣如纪昀都以文言笔记体写短篇武侠作品,至晚清,侠义小说日趋繁盛,《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七剑十三侠》等纷纷亮相,武侠小说占去文坛的半壁江山。
1706094665
170609466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武侠小说以新的面孔姿态,充满活力地跃上文坛,在上海掀起足以让新小说望尘莫及的阅读潮流。其具有代表性的武侠小说作家有平江不肖生、顾明道、赵焕亭、还珠楼主、白羽、王度庐、郑证因等。
1706094667
1706094668 最早杀入武侠小说园地的是平江不肖生,其本名向恺然,湖南平江人。自幼习武,崇尚侠古之风,广交武术名家和民间侠义之士,怀有强烈民族意识。曾两度留学日本,返国后到上海落户,鬻文为生,以笔名“不肖生”自嘲。他的第一部作品,为《拳术讲义》,卖给《长沙日报》,筹得再赴日本的川资。
[ 上一页 ]  [ :1.706094619e+09 ]  [ 下一页 ]